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带着基地闯三国 > 第287章 北疆定策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农业发展规划:杨帆继续推行 “开垦荒地” 的政策,组织士兵和百姓在辽河谷地、乐浪县周边等地区开垦荒地,计划在三年内开垦荒地 500 万亩。为了提高粮食产量,杨帆从中原地区引入了新的农作物品种,如耐旱的粟米和高产的小麦,并派遣农官前往各州县,指导百姓种植。他还在各州县修建了大型粮仓,用于储存粮食,确保在灾年或战争时期能够有足够的粮食供应。

为了解决农业生产中的灌溉问题,杨帆下令修建了 “辽东灌溉工程”,从辽河中上游修建主干渠,再从主干渠修建支渠,将河水引入各个农田。整个灌溉工程历时一年半,覆盖了玄菟郡的大部分农田,极大地提高了粮食产量。到中平六年,玄菟郡的粮食产量达到了战前的 2 倍,不仅能够满足北疆军队和百姓的需求,还能向中原地区输送部分粮食。

畜牧业与手工业发展:在畜牧业方面,杨帆扩大了 “草原坡牧场” 的规模,将牧场面积扩大到 1000 万亩,同时从西域引入了优良的牛羊品种,与本地的牛羊杂交,培育出肉质更好、产奶量更高的牛羊。他还在牧场周边设立了 “兽医站”,配备专业的兽医,负责牛羊的疾病防治工作。到中平六年年底,草原坡牧场的牛羊数量达到了 50 万头,每年可向军队和百姓提供 10 万头牛羊,满足了肉食需求。

在手工业方面,杨帆在高句骊城、辽阳县等大城市建立了 “手工业工坊区”,集中了铁匠铺、弓箭作坊、纺织工坊等各类手工业作坊。他从中原地区招募了大量的工匠,传授先进的手工业技术,提高了手工业产品的质量和产量。铁匠铺每月可打造武器 2 万件、农具 5 万件;弓箭作坊每月可制作弓箭 10 万副、箭支 50 万支;纺织工坊每月可制作军装 10 万套、布匹 2 万匹。手工业的发展不仅满足了北疆的军事和民用需求,还为北疆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

商业贸易促进:为了促进北疆的商业贸易,杨帆在高句骊城、辽口县等交通要道设立了 “市集”,允许汉人和周边部落的牧民在市集内自由交易。他还取消了部分苛捐杂税,降低了商品的交易成本,吸引了大量的商人前来北疆经商。同时,杨帆积极发展海上贸易,派遣船队从辽口港出发,前往辽东半岛、朝鲜半岛等地,出口北疆的铁器、布匹、粮食等商品,进口食盐、丝绸、瓷器等商品。海上贸易的发展,不仅丰富了北疆的商品种类,还加强了北疆与周边地区的经济联系。

此外,杨帆还与乌桓、高句骊等盟友建立了 “互市制度”,在双方边境设立互市市场,允许双方的百姓和商人自由交易。互市制度的建立,不仅促进了北疆与盟友之间的经济交流,还巩固了双方的联盟关系。

杨帆深知,北疆的和平稳定离不开强大的军事防御体系。在黑风口决战结束后,他对北疆的军事防御体系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

边境堡垒群的升级:杨帆下令对边境的 20 对堡垒进行升级改造,将堡垒的墙体加高至 6 丈,加宽至 4 丈,墙体外侧包裹一层铁皮,增强防御能力;在堡垒顶部增设 “了望塔” 和 “弩箭台”,了望塔配备望远镜,可观察到 30 里范围内的动静,弩箭台配备 3 架床弩,可发射巨型箭矢,射程达 400 步;在堡垒内部修建 “地下粮仓” 和 “地下水源”,确保在被围困时能够有足够的粮食和水源供应。同时,杨帆还在每座堡垒配备了 100 名精锐士兵和 50 名工匠,士兵负责防御,工匠负责维护堡垒和武器装备。

