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从百叶窗的缝隙间漏进来,在会议室的长桌上投下几道细长的光斑。刘好仃坐在桌边,手里捏着一支铅笔,正低头翻看一沓沓整理好的反馈表。
“刘哥,这数据……是不是有点太丰富了?”小林抱着一摞纸走过来,把它们轻轻放在桌上,“我数了一下,关于活动频率的意见就有四种说法:一周一次、两周一次、一个月一次,还有人说‘别再搞了’。”
“那这位仁兄的名字我就记住了。”刘好仃笑了笑,随手在本子上划了一笔,“下次开会让他来当主持人。”
小周在一旁一边敲电脑一边嘟囔:“关键是这些意见怎么归类才科学。比如‘希望增加线上参与渠道’和‘建议结合短视频传播’其实是一个方向的不同表达。”
“那就统一归到‘互动形式多元化’这一栏。”刘好仃抬头看了眼白板上的分类树,“咱们先不纠结细节,先把大框架搭起来再说。”
几个人围坐一圈,开始逐条标注。时间过得飞快,等到小林把最后一张表格贴到“奖励机制”那一栏时,窗外已经飘起了晚饭的香气。
“行吧。”刘好仃伸了个懒腰,“今天就到这里,明天研讨会见真章。”
第二天一早,会议室里已经摆好了十几把椅子。墙上挂着一块新换的白板,上面写着几个大字:“企业文化传承持续计划研讨会”。
刘好仃站在门口,看着陆续进来的车间代表们。有熟悉的面孔,也有几张生面孔——显然是被临时拉来的骨干员工。
“老李你来了啊。”他笑着打招呼,“听说你们组最近效率提了不少?”
“嗨,还不是你们那个活动整得我们热血沸腾了。”李组长拍了拍胸口,“不过说实话,我还是有点担心,这事儿能坚持多久?”
“放心。”刘好仃指了指墙上的白板,“今天我们就是来讨论这个的。”
人齐之后,刘好仃打开了投影仪。屏幕上出现的是上一章结尾那份熟悉的对比图。
“这是我们这段时间的数据变化。”他指着曲线,“企业文化认同度、协作次数、改进建议数量、满意度,都有明显提升。”
“但我们也知道,光靠几次活动是不够的。”他顿了顿,“所以今天我们想听听大家的想法,看看怎么把这些成果保持下去,甚至进一步深化。”
现场安静了几秒,然后一位戴眼镜的中年男子开口了:“刘工,我有个问题。这些活动确实不错,但会不会影响正常生产?毕竟大家都很忙。”
“问得好。”刘好仃点头,“我们这次的方案是分阶段推进,初期只在两个车间试点,而且活动安排都避开生产高峰时段。”
“那如果效果真的好呢?”另一位女员工接过话头,“我们车间能不能也加入?”
“当然可以。”刘好仃笑了,“只要你们愿意,随时都可以申请成为第二批试点单位。”
气氛渐渐活跃起来,大家开始七嘴八舌地提出自己的想法。有人建议把活动和月度考核挂钩,有人提议设立“文化大使”荣誉,还有人提到希望能有更多实物奖励。
“我觉得‘坚守三十年奖’徽章挺不错的。”之前那位女工又发言了,“它不只是一个纪念品,而是我们努力的证明。”
刘好仃点点头,在本子上记下一句:“实物奖励+精神象征”。
讨论一直持续到中午,最后大家初步达成了几点共识:
活动频率定为每季度一次,每次集中在两个车间进行;
设立“文化徽章”体系,分为不同等级,对应不同奖励;
增设“文化大使”评选,由员工投票产生;
推出线上平台,方便员工随时分享经验和心得。
“谢谢大家今天的积极参与。”刘好仃站起身,做了个小结,“我们会根据今天的讨论结果,尽快制定详细的执行方案,并在下周前公布具体安排。”
散会后,小林凑过来问:“刘哥,你觉得这事儿能成吗?”
“至少现在大家都愿意说话了。”刘好仃看着空下来的会议室,“这就是个好兆头。”
接下来几天,刘好仃带着团队开始着手制定具体的执行计划。
“首先确定活动的时间节点。”他在白板上写下几个日期,“第一季度末完成第一批试点总结,第二季度开始第二批推广。”
“徽章这块儿我也想了想。”小林翻开笔记本,“我们可以分三个等级:铜徽、银徽、金徽。每个等级对应不同的参与次数和贡献值。”
“不错。”刘好仃点头,“不过我觉得还可以加一个特别奖项,比如‘年度文化传承之星’,用来表彰那些对企业文化传承有突出贡献的人。”
“这主意好!”小周立刻接话,“这样一来不仅能激励个人,还能带动整个团队的积极性。”
“那我们就把这个特别奖项也加进去。”刘好仃在白板上补上一笔,“另外,线上平台的功能也要同步完善,确保员工能随时上传内容、查看进度、兑换奖励。”
他们一边讨论一边修改,直到傍晚才把初稿搞定。
“刘哥,你说咱们下次活动的主题叫什么?”小林一边收拾东西一边问。
刘好仃想了想,笑着说:“就叫——传承进行时。”
门在他身后缓缓合上,灯光熄灭前的最后一刻,那四个字还在白板上静静地写着。
而就在他转身离开的一瞬间,窗外一阵风吹过,掀开了桌子上一份刚打印出来的计划书,露出其中一页的内容:
【文化传承持续计划】
目标:让企业文化真正融入员工日常行为
核心策略:定期活动 + 实物奖励 + 精神激励
关键指标:员工参与率、徽章发放量、文化认同度提升
风停了,纸页重新合拢,像是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