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网游动漫 > 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 > 第495章 孝惠皇帝中之上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一开始,朝廷发公文到秦州、雍州,要求召回那些进入蜀地的流民,还派御史冯该、张昌去督办这事儿。李特的哥哥李辅从略阳来到蜀地,说中原正乱着呢,没必要再回去。李特觉得有道理,就多次派天水人阎式去找罗尚,请求暂且把流民停留到秋天,同时还给罗尚和冯该送了礼。罗尚和冯该答应了。朝廷评定讨伐赵廞的功劳,封李特为宣威将军,他弟弟李流为奋武将军,两人都被封侯。朝廷的诏书发到益州,上面列着六郡中和李特一起讨伐赵廞的流民,说要给他们封赏。广汉太守辛冉想把灭赵廞的功劳都归自己,就压下朝廷的命令,不按实际情况上报,大家都对他很不满。

罗尚派从事去督促遣返流民,限定他们七月就得出发上路。当时流民们分散在梁州、益州各地,给人打工干活呢,一听州郡逼着他们离开,个个又愁又怨,不知道该咋办。而且当时雨水正多,庄稼还没成熟,他们根本没路费上路。李特又派阎式去找罗尚,请求把出发时间推迟到冬天,辛冉和犍为太守李苾觉得不行。罗尚举荐蜀郡的别驾杜苾为秀才,阎式就给杜苾分析逼迫流民迁移的利害关系,杜苾也想给流民宽限一年时间。但罗尚听了辛冉和李苾的主意,没答应。杜苾于是就把秀才的委任状送回去,回家不干了。辛冉这人又贪心又残暴,想杀掉流民的首领,抢夺他们的财物,就和李苾一起对罗尚说:“流民之前趁着赵廞之乱,抢了不少东西,咱们应该在他们迁移的路上设关卡,把东西夺回来。”罗尚就发文书让梓潼太守张演在各个要道设关卡,搜查流民的财宝。

李特多次为流民请求留下,流民们都很感激他,把他当成依靠,好多人都结伴去归附李特。李特就在绵竹搭建了一个大营,安置流民,还写信给辛冉,请求他宽容流民。辛冉看了信,气得不行,派人在大路边张贴告示,悬赏捉拿李特兄弟,说有重赏。李特看到告示,把它们都拿了回去,和弟弟李骧把告示改成:“能送来六郡中姓李、任、阎、赵、杨、上官等大族以及氐族、叟族首领人头的,赏一百匹布。”这下流民们可吓坏了,归附李特的人更多了,短短一个月时间就超过两万人。李流也聚集了几千人。

李特又派阎式去找罗尚,请求再延长时间。阎式看到罗尚在流民居住的要地设了营寨,好像准备突然袭击流民,就感叹说:“现在民心本来就不稳,这么急着逼他们,肯定要出乱子。”他又知道辛冉和李苾的主意改不了,就向罗尚告辞,回绵竹去了。罗尚对阎式说:“你就把我的意思告诉那些流民,现在我答应宽限他们了。”阎式说:“您被那些奸人的话迷惑了,恐怕没那么容易宽限他们。老百姓虽然弱小,但可不能轻视。现在不讲道理地催促他们,众怒难犯,恐怕会惹出大祸。”罗尚说:“你说得对。我不骗你,你走吧!”阎式回到绵竹,对李特说:“罗尚虽然这么说,但不能信他。为啥呢?罗尚这个人,立不住威严刑罚,辛冉他们又各自手握重兵,一旦出了事,罗尚也控制不了局面,咱们得好好防备。”李特听了他的话。冬天,十月,李特把队伍分成两个营,自己住在北营,李流住在东营,他们修理兵器,操练士兵,严阵以待。

辛冉和李苾商量说:“罗尚这人又贪又没决断,一天天拖下去,让流民有机会施展他们的计谋。李特兄弟都有大本事,咱们恐怕要被他们抓住了!得赶紧拿主意,别再管罗尚了!”于是他们派广汉都尉曾元、牙门张显、刘并等人,偷偷带着三万步兵和骑兵去袭击李特的营地。罗尚听说后,也派督护田佐去帮曾元。曾元他们到了之后,李特却安安静静躺着不动,等他们的人进去一半,就发动伏兵攻击,曾元他们这边死了不少人。李特杀了田佐、曾元、张显,把他们的脑袋砍下来,送给罗尚和辛冉看。罗尚对手下将领说:“这些家伙看来是要成气候了,广汉太守不听我的话,这下助长了贼人的势力,现在可怎么办!”

这时候,六郡流民李含等人一起推举李特代理镇北大将军,还让他按制度任命官员。他们封李特的弟弟李流为镇东大将军,号称东督护,来共同统领众人。又封李特的哥哥李辅为骠骑将军,弟弟李骧为骁骑将军,然后进兵攻打在广汉的辛冉。罗尚派李苾、费远带兵去救辛冉,他们害怕李特,不敢前进。辛冉出城迎战,却屡次战败,最后突围逃到德阳。李特占领了广汉,任命李超为太守,接着又进兵攻打在成都的罗尚。罗尚写信给阎式,阎式回信说:“辛冉这人又奸又滑,曾元就是个小毛孩,李苾也不是当将帅的料。之前我为您和杜苾分析流民留下还是迁移的利弊,谁不怀念自己的家乡啊,谁不想回去!但流民们刚到这里的时候,只能跟着有粮食的地方给人打工,一家人分成五处干活,又赶上秋雨连连,所以请求等到冬天庄稼成熟再走,可您始终不答应。逼得太紧了,就像把鹿逼急了,它也会和老虎拼命。流民们不愿意伸着脖子等死,所以才发生变故。要是当初听我的,宽限他们,让他们准备好,大不了九月底集合,十月就上路,这样也能回到家乡,哪会弄成现在这样!”

