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穿越大明:手持AK教崇祯做皇帝 > 第355章 重建奴儿干都司的构想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55章 重建奴儿干都司的构想

“然此次恩科,不考八股文章!”

朱启明这句话如惊雷炸响,西暖阁一片死寂。

皇后有喜带来的融融喜气瞬间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近乎凝滞的震惊。

“不考八股?!”

“陛下,此言……此言何意?”

钱象坤、钱士升等人几乎以为自己听错了,一脸的难以置信!

就连孙承宗、毕自严等务实派,也骤然变色,眉头紧锁。

废除八股?

这简直是动摇国本之论!

暖阁内的空气仿佛都凝固了,所有目光都死死钉在皇帝身上。

面对众臣或惊骇、或不解的目光,朱启明知道自己这话的效果达到了。

他没有立刻解释,反而气定神闲地拿起御案上那包“中华”烟,慢条斯理地撕开包装,给自己点上了一支。

辛辣而独特的烟雾袅袅升起,稍稍驱散了凝重的气氛。

见众人情绪稍缓,但仍一脸问号,朱启明才缓缓吐出一口烟圈,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

“看把诸位先生惊的。朕的话,还没说完。”

他轻轻弹了下烟灰,目光扫过众人,

“朕说的‘不考八股’,并非要废黜科举正途,更非视圣贤经典为无用。恰恰相反,正是因为朕深知科举为我大明选拔了无数柱石之臣,此乃国之根基,绝不可动摇!”

这番先抑后扬,让众臣悬着的心放下了一半,但另一半却提得更高——

既不废科举,又不考八股,陛下究竟意欲何为?

“朕所思所虑,乃是辽东!”

朱启明的声音陡然拔高,将所有人的思绪拉回到那片刚刚经历战火、百废待兴的土地上。

“孙师傅,您经略过辽事,您来说说,眼下辽东最缺的是什么?是能写花团锦簇文章的翰林学士,还是能立刻下到田垄,懂得如何引水灌溉、辨别土质、分配种粮的屯田官?是能作锦绣策论的进士,还是能钻进工坊,督导工匠、核算物料、修复城防的营造司吏?”

孙承宗闻言并没有立刻附和,这位老成谋国的重臣微微蹙眉,沉吟片刻,反而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

他吐出一口烟,烟雾中目光炯炯地看向皇帝:

“陛下,您所说的这类专才,固然是辽地急需。但恕老臣直言,若仅仅是为此,何须大动干戈,特开恩科?无论是工部衙门,还是陛下亲建的张家湾大营、乃至南山营中,精通算学、工造、堪舆、屯垦的吏员、匠师、乃至军中好手,抽调一营之数,即刻便可派往辽东,岂不比等待恩科选拔要快得多,也稳妥得多?”

此言一出,阁内众臣,包括钱象坤、毕自严等人,都暗暗点头。

孙承宗这话问到了点子上,既然已有现成的人才储备,为何还要绕圈子通过科举来选拔,这岂不是舍近求远吗?

面对这意料之中的质疑,朱启明非但没有不悦,脸上那高深莫测的笑容反而更加浓郁。

他轻轻鼓掌,赞道:“孙师傅问得好!一针见血!”

他站起身,再次走到那幅巨大的《大明混一图》前,手指先是在辽东的位置重重一点,随即,毫不犹豫地向上、向东北方向划去,越过了已经残破的赫图阿拉,越过了茫茫林海,最终,精准地落在了那片广袤的、标注着“奴儿干都司”的区域!

“孙师傅您看!若只为填补辽沈、锦义之地,朕麾下现有的精兵强将、能工巧匠,确实堪用一时。”

朱启明语气激昂,

“但朕的目光,不能只停留在修缮被建虏破坏的旧山河上!”

他的手指用力敲击着地图上“奴儿干都司”那几个字,目光扫过众臣:

“朕要的,不仅仅是恢复辽东!朕要的,是重建奴儿干都司!一个真正能扎根于白山黑水之间,能屯田、能驻军、能抚夷、能开矿、能将其真正纳入我大明有效治理之下的奴儿干都司!”

