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血色缅北军阀逐鹿为王 > 第402章 和平自由(大结局)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402章 和平自由(大结局)

萨尔温江自治区第二届代表大会召开前夕,侦察兵带回了重大消息。缅甸政府爆发内乱,总统府遭炮击,各派军阀混战,萨尔温江地区的驻军已撤回首都平叛!

会议大厅里顿时沸腾了。干部们激动地讨论着这个天赐良机——现在出击,可以轻松拿下整个萨尔温江流域,甚至威胁芒卡镇!

\"司令!\"李拥军拍案而起,独臂因激动而颤抖,\"给我两个连,我保证一周内拿下芒卡镇!\"

\"我们可以解放更多村寨!\"

\"缴获政府军的仓库!\"

\"扩大根据地!\"

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冷艳锯却沉默地站在地图前,手指轻轻划过萨尔温江蜿蜒的曲线。

\"同志们,\"他转身时,大厅立刻安静下来,\"军事扩张真是我们现在最需要的吗?\"

这个问题像盆冷水浇在众人头上。李拥军推了推眼镜:\"司令的意思是...\"

\"政府内乱是暂时的,迟早会平息。如果我们现在贪图地盘,分散力量,等敌军卷土重来时,拿什么保卫扩张的区域?\"

冷艳锯走到大厅中央,\"我的提议是按原计划召开代表大会,完善我们的制度建设;同时派出工作队,与周边村寨建立联系,但不急于军事占领。\"

这个反直觉的决策引发了激烈争论。就连一向支持冷艳锯的张老实也委婉质疑:\"机会难得,错过会不会...\"

\"真正的机会不是敌人内乱给我们的,\"冷艳锯坚定地说,\"而是我们自身强大创造的。现在最要紧的是夯实基础,让萨尔温江根据地成为真正的模范。\"

经过充分讨论,大会最终通过了冷艳锯的\"巩固优先\"方案。

第二届代表大会如期举行,规模比第一届扩大了一倍——除了自卫军控制区的代表,还有来自三十多个周边村寨的观察员。

会议通过了《萨尔温江地区自治宪章》,确立了三级代表会议制度;成立了包括军事、经济、民族、文化等八个部门的执行委员会;甚至尝试制定了简单的税收政策,以替代过去的临时征粮。

最引人注目的是教育改革方案。林妍提出的\"五年普及教育计划\"获得全票通过:五年内,每个村寨都要有小学,每个孩子都要上学;建立教师培训学校;编写适合当地的多民族教材...

\"知识才是真正的武器。\"林妍在演讲中说,\"一个识字的孩子,就是一个自由的种子。\"

代表大会闭幕后,冷艳锯派出了十二支工作队,带着医药品、农具和自治经验,前往周边村寨开展\"和平扩展\"。没有武力胁迫,没有空洞宣传,只有实实在在的帮助和尊重。

效果出奇地好。不到两个月,就有十七个村寨主动要求加入自治体系;政府军控制的芒卡镇甚至爆发了示威,居民要求\"像萨尔温江那样自治\"。

雨季来临前,自卫军召开了经济工作会议。出人意料的是,冷艳锯邀请了几位曾经的地主和商人参加。

\"私有财产受保护,中产阶级也是友好阶层。\"他在会上宣布,\"但土地必须耕者有其田。我们鼓励合作生产,反对高利贷和垄断。\"

这个相对温和的经济政策赢得了广泛支持。曾经逃往城镇的地主纷纷返乡,发现自己的宅院完好无损,只是多余的土地被分配给了无地农民。

\"不可思议...\"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地主对冷艳锯说,\"你们明明可以没收一切,却选择谈判。\"

\"革命不是报复,\"冷艳锯回答,\"而是建立更公平公正的规则。\"

雨季中的一天,哨兵领来一个特殊的访客——政府军的一名少校,自称是\"和平特使\"。与上次不同,这次对方态度谦卑,甚至有些惶恐。

\"冷主席,\"少校用了这个新头衔,\"首都方面希望与你们停火。这是初步条件...\"

条件之优厚令人咋舌:承认萨尔温江地区\"特别自治\"地位;自卫军改编为\"边防部队\",冷艳锯授少将军衔;提供经济援助和基础设施建设...

