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大明中兴之我是崇祯 > 第722章 还有至宝,建天下殿(五)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722章 还有至宝,建天下殿(五)

三、缺专属人皇至宝:

上古诸位人皇都有专属于自己的人皇至宝,比如轩辕黄帝的轩辕剑、神农炎帝的赤帝锄、颛顼大帝的定脉尺、唐尧的储量罐、姚舜的玄黄塔、帝禹的平水九鼎。

而商汤灭夏后,仅手持抢劫来的黄帝轩辕剑,并无专属于自己的人皇至宝,按周朝的评判标准,根本没资格称“人皇”。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不愿受限于上古人皇至宝的缺失,也不想沿用前朝器物,最终决定自己制作一枚象征天下权柄的至宝——

也就是后来闻名天下的和氏璧玉玺。

这枚刻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玉玺,后来被所有王朝的皇帝认定为“皇权正统象征”,谁能得到它,谁就被视作天命所归的天下正统。

可惜秦二世昏庸无能,没能守住这枚玉玺,大秦也仅传两代便走向灭亡。

传至唐朝时,真正的传国玉玺其实已经遗失,民间传说它被武则天作为陪葬品放进了乾陵,从此再未现世。

此后唐朝历代皇帝使用的玉玺,已是能工巧匠仿制的复制品。

这一点后来被后梁太祖朱温察觉,原因十分特别:

复制品玉玺的玉质过于细腻,摸起来温润如凝脂;

而真正的和氏璧取自荆州青变玉,最大特点是玉料每一面颜色都略有不同,光泽偏冷硬,二者的质感差异肉眼可见,根本瞒不过懂玉的人。

即便如此,这枚唐朝复制品也没能流传下来。

从北宋开始,赵氏朝廷只能根据零星记载,直接制作新的传国玉玺——

因为历经唐末、五代十国的多年战乱,没人再能准确记得真正的和氏璧玉玺究竟是什么样式、刻了哪些细节,连尺寸大小都只能靠推测。

有意思的是,宋朝之后各朝制作的玉玺,材质大多比和氏璧要好得多,有的用羊脂白玉,有的甚至掺了宝石,可偏偏没了秦始皇制作玉玺时的“正统性”——

毕竟只有那枚用和氏璧雕琢、刻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玉玺,才被认为是承载天命的神圣造物,后来的仿制品再精美,也少了那份“天授”的意味。

忽必烈认为大元疆域巨大,又极其富有,制作的玉玺理应可以替代和氏璧,可惜被元顺帝带在身边逃向草原后,再也没有出现过踪迹。

到了大明,玉玺制度就显得有些“儿戏”:

代表朝廷政令的大宝玉玺分了好几枚,用于祭祀、册封、外交的玉玺各有不同;

连皇帝日常批阅私人文书的私用玉玺,也有好几枚,材质、纹样各不相同。

本应庄重统一、象征至高权威的皇家威严,反倒被这繁杂的玉玺划分得有些零散,少了几分震慑力。

不过对此,朱有建倒没什么意见——

他本就对古代玉玺的规制、历史没多少研究,对那传说中能定正统的和氏璧玉玺,也压根没放在心上。

在他看来,皇权的稳固靠的是国力、民心,而非一块刻了字的玉,有没有传国玉玺,实在无关紧要。

鉴于布道队此次南下带回的宝物数量极多——

除了金银、玉器等能核算价值的普通宝物,还有山海社稷图、十一尺血玉珊瑚树、乾德天珠、辟水鲛珠这四件根本无法用金银估价的至宝,最终由乾德皇帝亲自拍板,定下了奖赏方案:

所有有价值的普通宝物统一折算为五百功勋积分,布道队全体成员不分职位高低,人人有份,可凭积分兑换俸禄、物资或晋升机会。

针对四件至宝的发现与带回,额外授予大明最高荣誉的“赤心勋章”:

高宇顺、高智成父子各得两枚,轩辕德忠得两枚,刘二逄与张真至各得两枚,林有德得一枚。

这并非刻意偏袒,而是严格按“谁主导发现、谁全程参与护送”的原则分配,以此证明他们与至宝的特殊缘分。

布道队成员自然满心欢喜,尤其是神谕会的狂信徒——

他们早听说过“功勋台”的存在,却一直以为那是大明内臣、武将才能争取的荣誉,没想到功勋台是面向大明上下所有人的。

即便他们心怀对圣皇的信仰,可信仰之下本就藏着对“被认可”的渴求:

能在功勋台刻下自己的名字与功绩,留名后世,谁会不愿意?

这可是能让家族光宗耀祖的事,任谁都想抓住。

等众人进一步了解到,“赤心勋章”是通往更高荣誉“乾阳之花”的核心凭证——

集齐九枚“赤心勋章”才有资格汇集成九色“乾阳之花”后,获得勋章的六人更是眼睛通红,攥紧了拳头暗自发誓:

有生之年,定要再立大功,拿下“乾阳之花”,绝不辜负这份荣耀,更不辜负圣皇的信任。

奖赏定完,朱有建当即下令:

安排鲁总监协同韩赞周掌管的大明建工局,在研究院旁的空旷区域选定地址,并由鲁总监牵头绘制宫殿建造图纸。

这座宫殿专为存放山海社稷图而建,核心要求有三:

一是要配备恒温防潮的装置,充分保护图板不受损坏;

二是要设计环形观摩通道,方便众人就近观看,且能清晰看清界图全貌。

三是尽快研究出琉璃保护膜,将整个石板浮绘包裹起来,避免落进灰尘蛛网。

宫殿的名字也已确定,就叫“天下殿”,顾名思义,取“昊天之下,尽归大明”的寓意,彰显大明统御天下的志向。

同时,他还下令在御书房寝宫旁建造一座“临宝阁”,专门用于安放十一尺血玉珊瑚树。

这座阁楼需设为净室,派专人每日清扫,务必保证环境干净整洁——

这般贴身安排终究带着实用考量,毕竟民间早有血玉珊瑚“养血安神、延年益寿”的传说,将它放在近旁,心里更觉稳妥。

至于乾德天珠与辟水鲛珠,按在场众人的一致心愿,自然要让它们常伴圣皇身侧。

乾德天珠被装入特制的玉坠,供圣皇日常佩戴;

辟水鲛珠则收在御书房的暗格中,由专人看管。

所有人都盼着,有这两件“天授至宝”护持,圣皇能长命百岁,长久佑护大明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