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命理探源【译注】 > 古今地名异同歌诀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原文:

按:本书宜忌篇所言九州分野,曰冀、青、兖、徐、扬、荆、梁、雍、豫,乃夏制也。世历千古,不能无变。按之今日地名,殊难画分。熟读此歌,可以知古今地名之梗概矣。

译文:

按语:本书宜忌篇中所说的九州分野,即冀州、青州、兖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豫州,是夏代的制度。

历经千年,不可能没有变化。

按照如今的地名,很难清晰划分。

熟读这首歌诀,能够了解古今地名的大致情况。

注解:

“九州分野”原指古代九州与星象的对应关系,此处特指夏代的九州地理区划。

“夏制”指夏代确立的行政区划制度,是中国早期九州体系的源头。

“殊难画分”强调古今地名变迁复杂,难以直接对应划分。

原文:

然参考类书,谓冀州即今直隶山西及河南之彰德卫辉怀庆,奉天之锦州等地。

译文:

但参考类书,说冀州相当于现在的直隶、山西以及河南的彰德、卫辉、怀庆,奉天的锦州等地。

注解:

“类书”指古代辑录各种资料供查阅的工具书,此处用于佐证地名对应关系。

“直隶”为清代省级行政区,辖今河北大部;“奉天”为清代省级行政区,辖今辽宁大部。

“彰德、卫辉、怀庆”均为清代河南府名,锦州为清代奉天府名,是具体的行政区划单位。

原文:

青州即今山东省之登莱青三府,及奉天之辽阳等地。

译文:

青州相当于现在山东省的登州、莱州、青州三府,以及奉天的辽阳等地。

注解:

“登莱青三府”指清代山东省的登州府、莱州府、青州府,是当时山东东部的主要行政区划。

“辽阳”为清代奉天省重要府城,今属辽宁,体现青州地域范围随时代的扩展。

原文:

兖州即今山东之东昌济南兖州,直隶之河间大名等地。

译文:

兖州相当于现在山东的东昌、济南、兖州,直隶的河间、大名等地。

注解:

“东昌、济南、兖州”为清代山东省府名,“河间、大名”为清代直隶省府名,反映兖州跨今山东、河北的地域特征。

原文:

徐州即今山东之兖州东部,及济宁沂州,江苏之徐州海州,安徽之宿州泗州等地。

译文:

徐州相当于现在山东兖州东部,以及济宁、沂州,江苏的徐州、海州,安徽的宿州、泗州等地。

注解:

“济宁、沂州”为清代山东省州名,“徐州、海州”为清代江苏省州名,“宿州、泗州”为清代安徽省州名,体现徐州跨今山东、江苏、安徽的地理范围。

原文:

扬州即今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等地。

译文:

扬州相当于现在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等地。

注解:

此句简化了扬州的地域对应,涵盖今华东、东南多省,与古代扬州“东南沿海”的地理特征一致。

原文:

荆州即今湖南湖北广西及贵州等地。

译文:

荆州相当于现在湖南、湖北、广西及贵州等地。

译文:

此句体现荆州跨今中南、西南多省,延续古代荆州“湖广腹地”的地域概念。

原文:

梁州即今四川云南贵州等地。

译文:

梁州相当于现在四川、云南、贵州等地。

注解:

“四川、云南、贵州”为清代省级行政区,与古代梁州“西南边陲”的范围大致吻合。

原文:

雍州即今陕西甘肃青海等地。

译文:

雍州相当于现在陕西、甘肃、青海等地。

注解:

“陕西、甘肃、青海”体现雍州作为古代西北核心区域的延续,涵盖今黄河上游多省。

原文:

豫州即今河南及山东之曹州,湖北之襄阳等地。

译文:

豫州相当于现在河南及山东的曹州,湖北的襄阳等地。

注解:

“曹州”为清代山东省府名,“襄阳”为清代湖北省府名,反映豫州以今河南为中心,兼及山东、湖北部分地区的范围。

原文:

较之《酿蜜集》所云,略有异同。附录于此,俟博雅君子详之。

译文:

与《酿蜜集》所说的相比,略有不同。

附录在这里,等待学识渊博的君子详细考证。

注解:

