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重启人生:携异能问鼎官场 > 第388章 尘封的密码本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清晨五点,技术组办公室弥漫着隔夜速溶咖啡的酸涩气味和熬夜的沉闷。沈幼楚的眼睛熬得通红,但瞳孔深处却跳跃着一种近乎亢奋的光。她面前摊着厚厚一摞从市档案馆紧急调来的红星机械厂原始资料——发黄的工资单、模糊的车间生产日志、设备报废记录。纸页脆得仿佛一碰就要碎裂,带着一股陈年灰尘和油墨混合的独特气息。

张工揉着发僵的后颈走过来,把一份刚打印好的名单放在她手边:“喏,七六年到八五年间,厂里保卫科和涉密仓库所有保管员、班组长名单,还有当时的保密制度手册复印件。”

沈幼楚道了声谢,指尖迅速划过一个个用蓝色复写纸誊写的名字。她的目光最终停在“王卫东”三个字上,旁边标注着职务:三号仓库保管组组长。这是王建明父亲的名字。

“重点查三号仓库,”沈幼楚的声音带着熬夜的沙哑,却很清晰,“红星厂三号仓库当时存放的是出口船舶配件和部分敏感金属材料,王卫东管了十几年。王建明顶替的,就是他父亲的岗位。”

她拿起那份油印的《红星机械厂保密文件柜使用及报废管理规定》,翻到设备报废流程那一页,一行行蝇头小字仔细扫过。“……设备报废须由使用部门主管签字,保卫科核准,后勤处统一回收处置……处置方式:核心部件物理破坏,其余部件视情况折价处理或移交废品回收站……”

“物理破坏……”沈幼楚喃喃自语,指尖无意识地在桌面上轻轻叩击,发出单调的哒哒声。她猛地抬头看向张工:“张工,查!红星厂那个年代报废的‘卫士牌’保密柜,最终都流向了哪个废品回收站?尤其是三号仓库报上去的!”

张工立刻在电脑上噼里啪啦敲起来,接入城建和旧物回收的历史档案库。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窗外的天色由深灰转为鱼肚白。办公室里只有键盘敲击声和纸张翻动的窸窣。

“有了!”张工的声音带着一丝激动,“红星厂七九年到八五年报废的旧设备,包括办公家具、铁皮柜这些,定点处理的回收站只有一家——‘利民废旧物资回收站’,老板叫孙德福!地址就在老城西区,靠近红星厂旧址那片!”

沈幼楚精神一振:“孙德福……这人还在吗?”

“查了户籍信息,孙德福,七十八岁,户籍没迁,还住在老城西!回收站早没了,那片现在是个小公园。”张工把屏幕转向沈幼楚,上面显示着一个白发稀疏、满脸皱纹的老人的户籍照片和住址。

“走!去找他!”沈幼楚抓起椅背上的外套就往外走,动作快得像一阵风。

“现在?”张工看了眼时间,才六点刚过,“太早了吧?而且检查组那帮人九点就要来‘学习’办案流程了……”

“顾不上了!”沈幼楚脚步不停,语速飞快,“这种线索,晚一分钟都可能断掉。检查组那边,你帮我顶着,就说我出去核实一个紧急的技术细节,很快回来。实在不行,就说我拉肚子去医院了!”

张工无奈地摇摇头,看着她风风火火冲出去的背影,嘟囔了一句:“拉肚子……这理由也太敷衍了。”他叹了口气,认命地坐回位置,开始整理桌面,准备应付即将到来的“检查”。

---

老城西区弥漫着一种被时光遗忘的缓慢气息。狭窄的巷子两旁是低矮的旧平房,墙皮斑驳脱落,露出里面的红砖。空气中飘着煤炉燃烧的烟火气、早饭的油香和淡淡的霉味。沈幼楚按照导航,七拐八绕,终于在一排同样老旧的平房前停下。门牌号对得上。

她深吸一口气,平复了一下因赶路而有些急促的呼吸,抬手敲响了那扇油漆剥落的木门。

“谁呀?”里面传来一个苍老迟缓的声音,伴随着拖沓的脚步声。

门吱呀一声开了条缝。一个身材佝偻、穿着洗得发白的蓝色旧工装外套的老人探出头来,正是户籍照片上的孙德福。他浑浊的眼睛警惕地打量着门外陌生的年轻女人。

“孙大爷您好,”沈幼楚尽量让自己的笑容显得温和无害,掏出工作证迅速亮了一下,“我是市局档案科的,姓沈。局里在整理一些历史工业档案,涉及到当年红星机械厂的旧设备回收情况,有些细节想跟您核实一下,耽误您几分钟,您看方便吗?”

