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7月,北伐军的铁蹄正式踏上了征途。
两路大军分别由蒋瑞元和李德邻指挥,北伐军如出鞘利剑般直指北洋军阀控制的地域。
东路军入东江,西路军进江南,战火在长江流域迅速蔓延。
在东江前线,蒋瑞元站在临时指挥部里,目光紧盯着地图上的敌军部署。
中央军校系精锐部队装备着华南提供的武器装备,士气十分高昂。
校长,先头部队已与孙馨远部接触,敌军抵抗顽强,但我军装备优势明显。
陈诚报告道,语气中带着自信。
蒋瑞元听后点头,但眉头微皱的开口:孙馨远老奸巨猾,不可轻敌。告诉各部,要发挥火力优势,但也要注意战术配合。
就在这时,一个通讯兵匆匆进来:报告!桂系李德邻部来电,称他们在江南进展顺利,请求东路军加快进攻速度,牵制敌军兵力。
蒋瑞元听后心中怒气云涌,冷哼一声道:李德邻这是想让我们打硬仗,他们好轻松取江南。回电:东路军自有作战计划,请西路军按原定方案行动。
类似的明争暗斗在前线不断上演。
虽然共同讨伐军阀,但各方都在盘算着自己的利益。
在江南战场,李德邻看着战报,对白健生说道:蒋瑞元想拿回自己的老家地盘,我们只能先取金陵。通知各部,加快进攻速度,一定要在东路军之前拿下金陵。
可是德公,部队连续作战,已经十分疲劳!
白健生开口提醒着。
是否休整几日?
不能休整!
李宗仁听后断然拒绝,此时军心士气绝佳,怎么能耽误了如此时机。
时间就是胜利。告诉弟兄们,先入金陵者,重赏!
这种争功心态虽然加快了进军速度,但也导致了部队过度疲劳,为后来的问题埋下伏笔。
Gc党影响的部队则采取了不同的策略。
在林育荣等人带领下,他们注重群众工作,每到一个地方就先发动农民,建立地方政权。
这种策略进展较慢,但基础更加牢固。
周先生在前线视察时强调:军事胜利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赢得民心。只有得到人民群众支持,革命才能真正成功。
战报不断传回武都和羊州。
邓贤通过叶怀瑾的情报系统,密切关注着战局发展。
大帅,北伐军进展比预期要快。
叶怀瑾汇总前线情况后,开口向邓贤汇报道:但各部协调存在问题。蒋瑞元和李德邻都在争功,可能导致冒进。
邓贤站在地图前,目光敏锐的说道:通知我们的教官,特别提醒注意后勤保障。北伐军进展太快,补给线拉长,容易出问题。
果然,不出邓贤所料,东路军在取得初步胜利后,由于推进过快,后勤补给开始出现问题。
部队弹药粮食供应不上,士兵疲劳作战,战斗力下降。
孙馨远抓住这个机会,在抚州一带组织反击,东路军一度陷入苦战。
蒋瑞元紧急求援:致电西路军,请求侧翼支援;同时联系华南,请求紧急补给弹药。
李德邻接到求援电报后,犹豫不决。白健生建议:德公,这是削弱蒋瑞元的好机会。我们可以放缓进军,让东路军多消耗一些。
此举不妥!
李德邻听后摇头,说道:北伐是大局,如果东路军溃败,我们也会受影响。命令一部向东江方向移动,牵制敌军。但要控制力度,不要全力支援。
与此同时,华南的回应更加务实。邓贤指示:按市场价提供紧急军火,但要求预付货款。同时派遣后勤顾问,帮助改善补给系统。
这种既支持又不完全无私的态度,让蒋瑞元既感激又无奈:邓贤这是要发战争财啊!但现在形势危急,只能接受条件。
在华南后勤顾问的帮助下,北伐军建立了更加高效的补给体系,采用机动运输队和前沿仓库相结合的方式,缓解了后勤压力。
Gc党影响的部队则在另一方面发挥作用。
他们发动沿线群众,组织担架队、运输队,支持前线作战。
这种军民合作的模式,有效弥补了正规后勤的不足。
7月下旬,战局出现转折。
西路军攻克岳阳,打开了通往金陵的门户;东路军也在得到增援后稳住阵脚,开始反击。
捷报传来,武都一片欢腾。汪季新宣布:北伐军节节胜利,革命成功在望!
但邓贤却保持着冷静看待。
在华南对北伐攻坚的军事会议上,他指出:北洋军阀主力尚未被歼灭,吴子玉、孙馨远都是久经沙场的老将,必然组织反扑。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
说后他又他指示叶怀瑾:加强对北洋军阀内部的情报收集,特别是他们之间的矛盾。可以暗中接触一些动摇分子,为后续工作做准备。
8月初,正如邓贤所料,吴子玉和孙馨远暂时放下矛盾,联合组织反攻。北洋军集中优势兵力,在江南徐州一带与西路军展开决战。
战役异常惨烈。桂系部队虽然英勇,但面对北洋军的精锐主力,伤亡惨重。
李德邻也是紧急求援:请求东路军立即西进,夹击敌军!
但蒋瑞元此时却在东江按兵不动。
陈诚见后不解的问道:校长,为何不立即增援?如果西路军溃败,我们也会受影响。
蒋瑞元听后心中冷笑开口:让桂系多消耗一些没什么不好。等他们打到筋疲力尽,我们再出手,既能取胜又能减少损失。
这种算计差点导致灾难。
西路军在咸宁苦战数日,弹药将尽,几乎崩溃。
关键时刻,Gc党影响的部队发挥重要作用,他们组织敌后游击,破坏北洋军补给线,缓解了正面压力。
同时,在华南的暗中协调下,一些地方军阀开始动摇,不愿为吴子玉卖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