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市乌翠区:小兴安岭腹地的生态与文化之城
伊春市乌翠区地处黑龙江省东北部、小兴安岭山脉中段西麓,是伊春市转型发展的核心区域之一。全区总面积1225平方千米,林地广袤,森林覆盖率高达87%,汤旺河支流乌马河、翠峦河穿境而过,水资源充沛,生态环境优越。作为伊春市“一核两区”空间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乌翠区兼具生态保护、产业转型与民生改善职能,形成了以森林生态为基底、林业文化为特色、红色记忆为脉络的独特气质,既是黑龙江省东北部的生态屏障,也是展示小兴安岭地域文化的重要窗口。
一、行政区划与乡镇(街道)概况
乌翠区下辖4个街道办事处与1个镇,分别为乌马河街道、翠峦街道、曙光街道、向阳街道及西岭镇,覆盖23个社区与8个行政村,各区域依托资源禀赋形成差异化发展定位。
(一)乌马河街道
乌马河街道位于乌翠区东部,是区政府驻地,辖区面积186平方千米,户籍人口3.2万人,下辖6个社区,因乌马河得名,是全区政治、经济、文化核心枢纽。
商业上,主街聚集超市、餐饮、金融网点,满足居民日常需求;产业以服务业为主,兼顾绿色轻工业,5家中小型木材加工企业生产实木家具配件、木质工艺品,部分产品通过电商销往全国,同时依托周边森林公园培育多家民宿与旅游咨询机构。
公共服务完善,有乌翠区第一中学(开设森林生态保护、手工制作特色课程)、乌马河小学;乌马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内科、外科等科室,与区人民医院建立转诊机制;街道文化站有阅览室、活动室等,定期组织书法展、文艺汇演等活动。
(二)翠峦街道
翠峦街道位于乌翠区西部,距区政府约12千米,辖区面积218平方千米,户籍人口2.8万人,下辖5个社区与2个行政村,因翠峦山得名,是林业文化重要承载地。
产业以林业相关产业与生态农业为主,3个林场培育红松、云杉等针叶林,种植1200亩蓝莓,部分深加工为果酱、果干;行政村种植大豆、玉米,养殖笨鸡、野猪,部分农户发展“农家乐”,结合农产品销售与乡村体验。
交通上,鹤伊公路穿境而过,村级公路实现水泥硬化;有翠峦中学、翠峦第一小学,常组织学生参与森林抚育实践;翠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25名专业医护人员;翠峦林业文化展览馆陈列早期林业工具、老照片,免费对外开放。
(三)曙光街道
曙光街道位于乌翠区中部,辖区面积192平方千米,户籍人口2.1万人,下辖4个社区与1个行政村,地处乌马河与翠峦河交汇处,生态环境优越,是生态休闲与居住重点区域。
历史上曾是翠峦林业局作业区,2000年后推进生态保护与居住环境改善,绿化覆盖率达45%,建有3个社区公园,其中曙光公园沿乌马河修建,夏季赏柳观荷,冬季成为玩雪场所。
产业以生态旅游配套与绿色食品加工为核心,4家企业生产山野菜罐头、野生蘑菇酱等,原料来自本地山林;曙光村发展8家“农家乐”,提供东北家常菜与住宿,游客可参与采摘、垂钓。
(四)向阳街道
向阳街道位于乌翠区南部,辖区面积205平方千米,户籍人口1.9万人,下辖3个社区与2个行政村,地处小兴安岭余脉,林地面积170平方千米,部分为生态公益林,是林下经济与生态修复重点区域。
1952年向阳林场建立后开始林业开发,20世纪末转向森林抚育与林下经济,如今开展红松籽采集、榛蘑采摘、林蛙养殖,红松籽年产量约30吨,林蛙养殖基地500亩;年均造林800亩,种植红松、云杉等乡土树种。
