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田园女神的逆袭甜宠记 > 第617章 合作伙伴,深度合作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617章 合作伙伴,深度合作

我盯着那块新挂上的木牌,灰袍男人写的字清晰可见:“种地的人不说话,土地却替他们说了千言万语。”

这句话不像挑衅,也不像奉承。它落在那里,安静,但有分量。

他站在原地没走,目光直直地看着我。我没有后退,也没有笑,只是慢慢走近了两步。

“你也觉得,土地会说话?”我问。

他点头,“我说的是实话。”

“那你听懂了多少?”

“够多。”他语气平稳,“我姓陈,北镇农研坊的执事。我们一直在找你们这样的人——种真东西,卖良心货。”

李商人这时走了过来,手里还拿着账本。他看了眼陈执事,又看了看那行字,站到了我旁边。

“农研坊?”他问,“是官府那边备案的技术铺子?”

“正是。”陈执事答得干脆,“我们不做买卖,只研究土、水、种子和病虫害。可再好的技术,没人用,也是空谈。”

我明白了。他是来看我们怎么种地的,也是来判断值不值得合作的。

“所以你来了三天,每天都在看?”我问。

“不止三天。”他说,“从你们第一场品鉴会开始,我就在。我看你们熬粥不用增香粉,晒玫瑰露不加染料,连包装纸都印着耕作周期。这不是生意,是诚意。”

李商人眉头松了些。

“那您今天站出来,是想做什么?”

“合作。”陈执事直接说,“不是供货那种浅层往来,是要一起建基地,设研发点,把好地种出更好的东西。”

我没立刻回应。

这样的提议听起来好,但也危险。一旦牵扯进去,不只是产品要经得起查,连田里的每一道工序都得透明。万一哪一环出问题,整个名声都会塌。

“你们有什么?”我问。

“三样。”他伸出一根手指,“第一,土壤改良配方,能让贫地三年内变成高产田;第二,病虫预警系统,靠风向、湿度和作物状态预测灾情;第三,育种实验室,能提纯你们现有的灵水稻种,提升抗寒抗旱能力。”

我心头一动。

系统里虽然有高级种子,但种植条件苛刻,需要大量能量值激活。如果能通过外部技术稳定产量,就能节省资源,腾出手去开发新品。

“那你想要什么?”

“你们的田,你们的流程,还有你们的口碑。”他说,“我们提供技术支持,你们负责落地生产。成果归双方共有,市场收益按比例分成。”

李商人低声问我:“五五?”

“四六。”陈执事马上接话,“你们六,我们四。毕竟原料和人力都在你们这边,风险也更大。”

这条件不算差。

但我还需要确认一件事。

“为什么选我们?”

“因为你们让百姓愿意开口。”他指着留言板上密密麻麻的纸条,“别的商队靠打折拉客,你们靠真实打动人心。这种信任,比银子贵重得多。”

我沉默了几息。

然后转身走到“田园角”的小柜子里,拿出一份空白文书。

“我们可以试点。”我说,“五亩灵田划为合作区,你们派人进来记录数据、测试方案。每十天汇报一次进展。如果有效果,再谈扩大规模。”

陈执事看着那份纸,没急着接。

“你不问我们背后有没有靠山?会不会拖累你?”

“我不在乎谁撑腰。”我说,“我在乎的是,你们能不能让米更香,让人吃得更安心。”

他笑了,第一次露出轻松的表情。

“那就签。”

我们就在市集的棚子下,当着几个顾客的面,写下了初步协议。李商人做见证人,末尾盖了手印。

签完字,我没收起文书,而是把它折好,贴在了“田园角”的侧板上。旁边还钉了一块新木牌:

“本角技术支持:北镇农研坊”

字是我亲手刻的,一笔一划,清楚明白。

有人围过来看,问这是什么意思。

一个卖菜的大嫂认得陈执事,惊讶地说:“你们真跟农研坊搭上线了?”

“现在是了。”我说。

“那以后这米是不是更稳当了?”

“不止更稳。”我回答,“还会更好。”

她咧嘴笑了,“那我得让我家老头子也来尝尝。”

消息传得很快。不到两个时辰,好几个摊主主动来找我们谈代销的事。还有两个农户打听能不能加入试验田的管理队伍,说愿意学新技术。

李商人低声对我说:“势头压不住了。”

“也不用压。”我说,“让他们看见好处,自然就跟着来了。”

傍晚前,我们决定再推一步。

我在“田园角”前立了个小告示牌:

“即日起开放‘联名灵米’种植认养计划。每人可认养一分地,全程监督耕作,收获时优先领取成品。名额限二十人。”

下面留了登记簿和笔。

刚放下,就有人伸手要填。

“我能给我娘认一块吗?她风湿年年犯,上次喝了你们的灵米粥,夜里腿不抽了。”

“能。”我说,“只要按时来田里看看,算参与。”

陈执事临走前看了眼这个牌子,点头,“你这是把信任变成看得见的东西。”

“本来就是。”我说,“种地的人不怕看,就怕没人信。”

天快黑时,第一批认养名单填满了。有老人,有年轻母亲,还有一个私塾先生,说要把这片田当成学生的农事课教材。

李商人清点登记册,抬头看我,“下一步呢?”

我望向远处还在拍照的路人,和墙上越来越多的留言条。

“建基地的事不能拖。”我说,“找个晴天,带陈执事去咱们最老的那片田看看。让他知道,我们给他的,全是实打实的底子。”

“你要把核心产区拿出来?”

“只有拿得出真心,才配谈深度合作。”

他没再问,低头在册子上记了行程。

我站在“田园角”前,风吹起衣角。木牌轻轻晃动,发出细微的响。

有人正踮脚往留言板上贴新纸条。我看不清内容,只看见笔尖落下时的停顿。

那支笔悬了一下,然后用力写下几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