郓城县有一座荒废的宅院,经过简单的整理后,晁盖把它当做了自己休息兼议事的地方。
这座宅院以前也应该是大户人家所有,虽略显荒废,但格局仍在,高墙深院,廊庑曲折,依稀可见往日气象。
晁盖命人稍加修葺整理,并未大肆铺张,只求清净实用。
正厅做了聚义厅之外的又一处议事所在,侧厢房则充作临时居所。
次日,有士卒急急忙忙的进来禀报:“报...报天王。”
“何事?”
“那任城县和金乡县的守军,昨夜...昨夜都跑了,知县率领剩余的守军打开城门投降了。”
“好!”
晁盖闻言大喜。
这次四路分兵,先打的郓城县,一个原因是有宣赞做内应,相对好打一些。
另一个原因,郓城县在四个县中的规模最大,能够起到敲山震虎的效果。
晁盖,宋江和吴用三人相视一笑,吴用道:“天王哥哥果然是高呀!”
晁盖笑道:“没有二位贤弟的大力配合,也起不到如此的结果。”
宋江也笑道:“收降时文彬...果然是最妙的一步棋。”
晁盖收降时文彬其实有两个目的:一个是时文彬确实清正廉洁,是个好官。另一个目的:可以起到示范效果。
你想,假若杀掉时文彬,金乡县和任城的知县及其属下会怎么想。
怎么也是一个死,倒不如拼命来的壮烈,还能得到朝廷的追赠。
可是一看,水泊梁山的强盗们,并不像传说中的杀人不眨眼。
那明知道打不过,谁还肯为那样一个鸟皇帝拼上自己的身家性命。
好死不如赖活着,这是人类的生存智慧,谁都懂。
晁盖一拍手:“好了,攻打济州府的时机已经成熟了。”
“林教头,你率领一千士卒镇守郓城县。其余的士卒由鲁智深,王英和扈三娘率领,明日辰时到达济州府城下。”
“遵令!”
“遵令!”
“遵令!”
鲁智深,王英和扈三娘三个人应道。
“军师,金乡县和任城县...该怎么安排?”
吴用想了想:“金乡县和任城县分别由卢俊义和关胜各自率领一千士卒镇守,非常时期采取军事化管理。等到攻下济州府,再做详细的安排。”
“好,其余的士兵由那两路的兄弟率领,也于明日辰时赶到济州府。”
宋江也补充道:“这两个县的知县和所属人员,一定要妥善安置,不可怠慢。”
“是!”
亲兵答应一声快步出去,分两路赶往金乡和任城传令去了。
次日辰时,三路大军在济州府城下会师。
晁盖亲自率领着郓城县的两千兵马,和鲁智深,王英夫妇一起来到济州府城下,其他三路的人马都赶忙过来拜见。
金乡县的是燕青,蔡福和蔡庆。
任城县的是刘唐,燕顺和郑天寿。
原攻打济州府的是史文恭,李逵,秦明,杨雄和石秀。
晁盖立马于济州城下,抬眼望去,但见城头旌旗招展,守军严阵以待。
城墙高厚,护城河宽阔,显然比此前攻克的县城更为坚固。
史文恭道:“天王,听说三县皆已攻下,那这济州府...”
晁盖也是满腔的豪情:“是...攻打济州府的时候到了。”
“史院长,现在的济州府情况如何?”
“禀天王,倒是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我们奉令包围济州府,而且奉您的令围三缺一。张叔夜既没有派兵救援其他三个县,也没有开城逃跑。”
“和张叔夜交过锋吗?”
“小的交锋有过几次,不过我们双方投入的兵力都不多,彼此是不分伯仲。”
“嗯!”
晁盖点了点头。
史文恭接着说:“奉哥哥的令,我们只是围着济州府,并没有主动攻城,所以...济州府的真正实力并不知晓。”
“好...好...你做的对!”
几个人正说话间,城头有一个人现身,身披官服,气度不凡。
宋江赶忙介绍道:“哥哥...此人正是正是济州知府张叔夜。”
晁盖不由得多看了几眼,张叔夜这个人在北宋还是非常有名的。
晁盖看历史书的时候,对张叔夜还是有一点了解的。
张叔夜(1065年-1127年),字嵇仲,北宋末期着名将领、大臣,以忠勇抗金和镇压宋江起义闻名。
历史上就是他镇压的宋江起义,宣和三年(1121年)任海州知州时,设伏焚烧宋江船队,迫使其投降。
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南下的时候,他率子张伯奋、张仲熊领兵三万驰援开封,血战四日,终因寡不敌众,开封城被金军攻陷。
“靖康之难”发生后,他又随徽钦二帝被俘北上,至白沟绝食自缢殉国,谥号“忠文”。
这就是张叔夜的主要事迹,想到这里,晁盖不由得叹了一口气,张叔夜这样一位忠心爱国的知府,结局有点太悲惨了。
只是因为他保的是昏君赵佶,自己又能改变他的人生轨迹吗?
就在晁盖胡思乱想的时候,张叔夜大声喊道:“晁盖!你本为保正,深受皇恩,何故反叛朝廷,攻州掠县?”
张叔夜也从未曾见过晁盖,官军之中,也一定是有人识得。
晁盖拍马向前,朗声回道:“张知府!非是晁盖要反,实是朝廷奸臣当道,欺压良善。我等聚义梁山,只为替天行道,护佑百姓。知府为官清正,素有贤名,当知如今天下百姓苦不堪言!”
张叔夜冷笑一声:“好个替天行道!尔等攻破县城,劫掠府库,与盗匪何异?”
宋江说道:“张知府,你此言差矣!我们攻破城池,从来不会伤害无辜百姓,而且赈灾放粮。即使你们官府也不能及。”
宋江话音未落,城头上的张叔夜已厉声喝道:“巧言令色!纵有万般理由,反叛作乱、对抗王师便是死罪!尔等若尚有悔意,即刻下马受缚,本府或可奏明圣上,从轻发落!”
宋江在一旁低声道:“哥哥,看来...张叔夜忠君之心甚坚,口舌之争已无意义。”
史文恭等梁山兄弟一看,双方的言辞越来越激烈,便做好了攻城的准备。
谁知晁盖却下令:“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