黑风口防御枢纽的强化:黑风口作为北疆的核心防御点,杨帆对其进行了重点强化。他在黑风口两侧的山坡上修建了 “长城段”,长城段高 5 丈,宽 3 丈,每隔 100 丈设置一座烽火台,与边境的堡垒群形成呼应;在黑风口的通道内挖掘了 3 道深 5 尺、宽 4 尺的战壕,战壕内布满尖刺和陷阱,同时设置了可升降的铁栅栏,进一步阻挡敌军的进攻;在黑风口的后方修建了 “中军大营”,可容纳 10 万大军驻扎,大营内配备了粮仓、武器库、医疗站等设施,成为北疆军事防御的指挥中心。

机动部队的组建:为了提高北疆军队的机动性和应急反应能力,杨帆组建了 3 支 “机动骑兵部队”,每支部队由 5 万精锐骑兵组成,分别驻扎在玄菟郡的东部、中部和西部。机动骑兵部队配备了最好的战马和武器装备,士兵都经过严格的训练,具备快速反应和长途奔袭的能力。一旦边境出现敌情,机动骑兵部队可在 24 小时内抵达目的地,支援边境防御。

情报网络的构建:杨帆深知情报的重要性,他组建了一支 “侦察部队”,由赵云的副将陈到统领。侦察部队的士兵都经过专门的训练,熟悉漠北草原的地理环境和鲜卑、匈奴等部落的风俗习惯,具备潜伏、侦察、传递情报等能力。侦察部队在漠北草原、匈奴驻牧地等地区设立了多个情报点,及时收集敌军的动向和情报,并通过烽火、信使等方式传递回北疆。同时,杨帆还与乌桓、高句骊等盟友建立了情报共享机制,盟友一旦获得重要情报,会及时传递给汉朝,形成了一张覆盖北疆及周边地区的情报网络。

北疆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除了汉族外,还有鲜卑、匈奴、乌桓、高句骊等多个民族。为了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融合与和谐共处,杨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推广汉文化教育:杨帆在玄菟郡的各个州县设立 “学堂”,招收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子弟入学,教授汉字、儒家经典、兵法等知识。学堂的老师由中原地区的儒生担任,同时配备少数民族的助教,帮助少数民族子弟理解汉文化知识。为了鼓励少数民族子弟入学,杨帆下令免除少数民族子弟的学费,还为成绩优异的学生提供奖学金。到中平六年,北疆共设立学堂 50 所,招收学生 1 万余人,其中少数民族子弟占 40%。

尊重少数民族习俗:杨帆下令,禁止汉族官员和百姓歧视、欺压少数民族,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在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如鲜卑的 “祭天节”、匈奴的 “赛马节” 等,杨帆还会派遣官员前往祝贺,并赠送礼物。同时,杨帆还允许少数民族保留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在官方文书中,除了使用汉字外,还会附上少数民族的文字,方便少数民族理解。

民族通婚的鼓励:为了促进各民族之间的融合,杨帆鼓励汉族与少数民族通婚,并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汉族男子娶少数民族女子为妻,可免除 3 年的赋税;少数民族男子娶汉族女子为妻,可获得 5 亩土地和 1 头耕牛。同时,杨帆还在各州县设立 “婚姻登记处”,为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婚姻提供登记和保障服务。到中平六年,北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通婚人数达到了 5000 对,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

民族议事制度的建立:杨帆在玄菟郡设立了 “民族议事会”,由汉族、鲜卑、匈奴等民族的代表组成,每个民族的代表人数根据人口比例确定。民族议事会每月召开一次会议,讨论北疆的治理政策、经济发展、民族关系等问题,各民族代表均可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杨帆会认真听取各民族代表的意见,在制定政策时充分考虑各民族的利益,确保北疆的治理能够得到各民族的支持和认可。

秃发树机能率领 2 万西部鲜卑残部西迁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西迁路线需穿越茫茫戈壁和雪山,沿途水源稀缺、食物匮乏,且时常遭遇沙尘暴和狼群袭击。出发前,秃发树机能虽从西漠绿洲携带了 5 万石粮食和 1 万头牛羊,但仅够支撑部队一个月的消耗。