冷艳锯没有立即拒绝,而是召集代表大会讨论。会议持续了三天,争论异常激烈。

最终,以微弱多数通过了\"有条件谈判\"的决议。可以接受自治地位,但必须包括所有自卫军控制区;不接受政府军改编,保持独立指挥权;拒绝个人封官授衔。

\"我们不是为官职而战,\"冷艳锯对少校解释,\"而是为一个新社会的民主文明自由。\"

谈判陷入僵局。就在少校准备离开时,一个突发事件改变了局面——芒卡镇爆发起义了!

长期受压迫的市民和不满的驻军联合行动,一夜之间控制了镇子,升起自制蓝旗,宣布加入萨尔温江自治体系。

更令人震惊的是,起义者扣押了包括新任战区司令在内的数十名政府官员。

\"司令!\"冯大嘴兴奋地跑来报告,\"芒卡镇请求我们支援!要不要派兵?\"

冷艳锯却出人意料地冷静:\"不派兵,只派工作队。告诉他们,如果真心加入我们,就必须学会自己保卫胜利果实。\"

这个决定再次让许多人困惑。但冷艳锯看得更远:芒卡镇不是军事征服的,就不该军事接管。只有当地人民自己争取并扞卫的自由,才是真实的。

果然,起义军民在没有外来武力支援的情况下,成功击退了政府军的第一次反扑。这场胜利像野火般传遍整个地区,更多城镇开始骚动,政府军顾此失彼,疲于奔命。

\"你预见到了这一切?\"李拥军难以置信地问。

冷艳锯摇摇头:\"我只是相信,真正的革命不是靠外力强加,而是从人民心底生长出来的。\"

雨季结束时,自治区域已经扩大了三倍,人口超过十万。新的挑战随之而来:粮食分配、贸易流通、医疗卫生...这些问题不是单靠热情能解决的。

\"我们需要专业人士的积极参与。\"一次会议上,冷艳锯坦言,\"医生、工程师、教师...甚至是懂经济的官僚。\"

\"去哪儿找?政府控制区肯定不会放人...\"

\"就在我们中间。\"冷艳锯早有准备,\"很多知识分子同情我们,只是不敢公开支持。现在形势变了,他们会有不同的选择。\"

他亲自起草了一份《致知识界的公开信》,承诺尊重专业人才,保障研究和教学自由。

信件通过秘密渠道散发到各大城镇,反响超乎预期——不到一个月,就有数十名医生、教师和技术人员冒险前来投奔。

最令人意外的是,一位退休的大学校长也来了。白发苍苍的老人握着冷艳锯的手说:\"我教书四十年,没见过真正重视知识的政权。你们是第一个。\"

随着专业人才的加入,自治政府的运作迅速正规化。简易医院升级为综合医疗中心;合作社发展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甚至开始筹建小型水电站和道路网。

自卫军本身也在转型。冷艳锯制定了系统的军官培训计划,强调政治教育与军事技能并重;组建了技术兵种,包括工兵、通信和医疗部队;还尝试建立空军雏形——用缴获的发动机改装了几架侦察滑翔机。

第二届代表大会半年后,一个震撼消息传来:政府方面同意无条件谈判!不是局部停火,而是全面政治解决!

代表团在联合国观察员监督下,在中立城市举行。冷艳锯亲自带队,成员包括李拥军、林妍、赵杰,以及新加入的傣族经济学家和克钦族医生。

谈判桌上,政府代表一脸疲惫,开场就抛出惊人让步:完全承认萨尔温江自治区的特殊地位;允许自卫军保留武装;共同组建联合政府...

