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还没停,天光已经亮了。我坐在书房的小案前,摊开昨夜收进布包里的销售单,又把市集三个点的登记簿并排摆好。李商人跟着进来,手里拎着一壶热茶。
“昨天最后一批米团发完了。”他说,“北镇农研坊那边也回了话,陈执事尝了说口感扎实,就是年轻人吃得少。”
我点头,拿起炭笔在纸上画了几道线。市集主点回头客占六成,体验角周边孩子多的地方销量高,农研坊试吃的人以中年为主,转化率低。这些数据不能只看一眼就放过去。
“从今天起,我们分两条线记东西。”我把一张新纸推到他面前,“一条是市集反馈,每天收多少张留言条,哪些人问预订,哪些人提改进建议。另一条是你那边,海外每七天送一次消息,写清楚谁买了、买了几次、有没有转介绍。”
李商人皱眉:“脚夫带信慢,等收到再调整,黄花菜都凉了。”
“不一定要快,要准。”我说,“我们不是拼速度,是拼稳。你让伙计在信里加一句,问问当地人是不是只图新鲜。如果是,我们就得提前换花样。”
他想了想,应下这事。转身要走时又被我叫住。
“别用飞鸽。”我说,“太贵也不安全。找返程的商队顺路捎,竹筒封蜡,标记编号。回来后拆开按日期归档。”
他点头记下,走了出去。
我继续对着表格看。米团卖得好,但越往后复购的人比例在降。第三天比第二天少了半成。这不是大问题,可要是没人盯着,小问题就会变成大窟窿。
第五日清晨,李商人急匆匆进来,手里捏着一张纸。
“南郡粮行出新品了。”他把纸拍在桌上,“彩色米团,定价比我们低两成,说是祖传手艺。”
我看了一眼宣传单,上面写着“手工揉制,三代传承”。没有产地标注,也没有加工记录。
“终于来了。”我说。
他一愣:“你还笑?”
“怕它不来才怪。”我起身走到柜子前,打开暗格取出一块木牌,“他们敢卖便宜,是因为不用担风险。没溯源卡,出了事查不到源头。我们不一样。”
我把木牌翻过来,背面刻着一行小字:扫码可见耕作全程。
“加个新功能。”我说,“所有包装上印简易图章,顾客拿到后可以去指定摊位,让伙计用铜镜屏展示种植影像。系统能生成画面,就跟亲眼看见一样。”
李商人眼睛亮了:“这样一来,人家就知道我们的米是从灵泉田里长出来的,他们的是普通米染的颜色。”
“还不止。”我拿出新的反馈卡,在末尾添了一行字:“您愿意为‘看得见的安心’多付一文钱吗?请打勾。”
他看完笑了:“这招狠。人家拼价格,我们拼信任。”
“通知各摊位,三天内完成包装升级。”我说,“另外,反馈卡回收后要分类统计,看看哪类人群更认可这个做法。”
他拿着指令走了。我坐回案前,翻开能量值记录。目前有两百三十点,刚完成一轮任务积攒下来的。
林婶这时候从门外路过,探头看了看:“紫云豆那半亩地翻好了,够不够还说不准,你家顾柏舟说再扩也来得及。”
我谢过她,立刻调出系统界面,查看灵泉灌溉区的可用土地。剩余三亩七分,按当前出口增速,撑不过两个月。如果南郡那边降价抢市场,我们为了稳住份额加大供应,顶多撑一个半月。
不能再等了。
我点开高级农具坊,找到“土壤活性激活粉”,说明写着:可使贫瘠地短期内达到中等肥力,适用范围五亩,消耗能量值五十点。
确认兑换。
粉末到手时是一小包灰白色颗粒,撒在土里会自动渗透。我拿着样品去了田边,选了一块靠近溪口的荒地,亲手划出边界。这片地原本石头多,肥力差,往年种什么都收不回本。
顾柏舟正在另一边整地,见我过来,擦了擦汗问:“这块也要用?”
“要用。”我说,“明天开始轮班。白天你们负责翻土施肥,晚上我用烘烤架做风味测试。”
他没多问,只是点头:“夜里冷,你别待太久。”
“我知道。”我说,“你也别熬太晚。”
回到屋里,我把剩下的能量值重新规划了一遍。留五十点应急,其余用于后续生产支持。然后写下新一轮试验计划:桂花、核桃碎、芝麻盐三种新口味同步测试,每种做五十份,随下一批货发往海外,附赠问卷收集偏好。
李商人傍晚来取样品清单时,看到我在写卡片内容。
“这次不只是卖味道?”他问。
“是看反应。”我说,“哪个受欢迎,我们就主推哪个。不喜欢的立刻停,不浪费资源。”
他低头看清单,忽然说:“有个事我没提。南郡那边虽然降价,但他们发的米团放半天就塌了,外皮黏糊。有人吃了闹肚子,已经在传不好听的话。”
我抬眼看过去。
“他们的米没经过保鲜处理。”我说,“我们喷过保鲜露的,能撑一天以上。这一轮他们伤的是自己名声,我们只要稳住,就能借机扩大份额。”
“要不要趁机提价?”他问。
“不提。”我说,“维持现价,但增加分量。原来十个一包,现在给十一个。让买家觉得更划算,又不会显得我们在跟风降价。”
他笑了:“明着让利,暗着赢口碑。高。”
“不是我高。”我说,“是得算清楚每一笔账。种地靠天,做生意靠脑子。”
他走后,我整理完最后一份文件,走出门。田里的新地块已经划好,边界插着木桩。我蹲下抓了把土,搓了搓。灰白粉末渗进去后,土色变深了些,闻起来有股湿润的气味。
远处传来几声狗叫,接着是孩子跑过田埂的脚步声。顾承安和顾雅柔被林婶带着回家吃饭,路过时喊了声娘。
我没应,只是把手里的土慢慢撒回地上。
该做的都安排了。监测在走,应对有了方向,地也准备好了。现在只等第一份海外新反馈回来。
我站起身,拍了拍手上的泥。
月亮升起来的时候,我还在灶房调试烘烤架的温度。第一批桂花味米团出炉,颜色偏黄,香气散得快。我记下参数,准备明天再调。
李商人送来一份刚到的消息,说北镇农研坊的试验田监测数据显示,使用病虫害预警系统的地块,农药用量少了三成。
我把这条记在本子上,合上封面。
灶火映在墙上,影子晃动。我按下烘烤架的启动钮,数字跳动,红光亮起。
下一炉是核桃碎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