他环视众人,感慨道:“太宗皇帝当年设立此都司,意在招抚,宣示主权,功在当代!然其地终究是羁縻多于实控,致使努尔哈赤得以在其侧后方坐大!此等教训,岂能忘怀?”

“朕所要重建的奴儿干都司,绝非仅仅派几个官员去登记造册!朕要的,是能在那苦寒之地,带领军民站稳脚跟、开辟田垄、建立堡寨、沟通诸部的实干之才!他们要面对的,是陌生的山川地理,是迥异的风俗民情,是严酷的自然环境!这,不是从工部或京营抽调几百个匠户、军吏就能一蹴而就的!”

朱启明转过身,目光灼灼地看向孙承宗,也看向所有大臣:

“这需要源源不断的人才输送!需要一批又一批,不仅懂得技术,更怀有开拓之志,愿意将汗水甚至性命抛洒在那片黑土地上的人!他们或许出身匠户,或许来自军中,或许只是民间有识之士。朕开这‘实务特科’,就是要给这些人一个名分,一个前程,一个能够堂堂正正为国效力、光宗耀祖的通道!”

“朕不仅要让他们去,还要让他们愿意去,去了能扎根,扎根能结果!这,才是朕坚持要开此特科的深意!这,才是为将来在松花江、黑龙江流域,乃至更遥远的北方,设置郡县,永镇疆土,打下无人可以撼动的坚实基础!”

朱启明的声音在暖阁内回荡,带着一股开疆拓土的雄心壮志,将原本局限于辽东重建的议题,一下子提升到了经略整个东北亚的战略高度!

孙承宗怔住了,他看着地图上那片广袤的区域,又看向眼前这位意气风发的年轻皇帝,胸中亦是激荡不已。

他明白了,皇帝的格局,远比他想象的更为宏大!!

然而,激动之余,务实的他立刻想到了一个关键的问题,他捻灭手中的烟,眉头复又紧锁:

“陛下雄心,老臣叹服。然则,欲在奴儿干之地实边屯垦,首在人口。辽东新定,自身尚且地广人稀,丁口不足。这开拓奴儿干所需的大量军民,该从何而来?强征易生民变,招募恐又应者寥寥。即便有人愿往,这数十万乃至上百万人的迁徙、安置、口粮、农具、营建,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耗资巨万,旷日持久,稍有不慎,便是倾覆之祸啊!”

孙承宗的话如同一盆冷水,点出了这宏大计划背后冷酷的现实。

朱启明似乎早就料到会有此问。

他脸上没有丝毫不悦,反而露出一种“正该如此”的表情。

他缓缓吐出一口烟,目光投向侍立在侧,如同影子般沉默的锦衣卫指挥使李若链:

“李卿,骆养性北上已近一年,他那边最新的密报怎么说?朕登基之初便诏告天下,永不加赋,更蠲免了那万恶的辽饷,西北的民气,可曾稍苏?那遍地干柴,是湿了些,还是依旧一点就着?”

李若链上前一步,对着皇帝和各位重臣拱了拱手,简明扼要道:

“回陛下,诸位阁老。骆同知密报,陛下去岁登基时果断废除辽饷,此乃德政,确如甘霖,暂缓了西北的燃眉之急。去岁秋冬,因此举而得以喘息的农户不在少数,大规模民变得以推迟。”

未等大家松一口气,他话锋一转,点出更深层的问题:

“然积弊已深,天时不佑。去岁陕甘依旧大旱,赤地千里。仅靠蠲免旧税,而无新的活路,百姓依然难以为继。‘闯将’李自成、‘八大王’张秉忠等辈,便是在此背景下坐大,以其‘寻活路’之辞蛊惑人心。骆同知已按陛下密旨,对其严密监视,并尝试接触引导,然此二人桀骜,尚未就范。”

朱启明适时地接过话头,他的手指再次落在地图上,从西北的黄土高原,划出一道长长的弧线,直指东北的白山黑水!

“诸卿都听到了?朕能给他们免去苛捐杂税,却还没能给他们一条实实在在的活路! 西北的干柴,只是被德政暂时压住,但火星未灭!”他目光锐利地扫过众人,

“现在,这条活路就在眼前!将这些无处可去、被逆贼蛊惑的流民,有序地引导到辽东,迁移到奴儿干!让他们去开垦那里的无主荒地,建立新的家园,也为我大明实边戍疆!将这心腹之患,转化为开拓之力!”