\"条件是什么?\"冷艳锯依然冷静。

\"停止扩张...放弃暴力推翻政府...还有...\"代表擦了擦汗,\"冷主席本人出任民族和解部部长...\"

会场一片哗然。这等于让革命领袖进入中央政府,是前所未有的妥协。

冷艳锯却摇摇头:\"我个人不会离开萨尔温江。至于其他条件,需要代表大会决定。\"

谈判持续了十天,最终达成历史性协议:萨尔温江自治区获得高度自治权;自卫军改编为\"人民自卫军\",负责地方防御;组建联合委员会监督协议执行;政府提供经济补偿和建设援助...

签字仪式上,国际媒体闪光灯不断。当冷艳锯签下名字时,一位外国记者大声问:\"冷主席,这是否意味着革命结束了?\"

\"不,\"冷艳锯抬起头,\"这只是新的开始。真正的革命不是夺权,而是建设新生活。\"

协议带来的和平红利立竿见影。封锁解除后,物资源源不断流入;被战火阻断多年的商路重新开通;孩子们第一次看到了汽车和电影...

但也有人担忧:和平会腐蚀革命精神吗?外来影响会冲淡艰苦朴素的作风吗?自卫军会不会变成新的官僚集团?

冷艳锯比任何人都清楚这些风险。在庆祝胜利的大会上,他出人意料地泼了冷水:\"同志们,最困难的考验才刚刚开始。枪林弹雨中没有倒下,却可能在糖衣炮弹前溃败。\"

他宣布了\"三个不变\"原则:自卫军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变;艰苦奋斗的作风不变;继续革命的决心不变。

\"从今天起,\"他的声音传遍全场,\"我们要打响新的战斗——对抗贫穷、愚昧和不公的战斗。这场战斗没有硝烟,但同样需要勇气和牺牲。\"

和平后的第一个旱季,萨尔温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丰收。金黄的稻浪从山脚延伸到江边,合作社的仓库堆满了粮食;新建的水电站开始供电,夜晚的鹰嘴崖第一次亮起了电灯;学校扩建成正规小学,琅琅读书声回荡在山谷...

在这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中,冷艳锯依然保持着简朴的生活习惯。他拒绝搬进专门为主席修建的宅院,仍住在军营旁的普通竹楼里;每天的伙食和士兵一样;最\"奢侈\"的财产是那台缴获的无线电和一堆翻烂的书籍。

傍晚,冷艳锯独自来到后山的烈士墓地。两年多来,墓碑又增加了一些,但比最坏的预期少得多。他在每个墓前放上一支野花,最后站在那面蓝旗下,望着脚下灯火渐亮的鹰嘴崖。

林妍不知何时来到身旁,怀里抱着厚厚一叠纸:\"学生们的新作文,《和平的日子》。\"

冷艳锯随手翻阅。孩子们用稚嫩的笔迹描述着电灯、学校、集市,还有不再害怕枪声的生活。一个小男孩写道:\"阿爹说以前地里打的粮大半要交租子,现在全归自己家了...\"

\"他们不会记得战争了。\"林妍轻声说。

\"这正是我们奋斗的目的。\"冷艳锯望向远方。萨尔温江如一条银带,蜿蜒在暮色苍茫的群山中。更远处,政府控制区的城镇也亮起了星星点点的灯火。

两个世界,正在被一条江分隔,又被同样的渴望连接。

\"看,新校舍的灯亮了。\"林妍指着山腰上一排明亮的窗户,\"今晚有成人识字班。\"

冷艳锯点点头。他想起了赵杰的识字课本,想起了李拥军珍藏的照片,想起了特战队阵亡的名单...那些牺牲的战友们,不就是为了让普通人能识字、能温饱、有尊严地活着吗?

山下的喇叭突然响起,播放着自治区的新闻广播。新建的广场上,各族群众跳起了传统舞蹈。更远处的田野里,稻浪在晚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大地也在欢庆。

这一切,就是答案。

(全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