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书里的温度
深秋的风卷着银杏叶,扑在福利院的玻璃窗上,像谁在轻轻叩门。林晚蹲在书架前,指尖拂过一排蒙尘的旧书,突然触到本烫金封面的笔记本,边角磨得发毛,封面上歪歪扭扭写着“阿婆的厨房”。
她刚翻开第一页,就闻到股淡淡的桂花糖香,像从很远的时光里飘来。
“这是张阿婆的本子。”身后传来苍老的声音,林晚回头,见张奶奶坐在轮椅上,裹着厚毛毯,眼睛亮得像浸了水的黑葡萄。张奶奶是福利院的“元老”,记性时好时坏,唯独记得院里每个人的口味。
林晚把笔记本递过去,张奶奶枯瘦的手指摩挲着封面,忽然笑了:“那年冬天下大雪,小远说想吃糖糕,我就记在这上面了。”
小远是院里的孩子,去年被领养走了。林晚看着笔记本里的字迹,有的工整,有的潦草,还夹着几片干花和褪色的糖纸。第一页写着“桂花糖糕:糯米粉三勺,糖桂花要腌够三个月,蒸的时候火不能太急”,旁边画了个歪歪的笑脸,底下注着“小远说比外头买的甜”。
翻到中间,有一页被水洇过,字迹模糊:“今天阿杰生日,他说想妈妈做的葱油饼。面要醒一个钟头,葱花要最后放,不然会黄。阿杰吃了三块,说像妈妈的味道,我偷偷哭了。”
林晚鼻尖一酸。她来福利院做社工半年,总见张奶奶在厨房忙碌,蒸馒头、煮糖水,把每个孩子的喜好记得清清楚楚,却从没提过自己的家人。
“张奶奶,您以前是不是很会做饭呀?”林晚轻声问。
张奶奶望着窗外的银杏,眼神飘远了:“年轻的时候,在巷口开了家小面馆。我男人走得早,就靠那面馆拉扯女儿长大。女儿最喜欢吃我做的荠菜馄饨,每次放学都蹲在灶台边等。”她顿了顿,声音低下去,“后来女儿去外地读书,就再也没回来过。”
林晚心里一紧,刚想安慰,张奶奶却忽然拍拍她的手:“没事,现在院里的孩子都是我的娃。”
那天下午,林晚陪着张奶奶翻看笔记本,听她讲每一道菜背后的故事。讲到“红糖发糕”时,张奶奶说那是给发烧的孩子做的,“发糕要暄软,像云朵一样,孩子吃了就有精神”;讲到“芝麻汤圆”,她说冬至要给每个孩子煮一碗,“汤圆要圆滚滚的,象征着团圆”。
夕阳西下时,张奶奶忽然说:“我好久没做桂花糖糕了,不知道还记得怎么做不。”
林晚眼睛一亮:“那我们明天做吧!我帮您打下手。”
第二天一早,林晚就去集市买了糯米粉和新鲜的桂花。张奶奶坐在厨房的小板凳上,指挥着她和面:“水要一点一点加,不能太稀,也不能太干。”林晚笨手笨脚,把面粉撒了一地,张奶奶笑得直拍手:“你这孩子,比小远还毛躁。”
蒸糖糕的时候,厨房里飘满了桂花的香气。张奶奶盯着蒸锅,像在等待什么宝贝。等揭开锅盖,金黄的糖糕冒着热气,甜香扑鼻。林晚拿起一块,咬了一口,软糯香甜,瞬间想起小时候外婆做的桂花糕。
“好吃吗?”张奶奶期待地看着她。
“好吃!比我外婆做的还好吃!”林晚用力点头。
张奶奶笑了,眼角的皱纹挤在一起,像盛开的菊花。她拿起一块糖糕,放在嘴边轻轻抿了一下,忽然红了眼眶:“跟以前的味道一样,跟我女儿小时候吃的味道一样。”
林晚心里一动,忽然想起笔记本最后一页,有一行很小的字:“希望女儿回来时,还能吃到我做的桂花糖糕。”
那天下午,福利院的孩子们都吃到了桂花糖糕。他们围着张奶奶,叽叽喳喳地说:“张奶奶,这糖糕真好吃!”“我还要一块!”张奶奶笑着给他们分糖糕,脸上的笑容从未如此灿烂。
林晚看着这一幕,悄悄把笔记本放回书架。她忽然明白,张奶奶的厨房从来不是一个地方,而是一份牵挂。那些写在笔记本里的菜谱,不是简单的食材和步骤,而是对孩子们的爱,对女儿的思念,是藏在烟火气里的温暖。
秋风又起,银杏叶落在窗台上。林晚望着厨房里忙碌的身影,心里暖暖的。她知道,只要这份温暖还在,福利院就永远是孩子们的家,也是张奶奶的家。
后来,林晚把张奶奶的故事写进了社工日志里。她写道:“有些温暖,藏在旧书里,藏在烟火气里,藏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只要我们用心去发现,就能感受到那份沉甸甸的爱。”
而那本“阿婆的厨房”,依旧放在福利院的书架上。偶尔有孩子翻开它,会闻到淡淡的桂花糖香,仿佛能看到一位慈祥的老人,在厨房里忙碌着,为他们做着最香甜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