公共服务方面,向阳小学注重实践教育,组织森林观察、标本制作活动;向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老人、慢性病患者建立健康档案;街道文化站与村文化活动室联动,定期组织农技培训、文艺演出。
(五)西岭镇
西岭镇位于乌翠区北部,距区政府约25千米,辖区面积424平方千米,户籍人口1.5万人,下辖5个行政村与5个林场,山地占比85%,森林覆盖率90%,是生态资源最丰富、生态旅游与林下经济核心区。
1953年西岭林场成立后开始大规模林业开发,2019年整合林场与行政村设镇,推动“林农融合”。产业以生态旅游、林下经济、特色农业为主,西岭旅游度假区年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林场种植蓝莓、蓝靛果,部分深加工为果汁;行政村种植大豆、玉米,发展黑木耳种植,年产量200吨。
交通上,县道穿境而过,村级与林场道路硬化全覆盖,部分景区有观光电瓶车;西岭中学、中心小学开展“森林课堂”;西岭镇卫生院为一级综合医院,开放50张床位;镇文化中心设林业历史、民俗展厅,定期组织林业文化节。
二、历史沿革与文化脉络
(一)历史发展历程
1. 古代至近代:少数民族聚居与早期开发
唐代,乌翠区属河北道黑水都督府,是黑水靺鞨部落活动范围,居民以渔猎、采集为生,通过朝贡与中原交流,中原铁器、丝绸传入。辽、北宋时,属东京道铁骊王府,女真族分支聚居,开始少量种植粟、麦,保留渔猎传统。
金、南宋时,纳入东京路蒲与路,金朝推行“猛安谋克”制度,农业规模扩大,铁器普及,中原文化与本地文化融合。元朝属辽阳行省水达达路,设驿站促进交流,仍以渔猎、农业为主。
明朝属奴儿干都司屯河卫,推行“羁縻政策”,设贸易点促进物资交换。清朝前期属宁古塔将军,实行“封禁政策”,19世纪末“封禁”松弛,山东、河北移民“闯关东”,带来先进技术,村落与商业兴起。
2. 现代:林业开发与行政建制演变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乌翠区被日军占领,成为伪满洲国一部分,日军设伐木据点,掠夺木材,推行殖民统治。1945年抗战胜利后,归入合江省,林业生产逐步恢复。
1948年,东北林业总局设乌马河、翠峦林业局,开启现代林业开发,大量工人迁入,为国家工业化提供木材。1957年伊春撤县设市,乌马河、翠峦成为辖区,实行“政企合一”体制。
20世纪80年代,林业生产转向“森林抚育与可持续利用”,发展林业加工、林下经济。2019年6月,国务院批准撤销乌马河区、翠峦区,合并设乌翠区,推动生态、产业、民生协同发展。
(二)文化脉络
1. 林业文化:核心底色
20世纪50年代起,大量林业工人迁入,形成“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顾全大局、开拓创新”的“林区精神”。生产上,创造“爬山虎”“绞盘机”等工具,创作“伐木号子”“集材号子”,协调劳动、缓解疲劳,部分工具与号子现被保护展示。
生活上,“林区大院”是典型聚居形态,邻里互助;“大食堂”“职工俱乐部”是生活娱乐场所,组织电影放映、文艺演出。如今“林区大院”升级,邻里互助传统通过社区活动延续。
文艺领域,当地创作者以林业开发为题材,创作小说、诗歌等作品,记录林业历史,传播林业文化。
2. 少数民族文化:多元补充
鄂伦春族文化是代表,历史上游猎为生,服饰以狍皮、鹿皮制作,“狍皮袄”“狍皮裤”保暖;饮食有“手把肉”“柳蒿芽汤”“都柿酒”;居所“撮罗子”以桦木杆为架,现景区、展厅复原展示;桦皮制作技艺2006年列入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开展教学。
