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9月,长江流域暑热未消,北伐战争的烽火却已燃遍东南大地。
在邓贤提供的精良装备和华南军事教官的系统训练下,北伐军早已脱胎换骨,展现出超越时代的战斗力。
西路军自武都挥师东进,兵锋直指江苏。
将士们肩扛华南造步枪,腰配木柄手榴弹,队伍中不时可见骡马拖曳的75毫米山炮和重机枪。
这些装备在阳光下闪着冷冽的金属光泽,与士兵们草灰色的军装形成鲜明对比。
报告司令!先头部队已攻克黄石,敌军望风而逃!
传令兵飞马来报,脸上洋溢着兴奋之色。
李德邻听后放下望远镜,满意地点头。
站在他身旁的白健生仔细查看地图,冷静分析道:照这个速度,月底前可抵安庆。关键是拿下安庆后,如何快速突破长江防线,直捣金陵。
有华南提供的渡江器材,长江不足为惧。
李德邻自此得到华南的援助后就信心满满。
倒是蒋瑞元那边,不知道进展如何了。
此时东路军正沿浙赣边境推进,目标直指杭州。
蒋瑞元站在临时搭建的指挥所内,看着参谋人员在地图上标注最新进展。
校长,先头部队已突破衢州防线,孙馨远部溃不成军。
陈诚汇报着前方战况报。
照此速度,十日内可抵杭州城下。
蒋瑞元微微颔首,但眼中闪过一丝忧虑说道:进展顺利固然好,但桂系那边似乎更快。传令各部,加快进军速度,务必抢先拿下省城。
可是校长,部队连续作战已十分疲劳,是否休整一两日?
顾祝同也是开口谨慎建议。
不能休整!
蒋瑞元听后断然否决道:兵贵神速。告诉将士们,先入杭州者,官升三级,赏银千两!
在精良装备和高昂士气的双重加持下,北伐军确实展现出了惊人的战斗力。
华南提供的无线电台让各部联系紧密,战术协同更加高效;新式火炮射程远、精度高,往往在敌军射程外就能摧毁工事;自动火器的密集火力更是让装备落后的军阀部队难以抵挡。
9月15日,西路军攻克安庆的消息传来。
李德邻立即召开军事会议,研究渡江方案。
根据华南教官的建议,我们应该选择多个渡江点,同时发起攻击,分散敌军防守力量。
白健生指着地图上的几个点说道。
李德邻沉吟片刻后开口:这个方案不错,但需要足够的舟桥器材。华南提供的装备到位了吗?
第一批橡皮艇和浮桥组件已运抵安庆,工兵正在训练使用。
工兵团长神情严肃的开口回答。
与此同时,东路军在浙江的进展同样神速。
9月18日,蒋瑞元站在刚被攻克的衢州城墙上,看着溃逃的敌军,脸上终于露出笑容。
辞修,给武都发电:东路军已克衢州,正乘胜追击,不日可下杭州。
此时的蒋瑞元是志得意满。
同时给羊州邓贤发感谢电,感谢华南装备的大力支持。
陈诚犹豫道:校长,如此公开感谢邓贤,是否会增强他在北伐中的影响力?
蒋瑞元冷笑的说道:表面文章要做足。邓贤既然要这个虚名,给他便是。真正重要的是实际控制地盘。
此时在羊州,邓贤通过战报和情报系统,密切关注着战局发展。
叶怀瑾每天都会送来最新战况和分析报告。
东西两路军进展顺利,均超出预期。
叶怀瑾向邓贤实时汇报着北伐的情况。
但据我们教官观察,两军协调仍有问题,都在争抢战功。
邓贤站在巨幅地图前,目光敏锐:通知我们的教官,特别提醒注意后勤保障。进展太快,补给线容易拉长,这是兵家大忌。
已经多次提醒,但蒋瑞元和李德邻似乎更关注进军速度。
叶怀瑾听后十分无奈的说道。
邓贤沉思片刻,心中已有决定开口说道:那就通过商业渠道,组织民间运输队,为前线提供补充补给。既支持北伐,又不直接介入军事指挥。
这一决定后来被证明十分明智。
华南商会的运输队沿着进军路线建立补给点,为北伐军提供食品、药品等物资,有效缓解了后勤压力。
9月下旬,战局出现新变化。
西路军成功渡过长江,兵临金陵城下;东路军也攻克金华,逼近杭州。
孙馨远等军阀开始慌乱,内部出现动摇。
大帅,我们接到多个军阀代表的秘密接触。
叶怀瑾报告着。
他们表示愿意归顺,但希望获得保证。
邓贤听后想了想指示道:可以接触,但不要承诺具体条件。北伐是国众政府领导的事业,最终安排应由武汉决定。
这种谨慎态度既保持了原则性,又为后续博弈留下空间。
然而,军阀们的恐慌在持续加剧。
9月28日,金陵光复;30日,杭州易主。北伐军两个月内连克两省,震动全国。
10月初,武都国众政府举行盛大庆祝活动。汪季新宣布:北伐军势如破竹,统一大业指日可待!
