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双喜的华南之行虽然秘密,但在高层圈子里还是引起了不小震动。
回到奉天后,他立即向父亲张雨亭汇报此行见闻。
汇报持续了整整一个下午,张雨亭听着,时而震惊,时而沉思,时而不敢相信地追问细节。
“你说的都是真的?”
张雨亭听完儿子对华南军工的描述,忍不住再次确认。
“他们真的在造航母?还能自己生产先进战机?”
张双喜神情严肃郑重的回答道:“千真万确,父亲。我亲眼所见,他们的船厂里航母船体已经成型,飞机厂里生产线日夜不停。不仅数量惊人,技术水平也相当高。那个邓贤,确实不是寻常人物。”
莫德惠补充道:“大帅,华南的工业体系之完整,远超我们想象。从采矿冶炼到机械制造,从化工医药到军工生产,几乎形成了闭环。更重要的是,他们重视教育,大量培养技术人才,引进外国专家,发展后劲很足。”
张雨亭沉默良久,手中的翡翠扳指转动得越来越快。
最后!他长叹一声:“没想到啊没想到。我一直以为这个邓贤,就是和我们一样是个有点本事的军阀,没想到他搞出这么大动静。这么发展下去,再过几年,华南怕是真要成气候了。”
“父亲,邓贤虽然态度模糊,但似乎没有立即介入北方事务的意图。”
张学良想了想补充道。
“他更关注自身建设。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机会,与其开展合作,获取我们需要的技术和设备。”
张雨亭听后沉吟道:“合作可以,但要小心。邓贤此人深不可测,不能完全信任。这样,先从小规模的商业合作开始,看看情况再说。”
与此同时,在羊州的邓贤也在评估与奉系接触的影响。
他召集核心幕僚开会,分析局势。
“张双喜这次来访,虽然表面上是为奉系探路,但实际上也反映了北方各派对我们实力的认可。”
邓贤开口分析着。
“我们要利用这个机会,扩大华南的影响力。”
郑文君听后提议道:“我们可以有条件地向东北出口一些工业产品,换取我们需要的矿产资源。比如用机械设备交换煤炭、铁矿等。”
陈念和听后谨慎地补充说道:“但要控制军事技术的输出。特别是飞机、军舰等敏感技术,不能轻易转让。”
邓贤点头同意:“军事技术要严格控制。但可以出口一些民用产品和技术,既换取资源,又扩大影响。另外,可以考虑为东北培训一些技术人才,这既是合作,也是渗透。”
叶怀瑾汇报了一个重要情报:“根据内线消息,扶桑对奉系与我们的接触十分警惕。扶桑驻奉天领事多次拜访张雨亭,试图打探会谈内容,并警告不要与华南走得太近。”
邓贤听后冷笑的开口说道:“扶桑最不愿意看到华国强大。他们希望华国永远分裂落后,方便他们掠夺。我们要格外警惕扶桑的破坏。”
会后,邓贤独自站在办公室的巨幅地图前,目光从华南移到东北,再移到扶桑列岛。
地缘政治的棋局正在悄然变化,而他手中的筹码越来越多。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华南与奉系的合作悄然展开。一批华南制造的机床、电机、化工设备运往东北,换回大量的煤炭、铁矿、大豆等资源。
同时,一批东北青年技术人员来到华南的工厂和学校学习进修。
这些合作虽然规模不大,但意义重大。
这是华国不同地区之间首次基于平等互利的工业化合作,打破了以往单纯的政治军事联盟模式。
张双喜对华南的现代化成就印象深刻,回到东北后,他开始推动一系列改革措施。
他劝说父亲投资教育,兴建工厂,改善基础设施。
虽然阻力重重,但还是取得了一些进展。
在奉天郊区,一座现代化的兵工厂开始建设,聘请了几位华南工程师担任顾问。这是东北军工业现代化的重要一步。
张雨亭对儿子的改革建议既支持又担忧。
一次家庭聚餐时,他对张双喜说道:“六子,你从华南回来后的想法是好的,但要知道,东北不比华南,这里情况复杂,扶桑人的眼睛一直盯着我们,改革不能太急。”
年轻的张双喜听后不服气的回道:“父亲,邓贤能做到的,我们为什么不能?我们有更丰富的资源,更多的人口,只要方法得当,一定能发展起来。”
“邓贤是邓贤,我们是我们!”
