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披上外衣走出门,风还在吹。昨夜写下的计划本已经收好,三亩试验地的位置也看过了,光照和排水都合适。今天得把新品的事定下来。
李商人已经在院子里等我,手里拿着几张纸。“市集那边问,能不能在‘田园角’加个新展台。”
“先不急。”我说,“我们得有东西可展才行。”
他点头,跟着我往厨房走。伙计们已经在灶台前忙活,米浆熬得差不多了。我让他们停下,把昨天想的几个方向说了出来:养生米糕、即食米团、节令礼盒。这几样东西不能只是换个样子,得让买家觉得既熟悉又新鲜。
有人皱眉:“米团容易散,路上一碰就坏。”
“用保鲜露。”我从系统里取出一瓶透明液体,交给负责蒸制的王嫂,“每十个米团喷一次,薄薄一层就行。”
她试了几次,发现喷过之后表皮紧实了些,放半天也不变形。我又调出智能烘烤架,设定火候和时间,第一批米糕出炉时颜色均匀,掰开后里面松软无硬芯。
“这个能行。”李商人尝了一口,点头,“甜度刚好,不像别的点心那么腻。”
“还不够。”我说,“得让人记住它是什么。”
我们商量了一阵,决定在包装纸上印编号,配上一小张耕作日志卡。买的人扫码就能看到这批米是从哪块田收的,什么时候插的秧,用的是什么水。南郡商人说过,有些人就爱看这些。
三天后,我们在三个合作摊位设了“新品体验角”。米团做成小圆饼状,外面裹一层浅绿粉,是用紫云豆磨的。米糕则加了本地常见的香草粉,蒸出来有一股清气。节令礼盒还没正式推,只摆了个样品,画着月亮和稻穗,写着“秋实”两个字。
第一天回来,伙计说有人问这是不是祭月用的点心。
“就说这是我们为秋天准备的。”我告诉他,“不是祭祀,是分享。”
第二天反馈来了。一个老顾客带了全家来,孩子抱着米团不撒手,说像月亮饼。大人扫码看了种植记录,问能不能订下一季的份额。还有人写了纸条塞进反馈箱:“吃了心里踏实,知道不是乱做的。”
李商人把几十张纸条拿给我看,脸上有了笑意。“比预想的好。”
我知道这只是开始。但能看到有人愿意传话,说明路没走错。
中午时分,我站在市集摊位后头,看着体验角前围了几个人。一个妇人正把米团递给身边的小女孩,孩子咬了一口,笑起来。旁边的男人扫了码,抬头问我:“这编号能留着吗?我想存一张,给孩子当书签用。”
“可以。”我说,“下一批我们做特制卡片,送一份种植故事。”
他点点头,把手机收起来,一家三口慢慢走开了。
李商人走过来,低声说:“三个点的试吃品都快发完了,要不要补一批?”
“补。”我说,“再带二十份去北镇农研坊,给陈执事也尝尝。”
他应了一声,转身去安排。我翻开登记簿,把今天的反馈记下。复购的人多了,留言也变长了。有个字迹歪歪扭扭的纸条上写着:“我娘说,这才是小时候吃的米味。”
太阳偏西的时候,第一批销售数据出来了。米团卖得最快,溢价四成,回头客占六成以上。米糕慢一点,但买的人大多买了两份,一份自己吃,一份送人。礼盒虽没上市,但已经有五个人问能不能提前预订。
伙计们聚在一起算账,声音比平时高了些。有人提议试试桂花味,有人说加坚果碎会不会更香。我没有打断他们,只在一旁听着。
李商人走过来,把手里的单子递给我。“海外那边刚回信。”
我接过一看,是上次寄出的样品反馈。上面写着:“米团很受欢迎,孩子们称它为‘月亮饼’。”
我把这张纸折好,放进随身的布包里。风吹过来,把摊位上的布帘掀了一下。我抬头看了看天色,还亮着。
“明天把紫云豆那块地再量一遍。”我对旁边的伙计说,“划出半亩来,专门种做米糕用的香草。”
“够用吗?”
“不够就再开一块。”我说,“种地的人不怕地少,怕想不到新法子。”
他笑了,跑去拿尺绳。我走到体验角前,把最后一份日志卡放回原位。有个小女孩站在那里,踮着脚看墙上的种植图。
“你想看看米是怎么长出来的吗?”我问她。
她点点头。
我指着图说:“春天插秧,夏天浇水,秋天收割。每一粒米,都要经过好多天才能到你手里。”
她仰头看我:“那月亮饼也是这样来的吗?”
“是。”我说,“而且还要多一步,要有人愿意把它做成你喜欢的样子。”
她笑了,拉着妈妈的手走了。我站在原地,听见远处传来叫卖声。
油灯还没点,天还没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