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4月,春天的气息已经笼罩华北大地,但政Z的天空却阴云密布。
《金陵协议》的墨迹未干,各派势力仍在为实施细则明争暗斗。
邓贤坐镇羊州,通过密集的电报往来,密切关注着北方的局势变化。
4月18日清晨,邓贤像往常一样在办公室审阅文件,叶怀瑾神色凝重地快步走入,手中拿着一份刚译出的急电。
“大帅,奉天急电!张雨亭的专列在返回奉天途中遇袭!”
叶怀瑾的声音带着罕见的沉重。
邓贤手中的钢笔一顿,一滴墨渍在文件上晕开:“具体情况如何?”
“发生在黄库屯附近,铁路桥被炸,专列脱轨。现场极其惨烈,张大帅...伤势严重,生死未卜。”
叶怀瑾说着递上电文。
“扶桑关东军已迅速控制现场,对外宣称是反日分子所为。”
邓贤的眉头紧锁,作为穿越者,他当然知道北方事件,但这一事件本应发生在一年后。
历史的轨迹已经因他的介入而发生偏移,为何这一关键事件反而提前了?
“立即核实详情,启动我们在北方的所有情报网络。”
邓贤思索着,迅速恢复冷静开口道:“同时密切关注各方反应,特别是扶桑和蒋瑞元的动向。”
消息如野火般传遍全国。在奉天,帅府内一片混乱。
张双喜正在主持军事会议,接到消息时,手中的茶杯啪地落地粉碎。
“我父亲...”
张学双喜脸色煞白,但还是强装镇定。
“详细情况如何?是谁干的?”
副官颤抖着报告:“专列在黄库屯三洞桥被预埋炸药炸毁,大帅所在车厢受损最严重。
现场已被扶桑关东军控制,他们阻止我们的人接近。”
杨宇霆猛地一拍桌子:“肯定是扶桑人干的!他们一直忌惮大帅与邓贤的接触!”
“冷静!”
此时的张双喜虽然年仅26岁,但此刻展现出超乎年龄的沉稳。
“没有确凿证据前,不要妄下结论。立即组织医疗队前往救援,无论如何要先救父亲!”
然而,坏消息接踵而至。下午三时,正式确认张作霖因伤势过重,在送往医院途中去世。
临终前,他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告诉小六子...以国家为重...不要轻信扶桑人……!”
帅府内顿时哭声一片,老帅的亲信们悲愤交加,纷纷要求立即报复。
“少帅!这肯定是扶桑人下的毒手!我们四十万东北军不是吃素的!”
一位老将领得知大帅的事后激动地喊道。
“对!为老帅报仇!”附和声此起彼伏。
张双喜站在父亲常坐的太师椅前,双手紧握,指节发白。
他深知父亲之死极可能是扶桑人所为,但也明白东北军的实际情况:虽然人数众多,但装备、训练与日军差距巨大;内部派系复杂,他年轻资浅,未必能完全掌控;更重要的是,如果贸然开战,东北必将生灵涂炭。
“各位叔伯!”
沉默许久的张学双喜终于开口,声音沙哑但坚定。
“我父亲的仇一定要报,但现在不是时候。首先要稳定局势,确保北方不乱。”
杨宇霆理解张双喜的苦衷,出面打圆场:“少帅说得对。当前首要任务是办好老帅的后事,稳定军心民心。报仇之事需从容计议。”
与此同时,在羊州的邓贤已经获得了更详细的情报。
叶怀瑾汇报收集来的情况:“根据我们的情报员冒险接近现场观察,爆炸手法专业,明显是军方所为。扶桑关东军第一时间控制现场,销毁证据的嫌疑最大。”
邓贤站在巨幅地图前,目光凝重:“日本人提前动手了。这说明我们的和平进程触动了他们的敏感神经。”
“大帅,我们该如何应对?”
陈念和询问道。
“首先,发唁电给张双喜,表达哀悼和支持。其次,通过秘密渠道告知他,华南愿意提供必要协助。”
邓贤沉思片刻下定决心道:“最重要的是警惕扶桑下一步行动,他们绝不会就此止步。”
在金陵,蒋瑞元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召集亲信开会。
“张雨亭死了!这是天赐良机!”
蒋瑞元难掩兴奋的开口道:“北方军群龙无首,正是我们北伐的大好时机!”
陈诚谨慎提醒:“校长,我们刚签署《金陵协议》,如果此时北伐,恐怕会遭到各方反对。”
“协议是跟活人签的,张雨亭死了,情况自然不同。”
蒋瑞元听后不以为然的说道:“而且我们可以借统一之名,谁人能反对?”
4月20日,蒋瑞元不顾各方劝阻,命令北伐军继续北上,直指京津地区。然而,他低估了扶桑的决心。
4月25日,当北伐军进抵济南时,遭遇日军强行阻拦。
日军在济南城内外构筑工事,声称保护侨民,实则武装干涉华国内政。
“八嘎!前方支那军立即停止前进!”
日军指挥官酒井隆嚣张地叫嚣开口:“济南是扶桑帝国利益所在,不容侵犯!”
北伐军前锋指挥官试图交涉:“济南是华国领土,北伐军有权利通过。请贵军遵守国际法,不要干涉华国内政。”
然而日军根本不予理睬,甚至开枪示警,战争一触即发。
消息传到羊州,邓贤震怒:“扶桑人太嚣张了!这是赤裸裸的侵略行为!”
叶怀瑾汇报更令人担忧的情报:“扶桑国内正在调兵遣将,可能计划扩大干涉规模。英美等国态度暧昧,实际默许扶桑行动。”
邓贤意识到局势的严重性。
他原本想通过和平方式实现统一,但扶桑的武装干涉改变了一切。
“通电全国,强烈谴责扶桑的侵略行为,支持北伐军维护国家主权。”
邓贤接连下令道:“同时,命令我军进入一级战备状态,预防不测。”
4月28日,济南局势进一步恶化。日军公然炮击北伐军阵地,造成重大伤亡。
蒋瑞元此刻也是进退维谷:打,可能引发全面战争;退,则政治威信扫地。
而在奉天,张双喜正在父亲灵前守夜。杨宇霆匆匆走来,低声道:“少帅,蒋介瑞元在济南被日军所阻,进退两难。这是我们稳定北方的良机。”
张双喜望着父亲的遗像,眼中闪过复杂的光芒。
他知道,自己正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每一个决定都将影响北方乃至华国的命运。
“发通电,谴责日军暴行,支持国家统一。但东北军暂不出关,以稳定地方为重。”
张双喜做出了谨慎而明智的决定。
这一决定后来被证明是关键性的。
它既表明了爱国立场,又避免了东北军过早卷入战争,为后续发展保留了实力和空间。
邓贤得知张双喜的决定后,对陈念和说:“张汉卿比我想象的还要成熟。北方有他,或许能避免最坏的情况。”
但所有人都明白,扶桑人的侵略才刚刚开始。更大的风暴正在酝酿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