张雨亭听着张双喜那高傲的话语,摇着头教育道:“华南离扶桑远,又有海峡屏障,发展空间大。东北就在扶桑嘴边,一动就会引起反应。你要记住,有时候慢就是快。”
虽然有所顾虑,但张雨亭还是允许儿子在一些领域进行试点改革。
毕竟,华南的成就摆在眼前,谁不想自己的地盘发达强大呢?
邓贤通过情报网络密切关注着东北的变化。
当他得知张双喜已经开始推动改革时,对陈念和说道:“这个张少帅有点意思,或许可以成为我们未来的合作对象。”
陈念和疑惑道:“大帅为何如此看好张双喜?他毕竟年轻经验不足。”
这以后要发生的事,邓贤身为穿越者自然在清楚不过。
邓贤意味深长地说道:“正因为年轻,才更容易接受新思想。老一辈军阀思维固化,很难改变。年轻人虽然经验不足,但可塑性强。我们要有长远眼光。”
随着与东北合作的展开,华南的产品和技术开始进入北方市场。
华南制造的农机具、纺织品、日用化工品等以质量好、价格适中的优势,逐渐获得北方消费者的认可。
这种经济上的渗透,伴随着文化和信息的交流。
华南的报纸、杂志开始流入北方,介绍华南的发展成就和现代化理念。
许多北方青年被华南的进步所吸引,纷纷南下求学或工作。
邓贤特别指示教育部门:“对北方来的学生要一视同仁,提供优质教育。这些人学成后无论是否留在华南,都将成为现代化理念的传播者。”
在华南的各所大学里,北方学生的比例逐渐增加。
他们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接受现代管理理念,感受着与北方不同的社会氛围。许多人思想发生深刻变化。
一次高校座谈会上,一个来自东北的学生感叹:“在这里,我感受到了华国的未来。如果全华国都能像华南这样发展,何愁国家不强大?”
这种软实力的影响,逐渐引起北方各派的警惕。
冯基善得知华南与奉系的接触后,加紧了与邓贤的联络,派出更高级别的代表团访问华南。
同时武都的国众政府也感到不安。
汪季新特意致电邓贤,委婉地提醒:“邓将军,华南的发展成就令人钦佩,但要注意与地方军阀的交往分寸,以免影响革命团结。”
邓贤回复得滴水不漏:“华南的一切对外交往都是为了国家发展和民生改善。我们坚持一个华国原则,支持国众政府统一领导。”
多方势力的博弈中,邓贤保持着微妙平衡。
既不明确倒向任何一方,又与各方保持接触;既专注自身发展,又逐步扩大影响力。
这种策略看似保守,实则高明。
在当时混乱的局势下,华南的稳定发展成为了一种稀缺资源,各方都有求于它,反而使其处于相对有利的位置。
秋天来临的时候,邓贤收到张双喜的一封亲笔信。
信中除了例行问候外,还提出一个请求:希望派遣一个规模更大的代表团来华南考察学习,重点了解工业管理和军事训练体系。
邓贤看完信,对陈念和说:“看来这位少帅是真心想学点东西。可以同意,但要有选择地展示,核心技术领域不能开放。”
“大帅似乎很看重这个张学良?”
陈念和十分不解邓贤的考虑。
邓贤望向窗外,目光深远:“华国需要新一代的领导者,有现代化视野,懂得建设而非破坏。张双喜或许有这种潜力。当然,这需要时间和考验。”
南北之间的互动,正在悄然改变华国的政治格局。
而邓贤,这个来自未来的穿越者,正以其独特的眼光和策略,引导着这一变化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