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早期的黑火药,用的是硫、硝、炭三种原料,其实是靠这几样东西在氧气里燃烧时极速放热,让周围空气瞬间膨胀撑爆容器,才产生爆炸效果——
它们本身的混合不算化学反应,是和空气里的氧气作用后,才产生了合成反应并释放热量,方士们却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他还特意举了例子对比:
“单说反应的放热强度,早期黑火药燃烧时的热度,远不如双氧水遇到铁、锌这类活性金属时的反应剧烈——
双氧水和金属反应起来,能瞬间冒白烟、烫得没法碰,威力一点不比小范围爆炸弱。
只不过双氧水得靠专门的化学反应才能制备,需要精准控制原料比例和反应条件,在没有科学理论支撑的古代,根本没人能做到,所以才只能用火药这种‘简单粗暴’的东西。”
既然找不到现成的化学相关参考文献,朱有建便彻底放下了“找传承”的念头,决定从零开始,从最基础的知识教起——
反正很多化学反应不用字母符号也能用文字描述清楚,比如“把醋倒在口碱上会冒气泡,这些气泡是能灭火的气”;
一些简单的实验,像加热水观察沸腾、用磁铁吸铁粉,也能轻松复现,顶多自己多费些口舌,把“温度”“浓度”这些细节掰开揉碎了讲。
好在徐琳达对化学本就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没有旧知识的干扰,哪怕是
“物质有固态、液态、气态三种形态”这种最基础的知识,她也会认真记在本子上,花上不少时间琢磨“为什么冰化了会变成水,水烧干了会不见”。
朱有建心里盘算得明白:
先让她把这些基础概念吃透、打牢,之后再带她做些更复杂的实验,比如用酒精燃烧加热试管;
等她掌握了基本方法,剩下的就让她自己去研究探索——
科研本就需要试错,早点让她独立思考,反而能更快成长。
他不仅是这么想的,也确实照着这个思路,每天循序渐进地教着,没急着赶进度。
高宇顺前前后后花了一个月时间,一边把手头的布道事务、地方协调权慢慢交接给留守的狼兵头领,一边做主将升龙城附近的元江河谷划给狼兵开垦种植——
那里水土肥沃,种水稻、玉米都合适,能让狼兵有长期生计。
等这些事彻底安排妥当,没了后顾之忧,他才放心启程回京。
一路晓行夜宿,直到乾德二年八月十九日,才带着布道队的人,终于踏入了皇庄的地界。
他们没有圣旨却私自回京,置活僵之事于不顾,高宇顺本准备好说辞,不过圣皇倒没半分生气——
反而觉得时机凑巧:
眼下研究院的无线电报眼看就要研制成功,正好高宇顺、卢九德、方正化这些外派的人都在京中,能集中培训无线电报的使用方法。
等以后再把他们外派出去,不管是海上、边境还是偏远地界,靠无线电报就能即时联系,比从前靠驿马、信鸽快上百倍,能省太多事。
觐见时,高宇顺详细汇报了此次南下的行程,从云南边境的活僵清理情况,到升龙城周边的状况,把沿途各地的情况一一
说清,没漏半点细节。
当朱有建听说中南半岛因为战乱和活僵影响,如今已没什么常住人口,又想到那里有湄公河、湄南河冲积出的几片湿润肥沃的平原,心里顿时活络起来——
这可是块没被充分开发的好地方,要是迁些百姓过去垦荒,既能缓解内地人口压力,又能多产粮食、药材,实在划算。
后来听高宇顺说起此前已给狼兵安排了元江河谷的耕地,他更暗自庆幸:
能有这样考虑周全、做事妥帖的内臣,不用自己多费心,实在是件幸事。
对于高宇顺提出的“在中南半岛设新省、派官员管理”的请求,朱有建原则上表示同意,毕竟开发新地确实需要官方统筹,但也笑着说了句“事情先放一放”
——毕竟高宇顺刚长途跋涉回来,风尘仆仆的,先得好好接风洗尘,和许久没见的卢九德、方正化叙叙旧,缓一缓再说公务。
他还特意嘱咐王承恩,迎宾楼那边已经收拾好了清净的住处,太监团可以先去那边歇两天,松快松快、养养精神。
可站在一旁的轩辕德忠、刘二逄等人,显然没心思歇着——
他们一个个满脸兴奋,手都忍不住攥紧了,眼神里透着股按捺不住的“猴急”,时不时还互相递个眼色。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他们要么是有更急切的事想跟刚回来的高宇顺打听,要么是有护教骑士团、工坊的新情况想向圣皇禀报,压根等不及高宇顺歇脚。
朱有建见轩辕德忠、刘二逄等人急得直搓手,连话都说不利索,便笑着摆手让他们慢慢说,不用慌。
可众人你看我、我看你,却没直接说事,反倒齐齐躬身请圣皇移步西苑内库——
他们实在太兴奋,“大明界图”的精细、“巨型血玉珊瑚树”的壮观,根本没法用言语说清楚,连刚回来的高宇顺都在一旁点头,说不见到实物,再生动的描述都显得苍白。
于是一行人也不耽搁,干脆都往西苑内库去。
如今的西苑内库早不是从前的小库房,扩建得格外宽敞气派,实在是这些年大明四处征战、通商,积攒的金银珠宝、各地进贡的名画古董太多,普通内库根本装不下,才特意扩建成如今的规模。
刚走到内库外厅,就见十几辆装载宝物的厚重车厢早已停在院中,护教骑士团的士兵、太监团的内侍,还有神谕会的狂信徒正围着车厢忙前忙后,小心翼翼地搬卸外层的檀木箱——
每只箱子都用铜锁加固,外面还裹着防潮的油布。
为了方便搬运这些重物,内库外还特地架起了天门吊,配套的轨道也正在抓紧铺设,滑轮转动声、吆喝声混在一起,一派忙碌又热闹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