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说好做任务怎么变成谈恋爱了?! > 第45章 烽火(第九卷完结)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45章 烽火(第九卷完结)

外面的世界天翻地覆。

广袤而辽阔的国土上,长风掠过山川与原野,一座又一座城市在太阳的照耀下迎来光复的消息。

北平、天津、金陵、上海等地都举行了受降仪式,接收大员们忙于清点敌产,委任官员,仿佛一个新的时代已然在他们手中开启。

城市、铁路、关隘、乡村……青天白日旗与红旗在湛蓝晴空下交相辉映,轻快地随风飘扬。

在偏远的乡村里,土地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有干部组织群众清算汉奸、丈量土地,分发救济粮种。

当他们再次踏上巩镇和淆城的土地时,昔日惨烈的战场痕迹尚未完全抚平,断壁残垣随处可见。

但废墟之间,已经有人开始清理瓦砾,重建家园。

空气中弥漫着硝烟散尽后的尘埃味,却也夹杂着新翻泥土的腥气和新木料的香味。

炊烟袅袅升腾,田地里又种下了庄稼。

夕阳西下,金色的光芒洒向每一个忙碌的身影,也温柔地照亮了每一个升起炊烟的村庄。

铁路线上,工人们挥汗如雨、奋力抢修,铿锵的锤音随风传向远方。

但在一切欣欣向荣的背后,池越和秦晔依然通过各种隐秘渠道,清晰地感知到山雨欲来的压抑。

两边都给他们发来联络和争取的讯息,先是金陵方面派人秘密送来委任状。

许诺给予池越和秦晔更高的军衔、更优厚的补给,要求他们“率部归建”,“协助维持地方治安”。

字里行间暗示着将其作为遏制红星党扩张的筹码。

紧接着,红星党方面的联络员也带来了上级的口信和亲笔信。

诚挚邀请他们“共同参与建设新的民主政权”,继续为“人民的解放事业”奋斗。

报纸上的消息越来越针锋相对,电台里互相指责的论调日益尖锐。

曾经共同抗日的“友军”之间,摩擦冲突的消息不断传来,规模一次比一次大,火药味一次比一次浓。

一天夜里,两人对着刚刚收到的一份关于“中原战事”的混乱情报,相对无言良久。

油灯的光晕将他们的影子投在墙上,显得凝重而疲惫。

这次,是秦晔终于忍不住,低声骂了一句,将手里的情报纸揉成一团,狠狠摔在桌上。

“小鬼子刚滚蛋,这就又抄起家伙要自己人打自己人?这他妈的算怎么回事!”

他的声音里充满了难以抑制的烦躁和一种深切的疲惫。

这种疲惫并非来自身体的劳累,而是源于精神上的巨大失望。

他们刚从一场持续十四年、牺牲了无数袍泽的卫国战争中挣扎出来。

伤口尚未愈合,记忆依然滚烫,转眼却可能要投入另一场同胞相残的内战。

这让他从心底感到一种生理性的厌恶。

池越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地将那张皱巴巴的纸团抚平,目光沉静地看着上面的字句。

“争权夺利,地盘倾轧……无非还是这些。”

池越的声音很轻,却带着一种冰冷的穿透力。

“他们坐在重庆、金陵,一句话,就要成千上万的士兵掉转头,把枪口对准一起浴血奋战过的兄弟。”

他抬起眼,看向秦晔:“这仗,你还要打下去吗?”

沉默再次降临。

秦晔没有立刻接话,只是将目光从情报上移开,投向窗外沉沉的夜色。

过了好一会儿,他才缓缓开口,语气不再是感性的抱怨,而是恢复了他们平日分析战局时的冷静与理性:

“阿越,我们得看清楚。这不是简单的兄弟阋墙。”

他站起身,走到那张绘制着中国地图的粗糙墙面前。

“一边,是那边,”

他手指虚点重庆、金陵方向。

“他们背后站着美国人,装备精良,号令却混乱,内部派系林立,贪污腐败横行。

他们想的,是收回地盘,继续维持那个旧的秩序。”

