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网游动漫 > 1910从岭南走出的军阀头子 > 第261章 誓师北伐与各方谋算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61章 誓师北伐与各方谋算

1926年5月,武都三镇气氛热烈而紧张。

长江江面上,船只往来频繁,运送着军队和装备;街道上,部队调动频繁,口号声、脚步声此起彼伏;宣传队四处活动,张贴标语,发表演讲,为北伐造势。

5月5日,武都国众政府正式发布《北伐宣言》,号召打倒军阀,统一华国。

宣言措辞激烈,历数北洋军阀的罪状,表明北伐的决心。

宣言发布后,各方反应不一。

普通市民群情激昂,青年学生纷纷要求参军报国;商界人士既期待统一带来的商机,又担心战乱影响生意;外国使领馆则密切关注,评估局势对自己利益的影响。

扶桑驻武都领事馆内,领事田村喜多雄紧急召见下属:“北伐一旦成功,将极大改变华国政局,对帝国在华利益构成威胁。必须立即向国内报告,建议采取应对措施。”

大英领事馆同样忙碌,领事戈弗雷对下属说:“华南的邓贤态度关键。如果他支持北伐,甚至派兵参与,北洋军阀很难抵挡。但据我们观察,邓贤似乎更关注自身发展。”

苏国顾问鲍罗廷则兴奋地对中共代表说:“北伐是革命的重要一步,要积极参与,扩大我们的影响力。特别是要掌握军队的政治工作,这是未来革命的关键。”

在一片忙乱中,北伐誓师大会的筹备工作加紧进行。

日期定在5月20日,地点设在武都阅马场。

各方势力都在为这次大会做准备,希望借此展示自己的实力和影响力。

蒋瑞元通过军校同学会,组织了大批军校学生和官兵,准备在大会上营造声势;桂系调动两广籍部队,展示肌肉;Gc党则组织工人、学生团体,准备营造热烈的群众氛围。

甚至远在羊州的邓贤也收到了邀请。

国众政府希望他能亲自出席誓师大会,以示支持。

“大帅,您是否准备参加?”

陈念和神情庄重开口询问道。

邓贤想都没想就摇头说道:“不必亲自去。派一个高级代表团参加即可,由你带队。带上我们的祝贺和支持,但不要承诺具体军事行动。”

“明白。”

陈念和听后点头回应,继续问道:“那对北伐的具体支持方式?”

“继续提供装备和后勤物资,按市场价收费。”

邓贤指示道:“允许我们的教官以个人身份随军提供咨询,但不以华南官方名义。最重要的是,保持与各方的沟通渠道畅通。”

5月18日,陈念和带领华南代表团抵达武都。

代表团包括军事、经济、外交等方面的专家,阵容强大,显示出华南的重视程度。

欢迎宴会上,各方代表纷纷前来接触试探。

蒋瑞元亲自敬酒:“陈将军,邓长官是否考虑派兵参与北伐?若有华南精锐加入,必定势如破竹。”

陈念和对于各方人士的问话都是礼貌回应:“华南支持北伐事业,但目前主要精力在于自身建设和防御。我们会以其他方式提供支持。”

李德邻则更加直接:“陈将军,桂系与华南历来友好,希望能在装备和后勤方面继续合作。北伐成功后,必有厚报。”

周先生则从另一个角度开口提出道:“希望华南能够继续坚持平衡政策,防止军事独裁的出现。这对华国革命的未来至关重要。”

陈念和从容应对各方,既不过于亲近,也不显得疏远,完美执行了邓贤的平衡策略。

5月20日,武都阅马场人山人海,旌旗招展。

主席台上,国众政府要员、各派代表、外国使节齐聚一堂。台下,部队方阵整齐列队,群众团体挥舞旗帜,气氛热烈。

大会开始,汪季新首先宣读《北伐宣言》,言辞激昂,引起阵阵欢呼。

接着各方代表依次发言,表达对北伐的支持。

轮到陈念和发言时,全场格外关注。

他代表邓贤和华南,表达了对北伐的支持,宣布继续提供装备和物资援助,但委婉表示华南军队暂时不会直接参战。

这一表态让各方反应不一。

台下的李德邻听后略显失望,但似乎早有预料;蒋瑞元表面遗憾,实则暗喜;周先生则若有所思,似乎明白了邓贤的深层用意。

誓师大会的高潮是阅兵式,新组建的北伐部队依次通过主席台,展示着崭新的装备和昂扬的士气。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部队的装备明显分为三种风格:军校系部队装备最精良,清一色的华南步枪和机枪;桂系部队装备稍旧但实用,也大多装备了华南提供的武器;Gc党影响的部队装备混杂,但官兵精神面貌最好。

陈念和敏锐地注意到这些细节,对随员低声说:“看来我们的装备分配策略正在起作用。各方都有所获,但谁也不能独大。”

