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网游动漫 > 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 > 第504章 孝惠皇帝下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晋纪八,从公元305年(乙丑年)到公元308年(戊辰年),共四年。

永兴二年(公元305 年,乙丑年)

夏天四月,张方又把羊后给废了。

游楷等人攻打皇甫重,打了好几年都没打下来,皇甫重就派他收养的儿子皇甫昌到外面去求救。皇甫昌跑到司空司马越那儿,司马越因为太宰司马颙刚跟崤山以东的势力联合起来,所以不肯出兵。皇甫昌就和以前宫里的人杨篇,假称奉司马越的命令,到金墉城把羊后接了出来。进了宫,就以羊后的名义发兵讨伐张方,说要迎接皇帝回宫。这事儿来得太突然,一开始官员们都跟着他们干;但很快就发现这是假的,于是一起把皇甫昌杀了。司马颙就请求派御史去传达诏令,劝皇甫重投降,皇甫重根本不接受诏令。在这之前,城里的人还不知道长沙厉王司马乂和皇甫商已经死了,皇甫重抓住了御史的车夫,问他:“我弟弟带兵来了,快到了吗?”车夫说:“已经被河间王司马颙给害了。”皇甫重一听脸色大变,立马把车夫杀了。这下城里的人知道没指望有外援了,就一起把皇甫重杀了,然后投降。司马颙任命冯翊太守张辅为秦州刺史。

六月甲子日,安丰元侯王戎在郏县去世。

张辅到了秦州,把天水太守封尚杀了,想借此树立自己的威严;又召陇西太守韩稚来,韩稚的儿子韩朴就带兵攻打张辅。张辅的军队被打败,他自己也死了。凉州司马杨胤对张轨说:“韩稚擅自杀了刺史,您现在手握大权镇守一方,不能不讨伐他。”张轨觉得有道理,就派中督护汜瑗带着两万人去讨伐韩稚,韩稚就跑到张轨那儿投降了。没过多久,鲜卑人若罗拔能来侵犯凉州,张轨派司马宋配去迎击,斩杀了若罗拔能,俘虏了十多万人,张轨的威名一下子就传开了。

汉王刘渊去攻打东嬴公司马腾,司马腾又向拓跋猗?借兵,卫操劝拓跋猗?帮忙。拓跋猗?就带着几千轻骑兵去救司马腾,还杀了汉王刘渊的将领綦毋豚。皇帝下诏封拓跋猗?为大单于,任命卫操为右将军。甲申日,拓跋猗?去世,他的儿子拓跋普根继位。

东海中尉刘洽因为张方劫持皇帝迁都,就劝司空司马越起兵讨伐张方。秋天七月,司马越向崤山以东的征、镇、州、郡发檄文说:“我打算集结正义之师,去迎接天子,让他回到原来的都城。”东平王司马楙听说这事儿后,害怕了;长史王修就劝司马楙说:“东海王司马越在宗室里威望很高;现在他发起义兵,您要是把徐州交给他,既能躲过灾祸,还能落个谦让的好名声。”司马楙就听了他的话。司马越就以司空的身份兼任徐州都督,司马楙自己当兖州刺史;皇帝下诏,马上派使者刘虔去任命他们。这时候,司马越兄弟都掌握着重要职位,于是范阳王司马虓和王浚等人一起推举司马越为盟主,司马越就自己选拔任命刺史以下的官员,很多朝廷官员都去投奔他。

成都王司马颖被废之后,河北很多人都挺同情他。司马颖以前的将领公师籓等人自称将军,在赵、魏地区起兵,一下子就聚集了好几万人。当初,上党武乡的羯族人石勒,有胆量有武力,擅长骑马射箭。并州发生大饥荒,建威将军阎粹就劝东嬴公司马腾,把那些胡人抓到崤山以东卖掉,来充实军饷。石勒也被抓走卖了,成了茌平人师懽的奴隶,师懽看他长相不凡,就把他放了。师懽家挨着放马场,石勒就和放马的首领汲桑,带着一群壮士当起了强盗。等公师籓起兵,汲桑和石勒就带着几百骑兵去投奔他。从这时候起,汲桑让石勒以石为姓,以勒为名。公师籓带着人攻陷了不少郡县,杀了好多两千石俸禄的官员和长史,一路向前,去攻打邺城。平昌公司马模特别害怕;范阳王司马虓就派他的将领苟曦去救邺城,苟曦和广平太守,谯国的丁绍一起攻打公师籓,把他给打跑了。