李特任命哥哥李辅、弟弟李骧、儿子李始、李荡、李雄,以及李含、李含的儿子李国、李离、任回、李攀、李攀的弟弟李恭、上官晶、任臧、杨褒、上官悖等人做将帅,阎式、李远等人做僚佐。罗尚向来贪婪残暴,是老百姓的一大祸害。李特和蜀地百姓约法三章,还开仓放粮救济他们,礼待贤才,提拔那些被埋没的人,军队和政务都井井有条,蜀地百姓都很高兴。罗尚多次被李特打败,就用长长的包围圈把李特围住,沿着郫水安营扎寨,绵延七百里,和李特对峙,还向梁州和南夷校尉求救。

十二月,颖昌康公何劭去世。

朝廷封大司马司马冏的儿子司马冰为乐安王,司马英为济阳王,司马超为淮南王。

【内核解读】

从流民危机到武装割据:李特起义背后的治理失序与民心向背

这段史料生动还原了西晋末年李特领导流民起义的酝酿与爆发过程,字里行间揭示了乱世中民心向背的关键作用,以及地方治理失败如何一步步将底层民众推向反抗边缘。透过这场冲突,我们能清晰看到官僚体系的腐败、决策层的短视与民众生存困境交织下的历史必然。

政策失当:刚性迁徙引爆生存危机

西晋朝廷对流民的强制迁徙政策,从根源上违背了现实民生状况。当时流民遍布梁、益二州,多以佣工为生,本就缺乏积蓄,而朝廷却强令七月上路——此时正值雨季,粮食尚未收获,流民根本无力承担迁徙成本。这种脱离实际的行政命令,暴露了中央政府对基层民生的漠视。

更值得玩味的是地方官员的角色分化:罗尚作为益州最高长官,在辛冉、李苾的强硬主张与杜苾的宽缓建议间摇摆不定,最终选择妥协于激进派;广汉太守辛冉则完全出于私利,不仅截留朝廷封赏激化矛盾,更将流民视为敛财工具,企图通过设关搜查、谋害首领等手段掠夺财富。这种将行政权力异化为敛财工具的行为,彻底摧毁了官府的公信力。

民心转移:从请愿求生到武装自保

李特的崛起并非偶然,而是流民群体在绝望中的必然选择。他多次为流民请愿延期,通过实际行动赢得了“感而恃之”的群众基础。当辛冉发布悬赏捉拿李特兄弟的布告时,李特巧妙地将矛头转向六郡豪强与地方权贵,这种舆论反击精准击中了流民的恐惧心理,短短一月内便聚集两万余人,形成了足以抗衡官府的力量。

阎式作为李特的重要谋士,对局势的判断尤为清醒。他目睹罗尚构筑营栅准备袭击流民时发出的“民心方危,今而速之,乱将作矣”的感叹,道破了官民矛盾的核心——当生存底线被触碰,弱势群体的反抗将不可避免。而罗尚“今听宽矣”的虚假承诺,更印证了官僚体系的失信本质,使流民彻底放弃对官府的幻想。

冲突爆发:治理失效的必然结局

辛冉、李苾的偷袭行动,成为点燃全面冲突的导火索。李特“待其众半入,发伏击之”的战术胜利,不仅展现了其军事才能,更反映出流民群体被逼到绝境后的爆发力。此战之后,李特正式建立政权架构,从被动防御转向主动进攻,而罗尚“此虏成去矣”的哀叹,恰恰印证了官僚集团对局势失控的无奈。

值得注意的是,李特在占领区推行的政策极具针对性:与蜀民约法三章、施舍振贷、礼贤拔滞,这种与罗尚集团“贪残”作风形成鲜明对比的治理方式,迅速赢得了当地民众支持。史载“蜀民大悦”的背后,实质是民心向背的彻底逆转——当压迫者失去合法性,反抗者便自然获得了道义支撑。

历史镜鉴:权力失控与民本思想的缺失

这段历史深刻揭示了一个永恒命题:“弱而不可轻者民也”。辛冉、罗尚等人的最大失误,在于将流民视为可以任意驱使、掠夺的对象,忽视了“众怒难犯”的朴素真理。正如阎式所言,若当初采纳宽缓之策,“不过去九月尽集,十月进道”,本可避免战乱,却因官僚私利与决策短视酿成大祸。

西晋末年的流民之乱,本质上是专制皇权下治理体系失效的产物。当政策制定脱离实际、官员行为不受约束、民众诉求无处表达时,任何微小的火星都可能引发燎原之势。李特起义的全过程,正是“官逼民反”这一历史规律的经典演绎,也为后世统治者留下了“民心不可欺,民意不可违”的深刻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