这个构想,如同闪电,劈开了众臣心中的迷雾!

将西北的危机,转化为东北开发的机遇!

孙承宗激动得胡须微颤:

“陛下!此策若能成,则西北乱源可疏解,东北根基可夯实!实乃…实乃社稷之福!” 但他随即强调,“然移民实边,古来便是最难之事,需有良法,更需能臣干吏,步步为营,徐徐图之,恐需十数年之功!”

“孙师傅所言,句句切中要害!”

朱启明重重放下茶杯,发出一声脆响

“正因为其难,才显其重!正因为其大,才不可轻忽!朕从未想过能一蹴而就。此事,当作为我大明未来十年的国策来推行!”

他开始勾勒出一个相对清晰的框架:

“其一,以工代赈,分段迁徙。不必一开始就直奔奴儿干。可先吸引流民至京津、山海关外,由孙传庭部组织,参与道路修筑、城池修复、水利兴修,以工换粮,恢复其体力,亦初步建立组织。身体强健、适应良好者,再分批逐步向北推进。”

“其二,军屯引领,建立据点。由京营或辽东军抽出部分精锐,携带家属,选择水土丰美之处建立核心军屯据点,作为支撑点和示范。流民抵达后,环绕据点安置,由军屯提供初期保护和指导。”

“其三,政策吸引,给予希望。宣布移民政策:凡愿往辽东、奴儿干者,登记户籍,每人授田若干,前五年免征赋税,并提供种子、基础农具。垦熟之地,永为准业。同时,鼓励商人前往贸易,活跃经济。”

“其四,”他看向李若链,“锦衣卫及地方官府,需对西北流民首领,如那‘闯将’、‘八大王’之流,加以‘关注’。或可暗中接触,许以官爵田宅,诱使其率众归附,纳入朝廷移民体系。若其冥顽不灵……”

朱启明没有说下去,但眼中的寒光已说明一切。

李若链躬身:“臣明白。北镇抚司会加紧搜集情报,并配合骆同知在西北的行动。”

朱启明最后总结道:“此移民实边之策,关乎国运。具体章程,由内阁牵头,会同户部、兵部、工部、锦衣卫,详细拟定,务求稳妥。记住,我们不是在简单地挪动人口,而是在编织大明北疆的未来!宁可慢,不可乱;宁可稳,不可急!”

众臣闻言,心头的震撼久久难平。

他们意识到,皇帝并非一时兴起,而是有着相对清晰的长期规划。

“现在,诸位总该明白,朕为何一定要开这‘实务特科’,为何非得从天下士子乃至匠户吏员中,选拔那些懂得屯田、水利、工造、算学的专才了吧?”

朱启明身体微微前倾,声音铿锵有力:

“没有他们去丈量规划,如何去分配那千里沃野?没有他们去设计督造,如何去建立那万千堡寨营房?没有他们去精算钱粮物料,这浩大移民工程如何能支撑下去?没有他们去沟通部落、处理纠纷,新移之民如何能在陌生之地立足?”

“朕要的,不仅仅是能写锦绣文章的学士,朕更要这些能脚踏实地,为朕将这移民实边、重建奴儿干的国策,一砖一瓦变为现实的实干之才! 这,才是此番恩科特设‘实务科’的真正用意所在!”

此言一出,如同画龙点睛!

不考八股、实务特科、重建奴儿干、西北流民——在这一刻,被这一句话彻底串联、激活,形成了一个清晰、完整且极具说服力的逻辑链条!

一切都是为了这个最终的战略目标服务!

孙承宗恍然大悟,深深吸了一口气,看向皇帝的目光充满了复杂的敬佩。

毕自严也下意识地点了点头。

钱象坤张了张嘴,最终什么也没说。

在如此清晰的国家战略需求面前,任何单纯的反对都显得苍白。

“现在,诸卿可还有疑虑?”朱启明笑吟吟地问。

“陛下圣虑深远,臣等……再无异议!”以孙承宗为首,众臣齐声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