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的北京,秋意渐浓。于学忠站在四合院的枣树下,手指拂过那套叠得整齐的国防委员会委员制服。藏青色的布料在晨光下泛着冷冽的光泽,肩章上没有军衔,只有一枚小小的国徽。
\"总司令,车备好了。\"副官李振唐轻声提醒。这位跟随他三十年的老部下,如今鬓角也已斑白。
于学忠没有立即应答。他望向东厢房墙上挂着的旧物——一把昭和十四年缴获的日军佐官刀,刀鞘上的樱花纹早已黯淡。当年在沂蒙山突围时,他用这把刀劈开过鬼子机枪阵地的铁丝网。
\"振唐,\"他突然开口,\"你说咱们穿这身衣服,对得起台儿庄埋骨的弟兄么?\"
院门外传来吉普车的引擎声。胡同里几个戴红领巾的孩子跑过,清脆的童谣飘进院子:\"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国防委员会驻地原是清代亲王府。于学忠迈过朱漆门槛时,注意到影壁上新绘的工农兵浮雕,恰好覆盖了当年军阀混战时留下的弹痕。
走廊里迎面遇上几位原西北军将领,双方俱是一怔。1930年中原大战时,他们曾在陇海线炮火中对峙。如今对方布鞋上还沾着陕西黄土——那是上周参加西北剿匪指挥部会议的痕迹。
\"于司令,久违了。\"对方抱拳的姿势仍带着旧军队的腔调。
会议室长桌旁已坐了二十余人。于学忠的座位卡写着\"特邀委员\",右侧是位戴圆框眼镜的教授,正用钢笔记录着什么;左侧空位前的名牌被匆匆撤走,只留下半个钉孔。
当主持会议者展开朝鲜半岛军事地图时,于学忠的指尖无意识地在桌面上划出三道折线——那是他在鲁苏战区惯用的纵深防御战术。突然发现有人在观察自己,他收回手,端起茶杯。
\"请于委员谈谈东北边防经验。\"
全场目光汇聚过来。他起身时膝盖旧伤刺痛——1938年徐州会战时的子弹擦痕。
\"现代战争不同往昔。\"他指向鸭绿江口,\"但山地作战的要点仍是控制制高点与补给线。\"话到嘴边又转了个弯,\"当然,如今有苏联同志支援的飞机坦克...\"
窗外的梧桐叶沙沙作响。恍惚间他听见1932年热河战场上,东北军骑兵旅长举着马刀吼:\"于司令!小日本的铁王八上来了!\"
午餐供应二合面馒头和白菜炖粉条。于学忠夹起一块冻豆腐,想起1942年沂蒙山突围途中,炊事班老周用最后半袋炒面熬的糊糊。那个雪夜,十七岁的警卫员王勇就是捧着这样的碗,永远睡在了鹰嘴崖下。
\"于老总还吃得惯吧?\"原晋绥军某参谋凑过来,碗里明显多出两片肥肉,\"听说您当年在山东...\"
\"食不言。\"于学忠放下筷子。对方讪讪离开时,他瞥见食堂角落有个穿中山装的年轻人,正用相机对准这边。镜头反光让他想起南京军事委员会走廊里,军统特派员钱耀祖的镀金打火机。
下午查阅华北日军布防资料时,于学忠在泛黄的《昭和十六年山东肃正作战计划》上,赫然看到自己当年的部队番号。日军参谋用红笔标注:\"于部顽强,建议使用特种弹(注:毒气)\"。
管理档案的女干部突然问:\"您认识115师的张营长吗?他提交过关于您部在1941年配合反扫荡的证明材料。\"
于学忠合上文件。那年除夕,确实有个八路军官冒雪送来二十箱晋造手榴弹。月光下那人敬礼的姿势很特别,像把军帽往上一推——后来才知道是平型关战役留下的肩伤所致。
\"记不清了。\"他听见自己说,\"乱世里,穿军装的都是兄弟。\"
傍晚返程时,吉普车经过正阳门。一群工人正在拆除旧城墙,砖缝里露出光绪年间\"神机营\"的界碑。于学忠让司机绕道东交民巷——1928年他随张学良进京谈判时,这里还立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
\"停一下。\"他突然说。
胡同口有个卖糖葫芦的老汉,草把上插着面褪色的小旗。那是青天白日满地红的底色,却被刻意用红纸贴住了白日。老人看见军车,慌忙把旗子收进怀里。
于学忠摇上车窗。后视镜里,晚霞如血,映照着新挂起的\"建设新中国\"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