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征召戴渊、刘隗回建康保卫京城。刘隗到的时候,百官都在路上迎接,刘隗戴着头巾,高谈阔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等进宫见到皇帝,他和刁协劝皇帝把王氏家族的人都杀了,皇帝没答应,刘隗这才有点害怕。
司空王导带着堂弟中领军王邃、左卫将军王廙、侍中王侃、王彬以及其他宗族二十多人,每天一大早就到朝廷等着治罪。周顗要进宫,王导喊他:“伯仁(周顗字),我一家老小上百口人的性命就托付给你了!”周顗头也不回,径直就进去了。见到皇帝后,周顗说王导很忠诚,极力为他辩护求情,皇帝听进去了他的话。周顗喜欢喝酒,喝醉了才出来,王导还在宫门,又喊他。周顗也不跟他说话,回头对身边的人说:“今年要是杀了那些乱臣贼子,就能拿到像斗那么大的金印,挂在胳膊肘后面啦。”出来之后,周顗又上表给皇帝,说明王导无罪,言辞十分恳切。但王导并不知道这些,心里特别恨他。
皇帝让王导重新穿上朝服,召见了他。王导磕头说:“逆臣贼子,哪个朝代没有啊,没想到现在竟然出在我王氏家族里!”皇帝光着脚跑过来,拉着他的手说:“茂弘(王导字),我还得把重要的大事托付给你呢,你这说的是什么话呀!”
三月,皇帝任命王导为前锋大都督,给戴渊加授骠骑将军。还下诏说:“王导能为了大义灭亲,就按我当安东将军时的规格,给他符节。”任命周顗为尚书左仆射,王邃为右仆射。皇帝派王廙去传达旨意,让王敦停止行动,王敦不听,还把王廙留下,王廙反而被王敦所用。征虏将军周札,向来阴险好利,皇帝任命他为右将军,都督石头城的各项军事。王敦快到的时候,皇帝让刘隗驻军金城,周札镇守石头城,自己亲自穿上铠甲,到郊外巡视军队。又任命甘卓为镇南大将军、侍中,都督荆、梁二州的军事,让陶侃兼任江州刺史,让他们各自率领所部军队,从后面追击王敦。
王敦到了石头城,本来想攻打刘隗。杜弘对王敦说:“刘隗手下不怕死的人很多,不太容易攻克,不如攻打石头城。周札这人刻薄少恩,他的士兵都不愿为他卖命,攻打肯定能取胜,周札一败,刘隗自然就跑了。”王敦听从了他的建议,让杜弘做前锋,攻打石头城,周札果然开门放杜弘进去了。王敦占领石头城后,感叹道:“我再也做不成品德高尚的事了!”谢鲲说:“怎么会这样呢!只要从今往后,把这些不愉快的事一天天忘掉就好了。”
皇帝命令刁协、刘隗、戴渊率领军队攻打石头城,王导、周顗、郭逸、虞潭等人分三路出战,结果刁协等人的军队都大败。太子司马绍听说后,想亲自率领将士去决战,刚上车准备出发,中庶子温峤拉住马缰绳劝道:“殿下您是国家的储君,怎么能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把天下置于不顾呢!”说着抽出剑砍断马鞅,司马绍这才作罢。王敦拥兵自重,不朝见皇帝,还放任士兵四处抢掠,皇宫和朝廷里的人都四处逃散,只有安东将军刘超按兵不动,一直护卫着,还有两位侍中陪在皇帝身边。皇帝脱下军装,穿上朝服,环顾四周说:“要是想坐我的位子,早点说呀!何至于把老百姓害成这样!”又派使者对王敦说:“您要是还念着朝廷,就赶紧停止用兵,这样天下还能相安无事。要是不这样,那我就回琅邪,给您让贤。”
刁协、刘隗战败后,一起进宫,在太极殿东边的台阶上见到皇帝。皇帝拉着刁协、刘隗的手,流着泪抽泣,劝他们赶紧躲避灾祸。刁协说:“臣愿意拼死坚守,不敢有二心。”皇帝说:“现在情况危急了,怎么能不走呢!”于是让人给刁协、刘隗准备好人和马,让他们自己想办法。刁协年纪大了,骑不了马,平时又没什么恩情,招募跟随他的人,结果都跑了,走到江乘的时候,被人杀了,把头送给了王敦。刘隗逃到后赵,后来官至太子太傅才去世。