“略有异同”指出类书与《酿蜜集》在地名对应上的细微差异,体现考据的严谨性。

“俟博雅君子详之”表达对进一步学术考证的期待,符合传统治学中“存疑待考”的态度。

总结:本章节主要讲了。

《命理探源》中的“古今地名异同歌诀”以传统九州分野为基础,结合历史变迁,系统梳理了古今地名的对应关系,旨在为命理分析提供地理方位的精准依据。

其核心内容可概括为以下三个层面:

一、歌诀结构与核心对应

浦二田《酿蜜集》的歌诀以夏代九州为框架,通过押韵对仗的形式,将古代地名与袁树珊所处时代的行政区划对应,形成简明记忆体系:

冀州:“冀为直北与山西”,对应直隶(今河北)、山西及河南彰德、卫辉等地。

青州、兖州:“青兖山东国是齐”,涵盖山东登州、莱州、济南及直隶河间等地。

徐州、扬州:“徐扬连跨两江浙”,徐州包括江苏徐州、安徽宿州,扬州涵盖江苏、浙江、江西等东南诸省。

荆州:“湖广荆州楚所基”,对应湖南、湖北、广西及贵州北部。

豫州:“豫属河南洛阳地”,包括河南及山东曹州、湖北襄阳。

梁州、雍州:“梁为滇蜀雍陕西”,梁州含四川、云南,雍州含陕西、甘肃、青海。

袁树珊特别指出,歌诀的价值在于“知古今地名之梗概”,避免因名称变化导致命理分析偏差。

二、历史变迁与地理考据

1. 行政区划沿革

夏代九州至民国已历数千年演变,如:

青州在汉代扩展至辽东半岛(今辽宁辽阳)。

梁州在唐代分拆为剑南道(四川)与山南道(云南)。

雍州在元代并入陕西行省,涵盖西北诸省。

袁树珊强调,需结合《禹贡》《元和郡县志》等典籍,对比不同历史时期的地理范围。

2. 名称演变逻辑

方位指代:如“直北”代指河北,“楚地”泛指南阳、江汉流域。

文化符号:“齐”“鲁”等古国名成为山东代称,“荆楚”延续为两湖文化标识。

三、命理应用与实践意义

1. 五行分野的动态适配

歌诀隐含地理五行属性的对应关系,如:

冀州属水(对应冬季),青州属木(对应春季),荆州属火(对应夏季)。

若男命火旺需水调候,宜配冀州女子;女命木衰需土培,宜配豫州男子。

袁树珊反对机械套用“东木西金”的固定模式,主张结合调候用神与地域气候综合判断。

2. 地域能量的平衡原则

补偏救弊:如生于火旺之地(如扬州)的八字缺水,需通过职业(水利、运输)或居住方位(北方)调和。

忌神规避:若八字忌土,应避免长期居住豫州(河南)等土旺之地。

3. 禁忌与验证方法

忌孤悬一隅:不可仅凭单一地名断吉凶,需结合八字全局(如日支、用神)。

多重考据:袁树珊建议参考《大清一统志》等官方文献,对比地方志书,避免依赖过时歌诀。

四、袁树珊的学术贡献

1. 批判与修正

袁树珊指出,歌诀存在“略有异同”之处(如梁州是否含贵州),需结合现代地理重新校准。

他反对民间“以年支配月支”的僵化方法(如“铁扫帚”煞),主张以八字干支五行生克为核心。

2. 科学考据精神

在《命理探源》中,袁树珊将歌诀与西方地理学对比,提出“经度影响五行强弱”的观点(如东方木气因日出更早而更旺),体现了中西合璧的学术视野。

总结

“古今地名异同歌诀”是袁树珊将传统命理与地理考据结合的典范,其核心价值在于:

时空坐标的精准定位:通过古今地名对应,建立八字分析的地理参照系。

动态平衡的命理智慧:强调地域五行需与八字五行动态调和,反对机械套用规则。

学术批判的实践导向:在继承古法的同时,通过考据修正谬误,体现“知命改命”的积极态度。

这一歌诀不仅是命理师的实用工具,更是理解中国地理文化与命理哲学深层关联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