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琉球北端的基隆港,在经历了军事接管初期的短暂混乱后,迅速被纳入归心行动的宏大建设蓝图之中。

昔日殖民时期主要用于输出糖、樟脑等初级产品的码头,如今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工地,轰鸣的机器声和海浪声交织成一曲建设的交响乐。

邓贤对基隆港的定位非常明确:华夏面向全球的贸易主门户,现代化深水枢纽港。

对此他亲自审定了港区扩建的总体规划图,其理念之超前,令随行的工程师们都感到震撼。

规划的核心是摒弃传统的杂货码头模式,转向单元化、集约化的运作方式。

尽管此时国际航运尚未普及标准集装箱,但邓贤以其超越时代的眼光,强力推行一种被称为 “标准货柜” 的雏形——统一尺寸、可吊装移动的金属货箱。

他要求周慕云领导的工业部门,优先研制适用于这种货柜的专用起重设备、运输车辆和堆场管理系统。

“未来的海洋贸易,效率就是生命!”

邓贤在港区临时指挥部的会议上强调。

“散装杂货的装卸模式太原始,损耗大、速度慢、人力成本高。我们必须一步到位,建立以‘标准货柜’为核心的现代物流体系。这不仅是基隆港竞争力的关键,也将引领整个远东的航运革命!”

为此,基隆港的改造工程分几步同时推进。

首先,是疏浚航道和建设深水泊位。 数艘从欧洲高价采购、华南自行仿制的巨型抓斗式挖泥船日夜不停作业,将主航道和港池水深疏浚至-12米以下,以满足未来万吨级乃至更大型货轮的通航和停泊需求。

沿着重新规划的岸线,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深水码头如同巨人的臂膀,向海中延伸。

每个泊位都预留了安装大型门座式起重机的基座。

其次,是建设现代化的仓储和堆场区。 港区后方,大片的土地被平整,建设起一座座高大、宽敞的钢结构仓库,内部规划了通风、消防和初步的货物分拣系统。

更重要的是,专门划出了大面积的“标准货柜”堆场,地面进行了硬化处理,并开始铺设用于跨运车(一种专用于搬运集装箱的车辆,概念被提前引入)运行的通道和标记系统。

再就是要构建高效的集疏运体系。

港区铁路支线进行电气化改造和扩建,直接延伸到每一个主要泊位和仓库区,实现“船车直取”。

连接港口与纵贯线铁路、以及未来环岛公路网的高标准疏港大道也开始动工,确保货物能够快速集散。

同时设立“基隆自由贸易试验区”。

在港区毗邻区域,划出特定范围,实行特殊的海关监管和政策。

邓贤亲自拟定了试验区的基本框架:“一线(国境线)放开,二线(与非试验区界线)管住,区内自由”。

对进入区内的货物,暂不征收关税和进口环节税,允许外商在区内设立贸易公司、加工企业、仓储物流企业,并给予税收优惠和外汇结算便利。

这一系列举措,在1928年的世界,堪称石破天惊。

消息传出,不仅震动了国内商界,更在国际航运和贸易圈引起了巨大反响。

沪市、羊州、港岛的华商巨头们,敏锐地嗅到了巨大的商机,纷纷派人前往基隆考察,洽谈设立分公司或投资建厂的事宜。

一些有远见的欧美贸易公司,也对这片即将实行“特殊政策”的土地表现出浓厚兴趣,尽管他们对那种“标准货柜”的模式还将信将疑。

为了迅速聚拢人气和船期,邓贤授意华南航运公司(由原几家华人船运公司整合而成,并注入了大量政府资本)率先行动。

他们将在儋耳州和江南造船厂新建的几艘采用“标准货柜”设计理念的五千吨级货轮(虽然此时真正的专用集装箱船还未出现,但这些货轮设计了便于吊装货柜的舱盖和绑扎系统),投入基隆至东南亚(新加坡、 batavia - 雅加达)、以及基隆至美丽国西海岸(旧金山)的航线。

同时,华南银行在基隆港区设立了分行,不仅办理常规的存贷汇业务,更创新性地推出了 “海洋贸易信用证” 和 “货柜运输保险” 等新型金融产品,为贸易商提供融资和风险保障。

建设是艰苦的,推进中也遇到了无数困难:技术工人的短缺、特殊建材的供应紧张、部分旧有势力的暗中阻挠、以及来自金陵方面通过经济手段施加的些许压力(如试图限制某些物资通过福城口岸转运至基隆)。

但在邓贤的强力推动和华南三省资源的倾力支持下,这些问题被一一克服。

几个月后,当第一艘悬挂华夏旗帜的“华运一号”货轮,满载着装有赣西瓷器、闽东茶叶、岭南丝绸和儋耳州工业品的“标准货柜”,在新建的深水泊位上,由巨大的门机缓缓吊装上岸时,整个码头爆发出了热烈的欢呼。

满头汗渍的装卸工人们扔下了帽子,古铜色的脸庞上绽放出笑容,用力地挥舞着臂膀;身着工装的技术员们忘乎所以地拥抱在一起,几个月来图纸上的线条终于化为眼前的现实;那些被邀请前来观礼的华商与洋行代表们,也情不自禁地加入欢呼的行列,他们从中看到了滚滚财源与无限商机。

“成了!成了!”的欢呼声、如雷的掌声、以及激动难抑的口哨声,汇成一股喜悦的洪流,瞬间压过了机器的轰鸣与海浪的絮语,在崭新的码头岸线上空久久回荡。

虽然这只是一个开始,真正的“集装箱革命”远未到来,但基隆港已经迈出了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关键一步。

它不再仅仅是一个装卸货物的码头,而正在蜕变成为一个融合了先进理念、高效运作、政策优惠和金融支持的全球化贸易服务平台。

邓贤站在新建的港务大楼顶层,俯瞰着这片繁忙而充满生机的土地,对身边的陈念和等人说道:“看,这就是未来的模样。从这里启航的,不仅仅是货物,更是华夏融入世界、参与竞争的决心与能力。基隆,将成为我们通向全球市场的桥头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