“另一边,”他的手指划过陕北、华北、华东那些广阔的敌后区域。

“是红星党。他们装备差,但纪律严明,官兵平等,和老百姓的关系你我也都见识过。

彭老总、刘师长他们是什么样的人,你我有数。

他们说的‘民主联合政府’,或许……或许是一条新路。”

池越认真听着,赞同地点了点头:“我明白你的意思。

这些年,谁真心实意打鬼子,谁又在背后搞小动作,咱们心里都有本账。

要我选,我肯定也选……更得人心的那一边。”

“只是,”池越话锋一转,脸上露出深深的倦怠,“就算选好了边,这接下来的仗……我也不想再打了。”

秦晔深深地看着他,眼中流露出同样的情绪:“我亦有同感。”

两人再次陷入沉默,但这一次,沉默中却在酝酿着一个重大的决定。

过了许久,秦晔缓缓开口,提出了思虑已久的想法:

“部队,不能散。这是兄弟们多年的心血,也是乱世中的依靠。

我们须得为它寻一条稳妥的出路,交给信得过、也能带领大家走正路的人。”

这个“正路”指向何方,不言自明。

“至于你我,”秦晔的目光变得悠远,“或许……是时候暂时离开这片是非之地了。

去南边的港岛,或者更远的地方看看,比如北边的社会主义联盟,

看看他们宣称要建设的‘新世界’,究竟是什么模样。”

他的话语委婉,但暂时离开战场、去观察和思考的意图十分明确。

对接下来的战局,他们两个并不担心。

什么样的队伍能打胜仗?

谁在建设?谁在破坏?

谁代表广大群众的利益?谁代表买办和资产阶级的利益?

谁当家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这一点,他们都看得很清楚。

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秦晔选择了一个晚上,将核心的老弟兄们召集起来。

没有隐瞒,也没有煽动,只是极其客观、冷静地分析了当前的局势和可能的发展方向。

他仔细剖析了两种不同的理念和做法,将选择的利弊摊开在大家面前。

“……故而,我与池旅长商议,队伍的未来,应交于更认同新兴力量、且能护佑诸位前程的同志手中。

此乃为全体弟兄们谋一条长远稳妥之计,你们今晚回去都好好考虑考虑。

人各有志,若要另寻出路或是想回乡种地的,我也给你们准备了一份路费。”

秦晔的声音平稳而恳切。

弟兄们沉默着,目光在秦晔、池越和彼此之间流转。

多年来的生死与共和绝对信任,让他们深知两位长官做出这个决定必然是为了大家着想。

最终,一位老部下哑着嗓子开口:“师长,旅长,我们信你们的判断!你们说怎么走,我们就怎么跟!只是……你们真要走?”

池越拍了拍他的肩膀,语气难得地柔和:“仗呢,我们俩是打够了。

但是我们的国家未来究竟要建成什么样子,我们得去看一看,瞧一瞧。

摸着石头过河嘛,我们先去看看石头长什么样,肯定还会回来的。”

有人红着眼眶提出想跟着他们一起走,但更多的人沉默着。

故土难离,家人还在家乡等待,他们选择了留下,守护这支队伍和脚下的土地。

决定既下,便再无犹豫。

池越和秦晔开始秘密而稳妥地安排交接事宜,确保队伍能平稳过渡。

他们自己,则准备悄然离去,带着一身征尘和疲惫,却也带着一丝对未来的好奇与探寻,走向一段未知的旅程。

又一个黄昏,池越和秦晔并马立在山坡上,眺望着脚下这片饱经沧桑的土地。

夕阳将两人的身影染成温暖的金色,在山坡上拉出长长的影子,仿佛彻底融为了一体,不分彼此。

他们没有说话,只是默契地策动坐骑,一前一后,缓缓走向山下那片亟待重建的家园。

走向充满未知、挑战、却也充满希望的未来。

这条路必然不会平坦,国际局势的变化、祖国百废待兴的艰难、乃至可能的新冲突都在前方等待着他们。

但无论何种艰难险阻,只要他们并肩,便无所畏惧。

世事或许会变迁,时代或许会更迭,但有些东西,如同星辰般永恒不变

——那就是他们之间用血与火、信任与牺牲铸就的,超越一切的羁绊。

他们的故事,并未结束,只是翻开了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