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东北军着名爱国将领于学忠 > 第357章 历史学者的追问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1953年的深秋,北京西城区的一座四合院里,银杏叶铺满了青砖地面。于学忠坐在书房内,手指轻轻摩挲着一本旧相册的皮质封面。窗外,秋风卷着落叶沙沙作响,像是无数细碎的脚步声。

“咚咚咚——”敲门声响起。

“请进。”

门被推开,一位戴着圆框眼镜、约莫三十出头的年轻人走了进来,手里捧着一叠笔记本和几份档案。

“于将军,打扰了。”年轻人微微鞠躬,“我是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的郑明远,之前给您写过信,想请教一些关于东北军的历史细节。”

于学忠抬眼打量他,目光如旧时阅兵般锐利。年轻人穿着朴素的中山装,袖口微微泛白,显然是个埋头书案的学者。

“坐吧。”他指了指对面的藤椅。

郑明远坐下,小心翼翼地从档案袋里抽出一张泛黄的照片,推到于学忠面前。

“这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您在锦州组织防御时的照片,背景是东北军的工事。”

于学忠凝视着照片,沉默良久。照片上的他站在沙袋垒成的掩体前,身后是几名面容模糊的士兵,远处硝烟未散。

“那时候……”他缓缓开口,声音低沉,“我们以为还能打回去。”

郑明远翻开笔记本,钢笔尖在纸上悬停。

“将军,关于1936年西安事变,您在事变前是否知晓张少帅的计划?”

房间里的空气似乎凝固了一瞬。

于学忠的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节奏缓慢而沉重。

“汉卿(张学良)那段时间情绪不稳,常与我谈抗日之事。”他顿了顿,“但兵谏一事,他并未提前告知。”

郑明远皱眉:“可档案记载,事变前三天,您曾秘密调兵至临潼附近。”

“那是例行换防。”于学忠语气平静,但眼神深处闪过一丝锋芒。

学者显然察觉到了什么,但并未追问,只是低头记录。

窗外,一只麻雀落在窗棂上,歪头看了看屋内,又扑棱着翅膀飞走。

“还有一件事。”郑明远从档案中抽出一张残缺的电报纸,“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您曾向南京发过一封密电,建议‘放弃华北,固守黄河’,但档案里没有回电记录。”

于学忠的目光落在电报纸上,嘴角微微抽动。

“那封电报……”他缓缓闭上眼睛,“石沉大海。”

郑明远压低声音:“是不是因为……”

“因为有人不想听真话。”于学忠冷笑一声,“他们觉得,一纸命令就能让日军止步。”

房间里陷入沉默,只剩下钢笔在纸上书写的沙沙声。

郑明远翻到下一页。

“1940年,您在山东鲁苏战区时,曾与八路军有过多次合作,但后来关系恶化。有说法称,是重庆方面施压,要求您限制八路军的活动范围?”

于学忠端起茶杯,啜了一口早已凉透的茶。

“山东的局势很复杂。”他缓缓道,“我们和八路,既是友军,也是对手。”

“那您如何看待他们的游击战术?”

“有效。”于学忠干脆地回答,“但不够。”

郑明远抬头:“不够?”

“游击战能骚扰日军,但无法决胜。”他放下茶杯,“要收复国土,终究需要正面决战。”

学者若有所思地点头,继续记录。

天色渐暗,郑明远合上笔记本,犹豫了一下,终于问出最后一个问题。

“将军,1945年抗战胜利后,您为何选择留下?”

于学忠望向窗外,暮色笼罩着远处的景山轮廓。

“因为这里是我的国。”他轻声说,“无论旗帜如何变换,土地不会变。”

郑明远沉默片刻,郑重地合上档案。

“谢谢您,将军。”

于学忠微微颔首,目送他离开。

门关上后,他缓缓起身,走到书架前,从最深处抽出一本皮面日记,翻开其中一页——那是1937年的一篇记录,字迹早已褪色:

“若有一日,山河光复,我愿解甲归田,不问世事。但若国仍不国,我宁可埋骨故土,亦不流亡他乡。”

他轻轻合上日记,放回原处。

窗外,最后一缕夕阳沉入地平线,北京城的灯火次第亮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