听到“市局”和“档案”,孙德福眼中的警惕稍减,但依旧带着点疑惑。他侧身让开:“档案?哦……进来吧,屋里乱。”

屋子不大,光线有些昏暗,陈设简单甚至可以说是简陋。一张旧方桌,几把凳子,一个老式五斗橱,角落里堆着些杂物。空气里有股淡淡的老人味和灰尘味。

沈幼楚在方桌旁坐下,孙德福给她倒了杯白开水,自己也慢腾腾坐下:“红星厂啊……好多年喽,厂子都没了。你想问啥?”

“是这样,”沈幼楚拿出手机,调出“钥匙印记”的高清图和“卫士牌”保密柜锁具的图纸照片,放大,推到老人面前,“孙大爷,您当年收红星厂的旧设备,对这种老式铁皮柜,特别是带这种锁的,还有印象吗?厂里报废的时候,一般是咋处理的?”

孙德福眯起眼睛,凑得很近,几乎要贴到手机屏幕上。他粗糙的手指在屏幕上那个钥匙轮廓上摩挲了一下,又看看锁具图,昏黄的眼珠里似乎有什么东西被唤醒了。

“这个锁啊……认得!太认得了!”他声音提高了一些,带着点追忆,“红星厂保卫科,还有那几个放要紧东西的仓库,用的都是这种!沉,结实!锁芯难开得很!报废?”他咂摸了一下嘴,“按规矩,这种带锁的柜子,尤其是锁头,都得砸烂!用大铁锤,砸成铁饼!不能让人捡了去配钥匙,懂吧?”

沈幼楚的心往下沉了沉:“那……有没有可能,有些没按规定砸烂,或者……被内部人提前弄走了?”

孙德福端起杯子喝了一口水,沉默了片刻,似乎在回忆。房间里很安静,只有墙上老式挂钟单调的滴答声。

“嗯……”他放下杯子,声音压低了些,“你这么一说……倒让我想起个事儿。那会儿红星厂效益不行了,快倒闭前,乱得很。管仓库的人,手脚不干净的也有。”他浑浊的目光看向沈幼楚,带着点老江湖的了然,“特别是三号仓库那个保管组……姓王的那个组长,人挺精,后来听说他儿子发了大财?”

沈幼楚的心跳漏了一拍,面上不动声色:“您是说王卫东?”

“对!就是他!”孙德福点点头,“有回,大概是红星厂彻底关门散伙前小半年吧,他那组报上来一批报废柜子,说是锁都锈死了,打不开,让直接当废铁拉走。按规矩,我们回收站的人得看着他们把锁头砸了才能拉货。可那天,巧了,站里就我和一个新来的小工。王卫东那人会来事,塞给我俩一人一包好烟,说天太热,让我们去树荫下歇会儿,他们自己处理,保证砸烂。”

老人顿了顿,似乎在回忆当时的细节:“那烟是真不错,带过滤嘴的,当时少见。我和那小工就躲树荫下抽烟去了。隔着一段距离,看他们叮叮咣咣砸了一阵子。后来装车拉走的时候,我瞅了一眼,那些柜子门都变形了,锁头那块也确实砸得乱七八糟,凹进去一大块。也就没多想。”

“您还记得那些柜子里,有没有那种……特别厚的,带两层锁的?”沈幼楚追问,手心微微出汗。

“两层锁?”孙德福皱着眉想了一会儿,突然一拍大腿,“哎!你这么一说我想起来了!是有一个!比别的都厚实,颜色也深一点,像个大铁疙瘩!拉走的时候,那个柜子好像是单独放在车斗一角的……锁头那块……好像……砸得是挺狠,但……”

他努力回忆着,语速很慢:“但砸的那个位置,好像有点偏?我当时就觉得那柜子挺可惜,砸成那样,废铁价都卖不高了。现在想想……要是只砸坏了外壳,里面锁芯没彻底坏透,找个厉害的老锁匠,没准儿……还能弄开?”