满族文化有留存,传统服饰“旗袍”“马褂”在民俗活动展示;美食“萨其马”“黏豆包”融入日常;“颁金节”举办祭祀、歌舞表演。回族文化以饮食体现,“手抓羊肉”“油香”受青睐,部分聚居区保留清真寺。
3. 红色文化:精神传承
抗战时期,1936—1941年,东北抗联第三军、第六军在乌翠区建密营,开展游击战,赵尚志、李兆麟等将领在此留下英雄事迹。解放战争时期,当地群众参与支前,组织运输队、制作军服。
如今,西岭镇抗联密营遗址、乌马河抗联战斗遗址列为县级文保单位,设纪念标识;区文化馆开“红色文化展厅”;学校将抗联历史纳入校本课程,传承红色精神。
三、历史人物
(一)林业建设代表:“伐木能手”张建国
张建国(1935—2018),山东临沂人,1953年到原乌马河林业局当伐木工人,20余年工作中多次创伐木量纪录,1958—1964年连续6年获“林业劳动模范”。
早期林业条件艰苦,冬季零下30摄氏度,他凌晨4点带工具进山,双手开裂仍坚持。总结“高效伐木法”,按树木生长方向下锯,提升效率20%,提高木材利用率15%,推广后节约大量资源。
他带教30余名年轻工人,12人成技术骨干,多人获“劳动模范”。20世纪80年代,转型参与森林抚育,造林5000余亩,事迹入《乌翠区林业发展史》,精神成林业文化象征。
(二)革命斗争代表:抗联战士李桂兰
李桂兰(1920—2005),黑龙江汤原县人,1936年加入东北抗联第六军当卫生员,1938—1941年在原翠峦林区游击,是境内少数女性抗联战士。
抗联期间,药品匮乏,她学草药知识,采刺五加、五味子治伤员,常背药箱徒步数十公里送药,1940年冬季转移伤员时左腿中弹,仍完成转移,后留残疾。
抗战胜利后,她留原翠峦区,在卫生所、妇联任职,晚年为学校、社区作抗联报告百余场,2005年去世前,将抗联药箱、日记本捐区文化馆。
(三)文化传承代表:鄂伦春族桦皮制作技艺传承人吴淑珍
吴淑珍(1948— ),鄂伦春族人,生于原乌马河区向阳林场,自幼学桦皮制作,16岁能独立制桦皮盒、帽,2010年成黑龙江省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她继承传统技艺,结合现代审美创新,选15年以上白桦树,将传统动物图案与现代元素结合,作品多次参展,部分被省博物馆收藏。
2000年起免费收徒20余人,在西岭镇小学开“桦皮制作兴趣班”,参与编写《鄂伦春族桦皮制作技艺教程》,助力技艺传承。
四、必游景点
(一)青山国家森林公园
国家AAAA级景区,位于乌翠区西北部,跨翠峦街道与西岭镇,总面积2848公顷,核心景区1200公顷,以“原始森林、天然氧吧、生态康养”为特色。
森林覆盖率92%,植被以针叶林、阔叶林为主,有150余株200年以上红松,“红松之王”胸径85厘米,需3人合抱。生物多样,有野猪、狍子等动物,刺五加、蓝莓等植物。
四季景观不同:春季踏青徒步,夏季避暑游船,秋季赏“五花山”,冬季开展滑雪、雪地徒步。有15公里森林步道(分初、中、高级),10万平方米青山湖,森林康养中心,3处野生动物观测点。
配套完善,设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餐厅、便利店,提供观光车服务。
(二)西岭旅游度假区
位于西岭镇,距区政府约25千米,总面积1500公顷,2022年成省级度假区,集生态观光、森林康养、民俗体验、冰雪娱乐于一体。
生态观光有8公里森林步道、5万平方米西岭湖,夏季垂钓野餐,冬季冰上活动。森林康养有30栋木质民宿,配庭院、温泉泡池,康养中心提供推拿、针灸,开森林瑜伽课,与医院合作做体检。
民俗体验聚焦鄂伦春族文化,复原5座“撮罗子”,设民俗体验馆,游客可体验搭建“撮罗子”、制桦皮盒,看歌舞,尝特色美食。冬季冰雪乐园有3条滑雪道、2公里雪地摩托赛道,设冰上项目,晚间办篝火晚会。