八月辛丑日,宣布大赦天下。

司空司马越任命琅邪王司马睿为平东将军,监管徐州各项军事,留守下邳。司马睿请王导当司马,把军事方面的事儿都交给他。司马越带着三万士兵,往西驻扎在萧县,范阳王司马虓从许昌出发,驻扎在荥阳。司马越以皇帝的名义,任命豫州刺史刘乔为冀州刺史,让范阳王司马虓兼任豫州刺史;刘乔觉得司马虓这任命不是皇帝直接下的命令,就发兵抵抗。司马虓任命刘琨为司马,司马越任命刘蕃为淮北护军,刘舆为颍川太守。刘乔给尚书上书,列举刘舆兄弟的罪行,然后带兵攻打许昌,还派他的大儿子刘佑,在萧县的灵壁带兵抵抗司马越,司马越的军队没法前进。东平王司马楙在兖州,不停地征收赋税,搞得郡县的百姓都受不了。范阳王司马虓就派苟曦回到兖州,让司马楙去当青州都督。司马楙不接受命令,还背叛了崤山以东的诸侯,跟刘乔联合起来。

太宰司马颙听说崤山以东有人起兵,特别害怕。因为公师籓是打着为成都王司马颖起兵的旗号,壬午日,司马颙就上表,请求封司马颖为镇军大将军、都督河北诸军事,给他一千士兵;任命卢志为魏郡太守,跟着司马颖镇守邺城,想借此安抚他们;又派建武将军吕朗驻扎在洛阳。

司马颙还下诏书,命令东海王司马越等人各自回到自己的封国,司马越等人根本不听。正好这时候收到刘乔的上书,冬天十月丙子日,司马颙就以皇帝的名义下诏说:“刘舆胁迫范阳王司马虓,制造叛乱。命令镇南大将军刘弘、平南将军彭城王司马释、征东大将军刘准,各自带领自己的部队,和刘乔一起合力讨伐;任命张方为大都督,统领十万精兵,和吕朗在许昌会合,诛杀刘舆兄弟。”司马释是宣帝司马懿弟弟穆王司马权的孙子。丁丑日,司马颙让成都王司马颖带领将军楼褒等人,前车骑将军石超带领北中郎将王阐等人,占据河桥,作为刘乔的后援。还提升刘乔为镇东将军,授予符节。

刘弘给刘乔和司空司马越写信,想让他们化解怨恨,停止用兵,一起辅佐王室,可他俩都不听。刘弘又上表说:“最近这段时间,战乱不断,猜忌和灾祸频发,各个王爷之间互相猜疑,矛盾重重,灾难甚至蔓延到宗室子弟身上。今天还被认为是忠诚的,明天就可能被当成叛逆,立场变得比翻书还快,还都争当挑起战争的人。有史以来,骨肉相残的灾祸,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严重的,我实在是痛心啊!现在边疆没有储备防御的物资,中原地区百姓生活困苦,而朝廷的重臣们,不考虑国家大局,只争一些平常的利益,还互相伤害。万一四方的少数民族趁着咱们内乱来捣乱,这就好比两只老虎互相争斗,最后便宜了卞庄(典故:卞庄刺虎,两虎相争,卞庄等它们两败俱伤时将它们一举拿下)。我觉得应该赶紧下明确的诏书给司马越等人,让他们消除猜疑,各自守护好自己的辖区。从今往后,要是有不接到诏书就擅自起兵的,天下人一起讨伐他。”当时太宰司马颙正忙着抵抗关东的势力,还指望刘乔帮忙呢,根本不采纳刘弘的建议。

刘乔趁着许昌防守空虚,就带兵攻打并占领了许昌。刘琨带兵去救许昌,没赶上,就和他哥哥刘舆以及范阳王司马虓一起逃到了黄河以北;刘琨的父母被刘乔抓住了。刘弘因为张方太残暴,料定司马颙肯定会失败,就派参军刘盘为督护,带领各路军队听从司空司马越的指挥。

【内核解读】

永兴二年(公元305年),是西晋“八王之乱”进入尾声却又酝酿更大风暴的关键一年。这一年的历史记载,如同一面破碎的镜子,映照出西晋王朝在权力厮杀、族群矛盾、社会崩溃中的挣扎与沉沦,也为后续“五胡乱华”的历史变局埋下了多重伏笔。透过这些简练的史笔,我们能清晰看到一个王朝从内部瓦解的典型路径。