这个“没准儿”,像一道微弱却清晰的火光,瞬间点亮了沈幼楚心中几乎要熄灭的希望!她强压下激动,继续问:“孙大爷,那批柜子拉回您站里之后,后来怎么处理的?卖给谁了还记得吗?”

“处理?”孙德福摇摇头,“那会儿废铁不值钱,堆在站里好久。后来……好像是被一个收旧家具的贩子打包买走了,连带着一堆破桌子烂椅子。那人姓啥来着……好像是姓李?叫李……李麻子?对,脸上有几个麻子,住在城南棚户区那片,专门倒腾旧家具翻新卖的。”

线索像一根若有若无的丝线,从红星厂的王卫东,延伸到废品站的孙德福,再指向一个叫“李麻子”的旧货贩子。沈幼楚知道,她必须抓住这条线,一直追下去。

---

告别孙德福,沈幼楚立刻联系了队里留守的侦查员老马,让他立刻去城南棚户区摸排一个外号叫“李麻子”的旧货贩子。她自己也马不停蹄地赶回市局,刚进办公室,就撞上了检查组那位一脸严肃的副局长。

“沈组长,工作时间擅离岗位,去哪里了?”对方语气冷硬。

沈幼楚早有准备,脸上堆起职业化的笑容:“王局,实在不好意思,刚接到线报,有个关键物证的存放点需要紧急核实,涉及到证据链的完整性,怕耽误了影响后续程序,就赶紧跑了一趟。刚处理完,您看,这是初步核实的情况说明。”她递上一份在路上用手机匆匆打出来的、措辞模糊的“情况说明”。

副局长皱着眉头扫了一眼,显然对这份说明很不满意,但一时也抓不住什么大错,只得板着脸:“沈组长,工作热情是好的,但程序就是程序!下不为例!检查组需要调阅你们上半年所有外协技术公司的合作协议和资质审查记录,请尽快整理出来!”

“好的王局,马上安排人整理!”沈幼楚态度谦恭,目送副局长背着手离开。直到那身影消失在走廊尽头,她才松了口气,后背微微渗出了汗。

她快步走回自己座位,张工立刻凑过来,压低声音:“怎么样?有戏?”

沈幼楚点点头,眼睛亮得惊人:“很大可能!锁芯可能没被完全破坏!现在关键在那个‘李麻子’身上。老马去了吗?”

“去了!刚还打电话问有没有照片什么的,我让他自己想办法打听。”张工说,“你脸色很差,先趴会儿?有消息我叫你。”

沈幼楚确实感觉太阳穴突突直跳,像有把小锤子在敲。她没逞强,拿起桌上半凉的杯子灌了一大口水,伏在桌上,脸埋在臂弯里。办公室里的低语声、键盘敲击声、打印机工作的嗡嗡声,此刻都成了催眠的背景音。她太累了,身体叫嚣着休息,但大脑却异常活跃,无数线索碎片在黑暗中翻涌、碰撞:红星厂的铁皮柜、王卫东递出的香烟、被砸偏的锁头、“李麻子”的旧家具铺子……还有那个神秘的钥匙印记。

她不知道那个柜子是否还存在,不知道它最终流落何方,更不知道里面是否真的藏着一本决定性的密码本。这希望渺茫得像大海捞针。但此刻,这根针,似乎就在黑暗的海底,闪烁着微光。

她必须找到它。

> 沈幼楚在档案馆的尘埃中锁定王建明父亲任职的三号仓库,又在废品站老人孙德福的回忆里拼凑出关键线索——王卫东曾违规处理过带特殊锁具的保密柜。生活化细节如红星厂的油墨味、孙德福家中的老人味、检查组突袭时的冷汗,共同织成紧张而真实的追查网。那条指向旧货贩子“李麻子”的线索,成了穿透迷雾的唯一光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