配套有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餐厅、便利店、医疗站,提供包车、导游服务。
(三)乌翠区林业博物馆
位于乌马河街道,紧邻区政府,2019年建,面积2000平方米,是林业文化传播与科普教育基地。
外观现代,墙面饰木质纹理,内有“林业历史厅”“林业生产厅”“林业文化厅”“生态保护厅”。“林业历史厅”展古代狩猎、日军掠夺、现代开发历程,复原多个场景;“林业生产厅”展伐木工具演变,有1958年“爬山虎”拖拉机,设互动设备;“林业文化厅”展工人作品、“伐木号子”,复原“职工俱乐部”;“生态保护厅”展森林覆盖率变化、林下经济产品。
博物馆免费开放(周二至周日),配讲解员,定期开展“林业文化进校园”活动。
(四)西岭镇抗联密营遗址
位于西岭镇西岭林场,距镇政府约18千米,是1936—1941年抗联第三军、第六军密营遗址,存8处遗迹,2018年列县级文保单位。
密营在山林深处,4处半地穴式房屋遗址,15平方米\/处;弹药库为地下地窖;医疗救护坑曾出土药罐;粮食储存窖用于存粮。设纪念标识与解说牌,配讲解员,游客沿步道参观,体验抗联生活。
参观需提前预约,周边有休息亭与纪念广场,广场立“抗联精神永垂不朽”纪念碑。
五、古刹与寺庙
(一)翠峦寺
位于翠峦街道翠峦山脚下,距办事处约3千米,1998年建,2005年登记,是乌翠区最大佛教寺庙,伊春市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单位。
占地8000平方米,沿中轴线布局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藏经楼,两侧有钟楼、鼓楼等,红墙灰瓦,飞檐翘角。山门三门四柱,题“觉悟”“慈悲”,内侧供哼哈二将;天王殿供弥勒佛、四大天王、韦陀菩萨;大雄宝殿是核心,供三尊4米高鎏金铜佛,两侧供文殊、普贤菩萨,墙绘十八罗汉;观音殿供6米汉白玉千手观音;藏经楼藏佛教典籍,二层设念佛堂与展览区。
日常有早课、晚课,每月初一、十五办诵经法会,重要节日办大型法会,还组织义诊、捐赠活动。游客需守礼仪,寺庙免费开放,斋堂供素食。
(二)西岭观音堂
位于西岭旅游度假区,2010年建,2012年登记,是西岭镇唯一佛教场所。
占地3000平方米,木质结构,青瓦屋顶,门窗刻莲花、祥云,周边种松柏、菩提树等,设石板小径。山门石质,题楹联,两侧放石狮子;观音殿供3米汉白玉观音,两侧供善财童子、龙女;念佛堂设念佛凳、拜垫,有佛教书籍阅读区;斋堂供素食,外有休息亭。
每月初一、十五办念佛活动,重要节日办小型法会,游客可焚香祈福、散步静心。参观需守礼仪,免费开放,香烛自愿购买。
六、历史遗址
(一)向阳街道古代狩猎遗址
位于向阳村东南5千米山林,是唐代至辽代黑水靺鞨、女真族狩猎遗址,2015年发现,2017年列县级文保单位,面积1000平方米,存3处遗迹。
狩猎工具制作场是岩石平台,有石器加工痕,出土石斧、骨箭头;猎物屠宰场在河谷,有动物骨骼化石;临时居住遗址是3处半地穴坑穴,出土木炭、陶片。设保护围栏与解说牌,仅对考古人员与预约团体开放,普通游客可通过区文化馆了解。
(二)翠峦街道日军伐木据点遗址
位于翠峦山北麓,是1931—1945年日军掠夺木材据点,2008年发现,2010年列县级文保单位,面积5000平方米,存4处遗迹。
日军营房是5处砖石地基;伐木器械存放库出土蒸汽锯残件;木材运输铁路存碎石路基;劳工居住坑是10处土坑,出土破旧衣物残片。设纪念标识与解说牌,政府定期组织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周边种松柏。
