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日内瓦,莱芒湖畔的国联大厦(作为中立场地之一),气氛凝重得仿佛能拧出水来。

预备性会谈已然升级为正式谈判,但进程依旧胶着,每一寸进展都伴随着无形的刀光剑影。

日方首席代表松本忠雄,如同被架在文火上炙烤。

国内传来的战报一份比一份糟糕,如今日军在朝国半岛的所面临的局面是急转直下。

华南军跨过鸭绿江后,并未如日军所希望的那样陷入朝鲜北部山地的泥潭,其高度机械化的先头部队,在空军的强力掩护和当地朝鲜义兵(反日武装)的引导下,沿着有限的公路网,快速向南推进,兵锋直指平壤!

而来自辽东半岛的登陆部队,也在清理了海岸线抵抗后,向内陆纵深发展,与江北主力形成了钳形攻势。

摆在松本面前的,是顾维华推过来的那份《中日停战及领土归还协定草案》。白纸黑字,条条刺目:

第一条:扶桑帝国政府承认自1894年假午战争以来对中h新国所进行之一切侵略行为均为非法与错误,并对此表示深刻反省与正式道歉。

第二条:扶桑帝国政府承诺,自本协定生效之日起,无条件、完全、永久性地将其所侵占之下列华国领土归还Z华新国:

a) 辽东半岛全部;

b) 琉球全岛及其所有附属岛屿;

c) 鹏湖列岛;

d) 在朝国半岛之一切特权、租借地及军事设施(具体清单附后)。

第三条:关于战争赔款、在华日侨及财产处理等事宜,由双方另行商定…

尤其是第二条,像一把烧红的烙铁,烫得松本几乎要跳起来。

如果答应了华国的条件,那么不仅仅是琉球,就连他们在朝国的既得利益也要全部吐出来!这等于否定了扶桑自明治以来所有的大陆成果!

“顾先生!”

松本强看着手中的协议内容,强压着体内那翻腾的气血,声音中带着苦涩。

“贵方草案……条件之苛刻,远超我方预期。尤其是关于朝国半岛之条款,朝国乃帝国依据《日韩合并条约》合法合并之领土,岂能作为华国领土归还?此条,我方绝难接受!”

顾维华听后扶了扶眼前的金丝眼镜,镜片后的目光冷静如冰。

“松本先生,请正视历史与现实。《码关条约》是侵略的不平等条约,其关于琉球、鹏湖的条款自然无效。至于你说的朝国,其自古为华国藩属,贵国所谓的合并,不过是武力吞并,从未得到国际社会普遍承认,更遑论华国人民的认可。

如今,我军在朝国对负隅顽抗之日军采取军事行动,目的在于解除其对我国北方之威胁,并协助朝鲜人民恢复其自主权利。

草案中明确指出,我方要求归还的是贵国在朝国的特权、租借地及军事设施,并未主张朝国主权。待局势稳定,朝国之前途,自应由其人民自决。”

顾维华语气平淡的说后,顿了顿,语气加重驳斥松本。

“况且,若非贵国凭借朝国为跳板,屡次侵略我国,又何来今日之祸?铲除这一威胁源头,是我方确保我国北方长治久安之必要举措。贵国若真心求和,便应展现诚意,彻底放弃以朝鲜为基地威胁华国之企图。”

“自决?彻底放弃?”

松本听完愤怒的几乎要破口大骂,但想到国内岌岌可危的形势和天皇忍辱负重的指示,只能硬生生忍住。

“即便如此,关于琉球、鹏湖之归还方式、时间,以及……帝国在台日侨之安全与财产保障,亦需详细磋商。如此笼统之条款,我方无法向国内交代。”

“细节可以谈。”

顾维华开口答应后,又寸步不让的向松本阐述着我方的态度。

“但原则问题,不容讨论。领土完整,是中华民族的核心利益,没有任何妥协余地。至于日侨安全问题,只要其遵守华国法律,我方自会保障其合法权益。但若有参与侵略战争、犯有罪行之人,必须接受法律审判!”

谈判桌上,双方代表围绕着每一个字句,进行着激烈的争辩。

日方试图在“道歉措辞”、“归还时间表”、“财产补偿”等细节上纠缠,以期挽回一丝颜面或争取缓冲时间。

而华夏方面,则牢牢守住“无条件归还所有侵占领土”这一底线,寸土不让。

与此同时,朝国半岛的战火愈发炽烈。

李天霞的虎贲师作为北线先锋,一路势如破竹。

日军在朝鲜的守备部队,多是二线师团或从东北溃退下来的残兵,士气低落,装备也远不如关东军主力。

在虎贲师强大的装甲突击和步炮协同面前,其防线往往一触即溃。

平壤外围,一场激烈的攻防战正在上演。

日军依托大同江和部分城防工事,进行着最后的顽抗。

李天霞站在指挥车内,看着前方传来的实时战况。

“命令装甲一团,从左翼迂回,切断日军退路!”

“炮兵群,集中火力,覆盖日军江防阵地!”

“空军,请求对城内日军指挥所和炮兵阵地进行精确打击!”

天空中,依旧是华南空军的疾风战斗机在牢牢掌握着制空权,它们还会不时俯冲扫射日军的阵地。

猎鹰攻击机则冒着稀疏的防空火力,将炸弹投向重要目标。

地面上,坦克轰鸣,步兵冲锋,日军节节败退。

“师座!日军防线动摇了!他们正在后撤!”

“追!不能让鬼子跑了!告诉兄弟们,拿下平壤,给谈判桌上的代表再加一把火!”

军事上的节节胜利,通过电波实时传回国内,也通过各种渠道(包括华夏方面有意释放的消息)传递到日内瓦的谈判会场内外。

每一次捷报,都像是在日方代表的心头又压上了一块巨石,也让顾维华等华夏代表的气势更盛。

同时国际社会的风向,也随之悄然转变。

先前还试图“调停”或持观望态度的列强,看到日军在朝鲜兵败如山倒,华南军展现出如此强大的持续作战能力和坚定意志,纷纷开始调整策略。

英美等国的报纸,开始更多地报道日军的失利和华夏军队的解放行动,对扶桑施加的舆论压力也越来越大。

一些原本与扶桑有密切经贸往来的公司,也开始担心风险,缩减了与日的贸易。

扶桑,彻底陷入了外交孤立和军事失败的恶性循环。

日内瓦的谈判桌,仿佛成了对其帝国荣光最后的审判台。

而审判的依据,不在唇枪舌剑,而在鸭绿江南岸那滚滚向前的钢铁洪流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