但邓贤却保持清醒。
在华南军政会议上,他指出:军事胜利容易,政治整合困难。现在各方都在争抢地盘,为后续斗争做准备。
果然,攻克金陵和杭州后,蒋瑞元立即宣布成立东南行辕,自任主任。
李德邻则设置苏皖绥靖公署,控制新占区域。双方矛盾开始公开化。
10月中旬,一个意外事件加剧了紧张局势。
东路军一部与西路军在宣城地区发生摩擦,双方都声称对该地区拥有管辖权。
蒋瑞元强烈谴责:桂系越界行动,破坏统一指挥!
李德邻则是反唇相讥:东南行辕划界不公,有意压缩我军空间!
争吵甚至影响到了军事行动。
白崇禧向华南教官抱怨:蒋瑞元想独吞胜利果实,完全不考虑友军牺牲。
徐维民谨慎建议道:当前大敌未灭,应以团结为重。建议双方高层直接沟通,化解误会。
邓贤得知后,通过秘密渠道向双方传递信息:北伐尚未成功,军阀残余仍在负隅顽抗。希望各方以大局为重,待全国统一后再议政治安排。
这种相对超然的调解起到一定作用。
蒋瑞元和李德邻暂时搁置争议,继续向北推进。
但裂痕已经产生,为后续的冲突埋下伏笔。
10月下旬,北伐军两路并进,西路指向徐州,东路兵发上海。
就在这时,邓贤接到叶怀瑾的重要情报。
据可靠消息,奉系张雨亭正在联络各地军阀,试图组建联合阵线对抗北伐。
叶怀瑾神色凝重的说出这条消息。
邓贤听后也是目光一凝:终于要联合了吗?这对北伐军将是严峻考验。
是的,如果军阀真正联合,实力不容小觑。
叶怀瑾赞同道:特别是奉系,装备精良,又有扶桑支持。
邓贤沉思良久:继续密切监视。同时加强华南战备,特别是沿海防御。告诉龙破武,海军要加大巡逻范围。
明白。
11月,北伐军与军阀联军在徐州、沪市等地展开激战。虽然北伐军装备占优,但面对联合起来的军阀部队,进展明显放缓。
前线战报不断传回,邓贤敏锐地注意到一个变化:军阀部队的战术更加协调,显然有了统一指挥。
看来张雨亭的联合策略开始见效了。
邓贤对陈念和谈着自己的看法。
是否需要增加对北伐军的支持?
陈念和开口询问。
暂时不要直接军事介入!
邓贤直接摇头否定。
但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施加影响。比如加强情报共享,帮助北伐军了解敌军部署。
这一决定体现了邓贤一贯的谨慎风格:支持统一,但避免过度卷入。
11月下旬,战局陷入胶着。
北伐军虽然仍在推进,但伤亡明显增加,士气受到影响。
就在这时,叶怀瑾带来了一个意外消息:大帅,几个军阀代表秘密来访,希望与您面谈。
邓贤微微挑眉:这个时候?他们想谈什么?
似乎是关于...和平解决的可能性。叶怀瑾低声道。
邓贤眼中闪过思索之色。历史的车轮,正在向着一个全新的方向转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