皇帝让公卿百官到石头城去见王敦,王敦问戴渊:“前几天打仗,你还有余力吗?”戴渊说:“哪敢有余力,是实在力量不够啊!”王敦又问:“我这次的举动,天下人怎么看?”戴渊说:“只看表面的人会说这是叛逆,能体会您真心的人会觉得这是忠诚。”王敦笑着说:“你还真会说话。”又对周顗说:“伯仁,你对不起我!”周顗说:“您兴兵犯上,下官我亲自率领六军抵抗,却没能成功,让朝廷的军队战败,就因为这事儿,我对不起您。”
辛未日,朝廷大赦天下。任命王敦为丞相,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江州牧,封武昌郡公,王敦一概推辞不接受。
当初,西晋都城沦陷后,各地都劝皇帝登基。王敦想独揽朝政,担心皇帝年纪大了不好控制,就想另外商议立谁为帝,王导没同意。等王敦攻克建康后,对王导说:“当初不听我的话,差点让家族覆灭。”
王敦觉得太子有勇有谋,在朝野上下威望很高,就想诬陷他不孝,把他废掉。于是召集百官,声色俱厉地问温峤:“皇太子凭什么称得上有德行?”温峤说:“太子思虑深远,不是一般人能衡量的。从礼义的角度看,他可以说是很孝顺了。”大家都觉得温峤说得对,王敦的阴谋这才没能得逞。
皇帝在广室召见周顗,对他说:“最近发生这么大的事,皇上和太子都没事,其他人也平安,大将军的所作所为,是不是和你期望的一样呢?”周顗说:“皇上和太子的情况就像您下诏说的那样,可我们这些臣子的命运还不知道呢。”护军长史郝嘏等人劝周顗躲避王敦,周顗说:“我身为大臣,朝廷都衰败成这样了,难道还要像草野之人一样苟且偷生,逃到胡、越之地去吗!”王敦的参军吕猗,曾经在朝廷做郎官,为人奸邪谄媚,戴渊当尚书的时候就讨厌他。吕猗劝王敦说:“周顗、戴渊都有很高的名声,足以蛊惑众人,最近他们说话,一点惭愧的神色都没有,您要是不除掉他们,恐怕以后还会有麻烦。”王敦向来忌惮两人的才能,觉得吕猗说得有道理,就若无其事地问王导:“周顗、戴渊在南北两地都很有声望,肯定能当上三公吧?”王导没回答。王敦又问:“如果不当三公,起码也得是尚书令或仆射吧?”王导还是没回答。王敦说:“要是都不行,那就只能杀了他们!”王导依旧没回应。丙子日,王敦派部将陈郡人邓岳去抓捕周顗和戴渊。之前,王敦还对谢鲲说:“我打算让周伯仁当尚书令,戴若思(戴渊字)当仆射。”这天,又问谢鲲:“最近人心怎么样?”谢鲲说:“您这次举动,虽然是为了保全国家,但一般人的看法,确实没能理解您的高义。要是真能重用周顗、戴渊,大家就都心服口服了!”王敦生气地说:“你太粗疏了吧!这两人不配,我已经把他们抓起来了!”谢鲲惊讶得不知所措。参军王峤说:“‘人才济济,周文王因此安宁。’怎么能杀这些名士呢!”王敦大怒,要杀王峤,大家都不敢说话。谢鲲说:“您举大事,一个人都没杀过。王峤因为提意见违背了您的心意,就要杀他祭鼓,这不是太过分了吗!”王敦这才放了王峤,把他降为领军长史。王峤是王浑的族孙。
周顗被抓,路过太庙的时候,大声喊道:“贼臣王敦,颠覆国家,冤杀忠臣。神灵要是有灵,赶紧把他杀了!”抓捕他的人用戟刺伤他的嘴,血一直流到脚跟,周顗神色自若,围观的人都忍不住流泪。周顗和戴渊都在石头城南门之外被杀害。
皇帝派侍中王彬去慰问王敦。王彬和周顗向来关系很好,他先去哭祭周顗,然后才去见王敦。王敦看他脸色凄惨,觉得奇怪,就问他怎么回事。王彬说:“刚刚去哭伯仁,实在忍不住悲痛。”王敦生气地说:“伯仁是自己找死,遭了刑戮;再说他又不是对你特别好,你干嘛这么伤心哭他?”王彬说:“伯仁是个德高望重的人,是兄长您的亲友;他在朝廷里虽然没有直言抗争,但也不是结党营私,大赦之后还对他施以极刑,所以让人伤心惋惜。”接着他情绪激动地数落王敦:“兄长您兴兵犯上,杀害忠良,图谋不轨,灾祸恐怕要殃及家族了!”言辞激昂,声泪俱下。王敦大怒,大声呵斥:“你竟然狂妄悖逆到这种地步,以为我不敢杀你吗!”当时王导也在座,替王彬担心,劝他起身谢罪。王彬说:“脚痛,拜不了!而且这有什么可谢的!”王敦说:“脚痛比得上脖子痛吗!”王彬毫无惧色,最终也没拜。
后来王导整理中书省的旧文件,才看到周顗为救自己写的表章,拿着表章流泪说:“我虽然没有直接杀伯仁,但伯仁却是因为我而死,在阴间,我对不起这位好朋友啊!”