中平五年夏五月,部队行至 “流沙戈壁” 时,遭遇了一场特大沙尘暴。狂风卷着沙石,遮天蔽日,士兵们根本无法睁眼,战马受惊狂奔,不少士兵和牛羊被风沙掩埋。秃发树机能当机立断,下令士兵们用羊毛帐搭建临时避风棚,将牛羊集中在避风棚中央,自己则骑着战马,在风沙中来回巡查,安抚士兵情绪。沙尘暴持续了三天三夜,待风沙散去后,部队清点人数,发现有 300 名士兵失踪,2000 头牛羊死亡,粮食也被风沙掩埋了近一半。

更严峻的是,戈壁中唯一的水源 “月牙泉” 已被当地的羌人部落占据。羌人部落首领烧当羌见鲜卑残部疲惫不堪,便派人向秃发树机能索要 “过路费”,要求鲜卑部落留下 500 匹战马和 1000 张羊皮,否则不让他们取水。秃发树机能深知水源的重要性,若不答应羌人的要求,部队不出三天就会因缺水而溃败。但他又不愿轻易交出珍贵的战马,于是决定与烧当羌谈判。

谈判中,秃发树机能提出,愿意与羌人部落结成 “互助联盟”:鲜卑部落可教授羌人冶铁和骑兵战术,帮助羌人抵御周边部落的入侵;羌人则需为鲜卑部队提供水源和食物,并指引西迁路线。烧当羌见鲜卑部落仍有一定实力,且能提供实际帮助,便答应了结盟请求。此后,在羌人的指引下,鲜卑部队顺利穿越流沙戈壁,抵达了雪山脚下的 “疏勒河谷”。

疏勒河谷虽有水源和草地,但气温极低,六月仍飘着雪花。士兵们大多穿着单薄的羊皮袄,不少人患上了风寒。秃发树机能立即组织士兵搭建保暖帐篷,用羊皮和羊毛缝制厚衣,同时让萨满为患病士兵熬制草药。为解决粮食短缺问题,他还派遣 5000 名士兵前往河谷周边狩猎,捕获了大量的黄羊和鹿,暂时缓解了食物危机。

经过两个月的艰难跋涉,秃发树机能率领的西部鲜卑残部终于在中平五年秋七月抵达西域的 “龟兹国” 边境。此时,部队仅剩 1.5 万士兵,粮食不足 1 万石,战马也只剩 8000 匹,实力大幅削弱。

龟兹国是西域的强国之一,拥有 10 万人口和 3 万军队,以盛产铁器和丝绸闻名。龟兹国王白纯见鲜卑残部前来投奔,心中十分犹豫:若接纳鲜卑部落,可借助其骑兵力量抵御周边的莎车国和于阗国;但若鲜卑部落日后实力恢复,可能会反过来威胁龟兹国的安全。

秃发树机能看穿了白纯的顾虑,主动前往龟兹王城拜见白纯,提出了 “互利共赢” 的结盟条件:鲜卑部落愿意为龟兹国提供 5000 名骑兵,帮助龟兹国抵御外敌;龟兹国则需为鲜卑部落提供 10 万石粮食、5000 匹布和 2000 套铁器,同时允许鲜卑部落在龟兹国西部的 “轮台草原” 驻牧。

白纯见鲜卑部落提出的条件较为合理,且能为龟兹国带来实际利益,便答应了结盟请求。此后,鲜卑部落在轮台草原驻扎下来,开始休养生息。秃发树机能组织士兵开垦草原周边的荒地,种植西域的耐旱作物 “苜蓿”,同时与龟兹国的工匠合作,利用龟兹的铁矿打造武器和农具。

然而,双方的结盟并未持续太久。中平五年冬十月,龟兹国与莎车国因争夺 “于阗玉矿” 爆发战争。白纯下令秃发树机能率领 5000 鲜卑骑兵参战,但秃发树机能担心士兵伤亡过大,仅派遣了 2000 骑兵前往支援。结果,龟兹国军队因兵力不足,被莎车国击败,损失了 1 万士兵和大量武器装备。

白纯对此十分不满,认为鲜卑部落没有履行结盟义务,便下令停止向鲜卑部落提供粮食和铁器,还派遣军队封锁了轮台草原的水源。秃发树机能见状,也不甘示弱,率领 1 万鲜卑骑兵包围了龟兹国的西部重镇 “姑墨城”,要求白纯恢复粮食和铁器供应,否则就攻占姑墨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