权力游戏:皇族内斗的无底线化

这一年的核心矛盾,依然是皇族诸王对最高权力的疯狂争夺,但斗争的残酷性与破坏性已远超此前。张方废黜羊皇后的举动,看似是权臣对后宫的操控,实则是河间王颙通过代理人对皇权的公然践踏,标志着“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逻辑彻底取代了正常的统治秩序。而东海王越以“奉迎天子,还复旧都”为名起兵,本质上仍是另一场权力博弈的开始——诸侯们早已不在乎“天子”的尊严,只在乎谁能成为新的操控者。

皇族内部的信任体系已完全崩塌。东平王楙面对东海王越的起兵,第一反应是“惧”,最终通过“举徐州以授之”的妥协换取自保,这正是皇族成员在乱世中“苟活优先”心态的缩影。刘乔与范阳王虓的冲突,则将这种内斗推向白热化:为争夺豫州控制权,昔日的盟友瞬间反目,朝廷诏书沦为各方攻击对手的工具。更具讽刺意味的是,河间王颙为拉拢势力,竟重新启用已被废黜的成都王颖,试图利用其残余影响力稳定河北,这种“饮鸩止渴”的操作,恰恰暴露了皇族内部已无可用之材、只能反复消耗旧人声望的窘境。

社会失序:从官逼民反到族群裂变

永兴二年的社会图景,是一幅由饥荒、战乱、压迫构成的悲惨画卷。并州大饥荒中,东嬴公腾“执诸胡于山东,卖充军实”的举动,堪称激化族群矛盾的典型事件。石勒的遭遇并非个例,而是当时胡人在中原政权压迫下生存状态的缩影——当一个政权将特定族群视为“商品”而非“子民”时,反抗便只是时间问题。石勒从奴隶到“群盗”的转变,本质上是被暴力统治逼出的生存选择,而公师籓起兵后“众至数万”的规模,则印证了河北地区对西晋统治的普遍不满。

地方秩序的崩溃同样触目惊心。秦州刺史张辅试图以杀戮立威,结果反被陇西太守韩稚所杀,显示地方官员已彻底抛弃“牧民”职责,转而信奉“暴力至上”的丛林法则。凉州虽因张轨的强硬手段暂时稳定(斩杀鲜卑若罗拔能、俘十余万口),但其“威名大振”的背后,是通过战争掠夺维持统治的现实,这种“以战养战”的模式注定难以持久。从中央到地方,正常的行政体系已完全失效,武力成为唯一的“通行证”,这正是王朝崩溃前的典型特征。

族群博弈:胡汉力量的此消彼长

这一年,北方族群的崛起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汉王刘渊对东嬴公腾的持续攻击,标志着内迁胡人政权开始主动挑战西晋权威。拓跋猗?救援腾并斩杀汉将綦毋豚的胜利,虽暂时帮助西晋稳住战线,但朝廷“假猗?大单于”的册封,实则承认了鲜卑势力的合法性与独立性。拓跋猗?死后其子普根代立,这种“部落传承优先于朝廷任命”的模式,预示着北方草原力量已脱离西晋管控,开始自主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此时的族群冲突尚未完全激化,各方仍存在合作可能:卫操劝拓跋猗?助晋、刘弘试图调解刘乔与越的矛盾,都显示跨族群、跨阵营的理性声音尚未完全消失。但河间王颙对刘弘“两释猜嫌,共保王室”建议的拒绝,以及朝廷对胡人持续的压迫政策,最终将这些理性声音淹没。当西晋统治者既无法解决内部矛盾,又不愿平等对待族群问题时,其统治基础的崩塌只是时间问题。

历史启示:王朝崩溃的共性逻辑

永兴二年的历史,揭示了王朝崩溃的三大核心逻辑:

权力合法性的丧失:从张方废后到诸王混战,西晋皇族通过不断破坏规则、践踏伦理,彻底透支了“天命所归”的统治合法性,“奉迎天子”不过是争夺权力的借口。

社会基础的瓦解:饥荒中的人口贩卖、地方官的相互残杀、百姓的大规模叛乱,显示西晋已失去对土地、人口、资源的有效控制,社会生产体系濒临崩溃。

族群矛盾的激化:将胡人视为“战利品”的压迫政策,不仅制造了石勒这样的反抗者,更将潜在的盟友推向对立面,为王朝的最终覆灭埋下了族群冲突的引线。

从永兴二年的乱象中,我们已能清晰看到西晋灭亡的结局:当一个政权既无道德感召力,又无治理能力,更无法平衡内部矛盾时,即便没有外敌入侵,其崩塌也只是历史的必然。而石勒的崛起、拓跋氏的壮大、张轨在凉州的割据,实则是在旧秩序废墟上孕育新秩序的开始——尽管这个过程充满了血腥与动荡,但历史的车轮终究在混乱中缓缓转向了新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