事不宜迟,林素素立刻让全全去找了安春耕,说明了情况。
安春耕一听是去给周姥姥治病,二话不说就答应再跑一趟。
康康迅速收拾了一个小包袱,里面装着他常用的几卷银针,这是秦老特意为他定制的,比成人用的细短许多。
还有一小瓶自制的活血药油,还有康康平时记录药材和方子的小本子。
张振邦又仔细叮嘱了康康几句,尤其强调了用针的禁忌和分寸。
康康一一记下,小脸上满是与年龄不符的沉稳。
安春耕骑着自行车,载着康康,再次向着周家村出发。
到达周家时已经是下午了。
安母和周大舅夫妇看到安春耕带着康康来了,都十分意外。
“春耕,康康,你们咋又回来了?素素到家没呢?”
安母连忙问道。
安春耕憨厚地笑笑。
“是嫂子让我送康康过来的。康康说他能给姥姥看看病。”
“康康?”
周大舅母陈秀英看着眼前这个才八岁的外孙一脸难以置信。
“康康,你会看病?”
她心里直打鼓,这孩子才多大点儿?这可不是过家家啊!
周大舅周金柱也皱起了眉头,觉得这事儿有点胡闹。
他知道妹妹家这个孩子聪明,喜欢摆弄花花草草,可看病救人?
这未免太儿戏了。
康康没有因为大人的质疑生气。
他先礼貌的叫了人,然后对安母说。
“奶奶,我想去看看太姥姥,可以吗?”
安母看着孙子那双沉静清澈的眼睛,心里其实是有些相信的。
她比谁都清楚康康在这方面的痴迷和天赋,秦老每次来信或者来看康康,都会对这个孩子赞不绝口。
她犹豫了一下,还是点了点头。
“好,奶奶带你去。不过康康,你要听话,不能乱来。”
“嗯,我知道。”
康康点点头。
几人进了里屋。
周姥姥看到重外孙来了,也很惊讶。
康康走到炕边,像个小大人似的,先是仔细观察了一下太姥姥的气色,见她面色黯淡,唇色发紫,确实是气血不畅之象。
然后又问。
“太姥姥,您除了腰疼,还有哪里不舒服吗?腿脚麻不麻?身上觉得发冷还是发热?”
周姥姥虽然病着,但神志清醒,见重外孙问得像模像样,便忍着疼一一回答了。
康康听完,又伸出小手,小心翼翼地按在周姥姥的手腕上,屏息凝神地感受着她的脉搏。
他的手指纤细,但落位却准确。
片刻后,他松开手,小脸上露出了然的神色。
“太姥姥是腰部受损,导致督脉和膀胱经气血瘀阻。脉象沉涩有力,说明瘀滞比较严重,但正气尚未大虚。现在医院开的西药,主要是止痛和消炎的,治标不治本,而且长期吃对肠胃不好。”
康康看着炕头的药说道。
周大舅母在一旁听得云里雾里,但治标不治本,对肠胃不好这两句她是听懂了的,心里更是担心。
她忍不住小声对安母说。
“他大姑,这能行吗?康康才多大……”
安母此刻却下定了决心。她看着孙子那副模样,想起秦老对这个孩子的评价,她选择相信自己的孙子。
她深吸一口气,对哥嫂说道。
“哥,嫂子,你们可能不知道。康康虽然年纪小,但他从小就跟着京都来的秦老爷子学医。秦老爷子你们知道吗?那是给京城里大领导都看过病的圣手,是咱们国家数一数二的名医!秦老亲口说过,康康是他唯一的亲传弟子,天赋极高!”
“京都来的名医?唯一的亲传弟子?”
周大舅和周大舅母都惊呆了,张大了嘴巴看着康康,仿佛第一次认识这个孩子。
京城的名医,那得多大的本事?!
康康竟然是这种大人物的徒弟?
这简直难以置信!
康康并没有因奶奶的夸赞而得意,他转向安母,认真地说。
“奶奶,太姥姥现在的情况,光吃药效果慢。我想用针灸,先疏通她腰部的瘀滞之气,再配合活血化瘀的汤药外敷内服,效果会快很多。”
“针灸?!”
周大舅母吓得声音都变了。
“这怎么行!康康你还小,这太危险了!”
周大舅也连连摇头,不敢答应。
康康没有争辩,而是从自己的小包袱里拿出那卷特制的银针,展开。
只见里面的银针比寻常医者用的细短不少,在昏暗的光线下闪着柔和的光。
“大舅婆,您看,这是我的针,比普通的针细很多,扎进去就像被小虫子叮一下,不会很疼的。而且我只取几个关键的穴位,不会深刺。”
康康耐心的解释着。
安母看着孙子手中的针,又看看炕上时不时痛苦呻吟的老娘,一咬牙,对哥嫂道。
“哥,嫂子,我相信康康!也相信秦老的眼光!就让康康试试吧!总比让娘一直这么疼着强!出了什么事,我担着!”
周老头一直沉默的站在旁边,此刻也开了口,声音沙哑却坚定。
“让康康治!我信我重外孙!”
他被小儿子伤透的心,此刻急需从其他晚辈身上找到慰藉和希望。
见老父亲和妹妹都坚持,周大舅和周大舅母对视一眼。
虽然心里还是七上八下,但也只好勉强同意了。
康康得到允许,并没有立刻下针。
他先是用带来的药油,在自己的小手上搓热。
然后轻轻的按揉着周姥姥腰部的几个穴位周围,帮助肌肉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