(三)乌马河抗联战斗遗址
位于乌马河街道乌马河下游沿岸,是1938年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袭击日军运输队的战斗遗址,2012年被列为伊春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总面积约2000平方米,现存战壕遗迹、武器埋藏点遗址、战斗纪念碑3处核心设施。
1938年10月,抗联第三军得知日军运输队(运送粮食、武器至伐木据点)将沿乌马河公路行进,便在公路两侧山林设伏。战斗持续2小时,歼灭日伪军30余人,缴获步枪20余支、粮食50余袋,摧毁运输马车5辆,有效打击了日军气焰。现存战壕遗迹长约100米、宽1米、深0.8米,沿山林分布,还原了当年伏击阵地;武器埋藏点为5平方米土坑,2010年出土步枪子弹、手榴弹残片等文物;2012年修建的战斗纪念碑高5米,采用花岗岩材质,正面刻“乌马河抗联战斗遗址”,背面记录战斗经过与牺牲战士名录。
遗址内设有解说牌,配备志愿讲解员,每年清明节、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当地政府、学校会组织群众开展献花篮、宣誓等纪念活动。周边修建木质步道,保留原有山林植被,既方便参观,也维持了遗址历史风貌。
七、民俗风情与特色美食
(一)民俗风情
乌翠区民俗融合林业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与东北地域文化,特色鲜明。
节庆活动上,满族“颁金节”(农历十月十三)是重要民族节日,满族民众身着长袍马褂、旗袍,聚集社区广场,举办祭祖仪式,表演“莽式舞”“腰铃舞”,开展“珍珠球”“射箭”等传统体育项目,现场设摊位供应萨其马、黏豆包。鄂伦春族“篝火节”(夏季)在西岭镇举办,民众与游客围篝火跳“黑熊搏斗舞”“桦皮船舞”,唱民族民歌,手艺人现场演示桦皮制作,游客可参与体验。此外,冬季“林业冰雪节”会开展冰雕雪雕展览(主题含林业生产、抗联故事)、雪地拔河、冰上垂钓等活动,还会组织“伐木号子”表演与林业老照片展。
传统技艺方面,除鄂伦春族桦皮制作技艺,满族刺绣也有传承,以山林动物、花卉为图案,用平绣、打籽绣等手法,制作荷包、手帕等,手艺人会在民俗活动展示作品,部分学校开设刺绣兴趣班。“伐木号子”“集材号子”虽不再用于生产,但改编为文艺表演,在节庆、展览中呈现,还原林业工人劳动场景。
(二)特色美食
乌翠区美食以天然食材为核心,分山珍类、少数民族特色类、农家家常类。
山珍类中,“野生蘑菇炖鸡”选山林散养笨鸡与榛蘑、元蘑,鸡肉焯水后用猪油煸炒,加热水慢炖1.5小时,肉质鲜嫩、汤汁浓郁;“山野菜炒肉”用春季刺嫩芽、柳蒿芽等,焯水后与肉丝同炒,清爽可口;“松仁玉米”用本地红松松仁与新鲜玉米,翻炒后加糖调味,香甜酥脆。
少数民族特色类里,鄂伦春族“手把肉”将猪肉或羊肉切块煮1—2小时,蘸蒜泥、酱油食用,保留食材本味;“柳蒿芽汤”用焯水切碎的柳蒿芽煮制,可加鸡蛋、豆腐,微苦回甘;满族“黏豆包”以大黄米面做皮,包红豆沙馅,蒸熟后可直接吃或煎食,黏软香甜,冬季常批量储存。
农家家常类中,“铁锅炖大鹅”选本地散养大鹅,切块焯水后用猪油炒香调料,加鹅肉翻炒,倒热水转铁锅慢炖2小时,加土豆、玉米炖至软烂,鹅肉紧实、汤汁浓郁;“酸菜白肉”用本地腌制酸菜与五花肉同煮,酸菜酸爽解腻;“玉米糊饼”将玉米面调糊加葱花,平底锅煎至两面金黄,外脆内软,搭配咸菜食用。
八、旅游指南攻略
(一)最佳旅游时间
- 春季(5—6月):气温10—20c,红松新叶萌发、野花开放,适合踏青、徒步、采摘山野菜,需带薄外套,做好防晒与蚊虫防护。