沈充攻克吴国,杀了内史张茂。
【内核解读】
这段史料生动还原了东晋初年王敦之乱中的关键场景,字里行间不仅展现了权力斗争的残酷诡谲,更刻画了复杂的人性群像,为理解东晋门阀政治的运作逻辑提供了鲜活注脚。
权力漩涡中的众生相
在这场权力风暴中,各方人物的选择与结局构成了时代的缩影。刘隗作为晋元帝倚重的亲信,初到时\"岸帻大言,意气自若\"的傲慢与建议尽诛王氏的激进,暴露了寒门官员在门阀政治中试图快速站稳脚跟的焦虑,最终却落得流亡后赵的结局,印证了权力游戏中\"登高必跌重\"的铁律。
王导的表现则充满矛盾性。作为琅琊王氏的核心人物,他率领宗族\"诣台待罪\"的隐忍,既是家族自保的策略,也暗含对晋室的忠诚;面对周顗\"取金印如斗大\"的言语误解,他的\"甚恨之\"展现了人性中的猜忌;而当发现周顗救己密表后\"执之流涕\"的悔恨,则让这位政治家多了几分温情与愧疚。\"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的慨叹,成为千古流传的人性反思。
周顗(字伯仁)的悲剧最具震撼力。他表面上对王导的冷漠与私下里\"言导忠诚,申救甚至\"的反差,展现了传统士大夫\"外冷内热\"的风骨;面对王敦的质问,他\"公戎车犯顺,下官亲帅六军,不能其事\"的回应,坚守了君臣大义;临刑前\"神只有灵,当速杀之\"的呐喊与\"容止自若\"的气度,将忠臣形象推向极致。他的死不仅是个人悲剧,更是东晋士大夫理想主义在现实权力面前的破碎。
门阀政治的运作逻辑
这场动乱深刻暴露了东晋\"王与马,共天下\"政治格局的脆弱性。晋元帝试图通过提拔刘隗、刁协等寒门官员制衡琅琊王氏,却引发了王敦的军事反抗,说明皇权在门阀势力面前的无力。王敦攻入建康后\"拥兵不朝,放士卒劫掠\"的行为,以及晋元帝\"朕当归琅邪以避贤路\"的无奈表态,揭示了门阀政治下\"枪杆子出政权\"的实质。
值得注意的是各方势力的博弈策略:王敦通过\"大义灭亲\"的舆论包装合理化叛乱;晋元帝用\"还导朝服\"的姿态拉拢王导,分化王氏家族;周札\"开门纳弘\"的背叛,则体现了地方士族在乱世中\"择强而事\"的实用主义。这些选择共同构成了门阀政治中\"没有永恒的盟友,只有永恒的利益\"的生存法则。
人性光辉与历史启示
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仍有诸多人性光辉闪耀。温峤\"抽剑斩鞅\"阻止太子决战,展现了对国家根本的守护;王彬哭祭周顗后怒斥王敦\"祸及门户\",彰显了士大夫的气节;谢鲲冒险劝谏王敦勿杀王峤,体现了乱世中的良知坚守。这些人物的选择,为冰冷的权力斗争注入了人文温度。
王敦之乱的结局留下深刻历史启示:权力失衡必然引发动荡,猜忌与误解往往酿成悲剧,而坚守道义的人格力量终将超越时代局限。王导的终身悔恨、王敦的最终失败、周顗的千古留名,共同构成了对权力与人性的永恒拷问。这段历史不仅是东晋初年政治的缩影,更成为后世反思权力伦理的经典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