阅兵式后,北伐先头部队正式开拔。

官兵们斗志昂扬,群众夹道欢送,场面感人。

然而在这热烈的表象下,暗流仍在涌动。

各部虽然同时出发,但指挥系统并不统一:蒋瑞元通过军校系控制主力部队;桂系掌握着自己的人马;Gc党则通过政工系统施加影响。

出发当晚,蒋介石秘密召集军军校系将领开会:“北伐是我们军校系发展的关键机遇,必须掌握主导权。各部要密切配合,但要确保核心部队的控制权。”

李德邻倒没那么多心眼,他一心想着如何使国家恢复统一,让国家和平发展,以抵御西方列强和扶桑倭寇的虎视眈眈。

Gc党方面则指示:“要积极参战,展示革命军队的英勇,同时大力开展群众工作,扩大政治影响。特别注意掌握政工系统,这是我们的优势。”

这些暗中的谋算,为北伐的前景埋下了变数。

陈念和完成使命后,率团返回羊州。

向邓贤汇报时,他详细描述了各方明争暗斗的情况。

“蒋瑞元野心最大,想通过北伐扩大个人权力;桂系除李德邻外更注重保存和扩大实力;Gc党则注重政治工作和群众动员。”

陈念和说后总结道:“我们的平衡策略起到作用,但没有根本解决矛盾。”

邓贤听后点头赞同并说道::“矛盾是固有的,不可能根本解决。关键是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不影响北伐大局。现在最重要的是观察战局发展,适时调整我们的策略。”

“那接下来我们该如何行动?”

陈念和听后也是开口问道。

“继续与各方保持接触,特别是前线部队。”

邓贤在沉思一会后开口。

“通过我们的教官和情报人员,密切关注战况和各方动态。装备和物资供应要继续,但要加强质量管控,不能因为数量影响质量。”

“明白。”

随着北伐军向北推进,战报不断传来。先头部队进入湘南后,与吴佩子玉的北洋军发生激战。

装备精良的北伐军初战告捷,士气大振。

但胜利之下,矛盾开始显现。蒋介石试图将主力部队调往东江省,寻求与孙馨远决战;而桂系希望先取江南省,巩固后方;Gc党则主张稳扎稳打,充分发动群众。

各方争执不下,最后勉强达成妥协:分兵两路,一路由蒋瑞元指挥东进浙江,一路由李德邻率领继续北取江南。

这个分兵决策后来被证明是关键转折点,它既避免了内部矛盾的激化,又形成了钳形攻势,使北洋军首尾难顾。

邓贤通过情报系统密切关注战局发展,对陈念和说:“分兵是明智之举,但风险也大。如果两路不能有效配合,可能被各个击破。”

“我们需要做些什么吗?”陈念和开口询问。

“加强与我军教官的联系,为他们提供最新情报和分析。”

邓贤直接指示说道:“特别是关于北洋军部署和战术特点的情报,这对北伐军很有价值。”

邓贤其实并不想过多参与北伐之事,但国家统一可能给华南带来更多的资源发展。

于是,华南情报系统开始向北伐军提供有限但关键的情报支持。

这些情报往往通过中立渠道传递,避免直接卷入战斗。

另一方面,邓贤加速了华南自身的建设。

他知道,无论北伐结果如何,华国都需要一个现代化、工业化的强大基地作为支撑。

在椹川,航母建造进度加快;在儋耳州,钢铁产量持续增长;在海口,新式战机不断下线;在各高校,人才培养全面推进。

一天视察儋耳州工业区时,邓贤对周慕云说:“北伐只是开始,真正的挑战在后面。我们要为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华国做好准备。”

周慕云则是信心满满的开口:“请大帅放心,我们的工业体系正在完善,人才培养也在加速。最多再需五年,华南将建成完整的现代化工业基础。”

“五年...!”

邓贤望向北方,目光深远。

“希望时间够用。”

1926年6月,北伐军两路并进,连战连捷。

蒋瑞元指挥的东路军进入浙江,与孙馨远部激战;李德邻指挥的西路军横扫江南,直逼金陵。

在这历史性的进程中,邓贤领导的华南以其独特的方式参与其中:提供装备但不直接出兵,支持统一但保持独立,影响局势但超然事外。

这种看似矛盾实则精妙的立场,使华南成为北伐战争中一个特殊而重要的存在。

各方都需要华南的支持,但谁也不能完全掌控它;华南影响着战局发展,但又不直接卷入冲突。

随着北伐军的节节胜利,一个新的问题开始浮现:北伐成功后,华国将走向何方?各方势力将如何重新洗牌?华南又将扮演什么角色?

这些问题萦绕在许多人心中,包括远在羊州的邓贤。

他知道,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