- 夏季(7—8月):气温18—25c,林间阴凉,适合避暑,可在青山国家森林公园徒步、西岭湖游船,需带雨具与防滑鞋。
- 秋季(9—10月):气温8—18c,树叶变色形成“五花山”,适合摄影,需带外套,注意补充水分。
- 冬季(12—次年2月):气温-15—-30c,冰雪覆盖,可体验西岭度假区滑雪、雪地摩托,需穿全套保暖装备,注意防滑防冻。
(二)交通方式
1. 外部交通
- 飞机:最近机场为伊春林都机场(距乌翠区35千米),开通至北京、上海、哈尔滨等城市航线,落地后可乘机场大巴(乌翠区路口下车转出租车)或出租车(40分钟车程)前往。
- 火车:伊春站(距乌翠区15千米)有至哈尔滨、佳木斯等城市的普速列车,出站后可乘出租车(20分钟车程)或市内公交(乌马河\/翠峦方向)前往。
- 公路:鹤哈高速、伊绥高速可直达伊春,沿鹤伊公路向西15千米进入乌翠区;也可乘长途汽车至伊春市区,再转短途交通。
2. 内部交通
- 出租车:区内街道、乡镇均有出租车,计价透明,可协商包车游览西岭镇等远途景点。
- 旅游包车:旅行社与酒店提供轿车、SUV、面包车包车服务,可灵活安排行程,需提前预约。
- 景区交通:青山国家森林公园、西岭旅游度假区内设有观光车,连接入口与核心景点;景区步道多为木质或石板路,陡峭路段有扶手,适合步行。
(三)住宿选择
- 城区酒店:集中在乌马河、翠峦街道,设施完善(含独立卫浴、wiFi、停车场),靠近商业设施与林业博物馆等城区景点,适合偏好便捷的游客。
- 森林民宿:分布在西岭旅游度假区、青山国家森林公园周边,木质结构,部分推窗可见森林或湖泊,配备庭院、温泉泡池,提供森林瑜伽等服务,适合追求自然康养的游客。
- 乡村农家乐:位于西岭镇、向阳街道行政村,环境朴素,提供“包餐”服务(含铁锅炖、山野菜),可参与采摘、垂钓,适合体验乡村生活的游客。
(四)游览路线推荐
1. 生态观光2日游
- day1:青山国家森林公园
上午乘观光车至“红松之王”,沿初级步道徒步观针叶林;中午在公园餐厅尝野生蘑菇炖鸡、山野菜炒肉;下午乘游船游览青山湖,体验森林康养中心的森林浴;晚上返回城区酒店,晚餐尝铁锅炖大鹅。
- day2:西岭旅游度假区
上午参观鄂伦春族“撮罗子”,体验桦皮制作,观看传统歌舞;中午在度假区餐厅尝手把肉、柳蒿芽汤;下午沿森林步道徒步观西岭河河谷,夏季可垂钓、冬季可滑雪;晚上返回城区,结束行程。
2. 文化与红色教育2日游
- day1:林业文化探索
上午参观乌翠区林业博物馆,体验模拟伐木操作,观看“伐木号子”表演;中午在博物馆周边餐厅尝松仁玉米、农家蔬菜;下午逛翠峦林业文化展览馆,参观翠峦寺(遵守宗教礼仪);晚上住宿翠峦街道,晚餐尝素食斋菜。
- day2:红色遗址缅怀
上午前往西岭镇抗联密营遗址,参观密营房屋、弹药库,向纪念碑献花;中午在西岭镇农家乐尝铁锅炖、山野菜;下午参观乌马河抗联战斗遗址,逛区文化馆红色展厅;晚上返回城区,结束行程。
(五)注意事项
1. 生态保护:不采摘植物、不伤害野生动物、不丢弃垃圾,进入原始林区需沿指定步道行走,避免迷路。
2. 安全防护:春秋夏季做好蚊虫防护,秋季禁止携带火种进入林区,冬季参与冰雪项目时,初学者需请专业教练指导,避免受伤。
3. 宗教礼仪:参观翠峦寺、西岭观音堂时保持安静,不随意触摸佛像、法器,不拍摄禁止拍照区域,焚香需在指定区域进行。
4. 饮食安全:品尝山野菜、野生蘑菇需选择正规餐厅,避免自行采摘,饮水优先选择瓶装水或烧开的水。
5. 行程规划:西岭镇抗联密营遗址需提前预约,出行前确认景区开放时间,冬季冰雪项目需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