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宁站起身,抹了把眼泪。
她添油加醋地把北疆守将的事说了一遍,最后更是哽咽。
“王后娘娘,您也知那北疆守将之位,父亲盼了多少年。朝中大臣也都举荐父亲,可公子却偏偏在大王面前举荐了陈将军,硬是把父亲的职位给抢了去。
父亲得知消息后,又气又急,当场就病倒了,现在还卧病在床呢……舒宁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这才入宫找娘娘主持公道。”
燕王后闻言,眉头微微蹙起。
她知道陆国公一直盯着北疆守将的位置,也清楚陆国公的资历确实够格。
“你说,是思远所为,那他为何要这么做?”
舒宁见王后神色微动,连忙又道:“娘娘,公子之所以这么做,全是因为臣女之前不小心得罪了那位魏国来的安和郡主。他是为了给那郡主出气,才故意打压父亲的。”
“阿蛮?”燕王后的眼睛瞬间眯了起来。
她赏识阿蛮,觉得那姑娘性子温顺,说话也轻声细语的,看起来老实本分,不像是会挑事的人。用她来对付姜柔,软刀子割肉,最适合不过。
可人如今还没正式入东宫,就已经能让裴玄为了她,去打压朝中重臣?
“是啊娘娘!之前臣女与那郡主有过几句口角,公子就记在了心里,不仅停了臣女的俸禄,如今还连累父亲丢了职位。那位郡主看着柔弱,心思怕是深着呢……”
燕王后沉默了,她了解裴玄的性子,向来沉稳,从前从不会轻易因为儿女情长影响朝堂决策。
可一想到之前他在大梁突然收了兵,此刻舒宁又说得有板有眼……
她不得不放在心上。
“你先回去吧。这件事本宫知道了,会派人去查清楚,也会给你们陆家一个交代。”
舒宁听到这话,心里顿时松了口气,连忙躬身行礼:“多谢娘娘。”
说完,她又说了几句感谢的话,才转身离开了椒房殿。
待舒宁走后,燕王后脸上的温和渐渐褪去。
她对着身边的赵寺人吩咐:“去东宫一趟,传本宫的话,让阿蛮来椒房殿见本宫。”
赵寺人应声退下。
燕王后坐在窗边,望着窗外的梧桐树,眼神变得复杂起来。
她倒要看看,这个魏国女子,是否有两幅面孔。
阿蛮被带入椒房殿的时候,心里半点波澜也无,她完全不知道是发生了何事。
只当是燕王后正常传召,并未多想,一如往日那般,亦步亦趋地跟着寺人入宫。
可谁料刚到殿门外,引路的赵寺人便敛了声息,只轻声道句:“郡主在此稍候。”
之后便将她独自晾在了日头底下。
站了许久,赵寺人才轻步走了出来,:“娘娘眼下正在忙,郡主多等片刻。”
阿蛮顺着他的话点了点头。
可这日头正毒,没半刻便让她额角沁出了细汗。
头晕目眩的感觉一点点往上涌,等了许久,还不见人通传,她的心中隐隐有不详的预感。
她晃了晃身子,脚下忽然一软,眼看就要栽倒在地。
一只温热的手却及时伸过来,稳稳扶住了她的胳膊。
阿蛮抬眼一看,竟是公子裴玄。
“公子?”
裴玄没先答她的话,只转头对身后的寺人沉声道:“来人,送郡主去偏厅歇息。”
阿蛮摇头,“公子不可,娘娘让我在此等候,我怎能擅自离开?”
“孤会与母后说的,你先去歇息。”
“娘娘这边……”
“别担心,母妃定是忙得忘了时辰,况且孤今日也有要事与她详谈,怕是要耽搁许久。你这般在日头下等着,万一中暑了反倒不好,先去偏厅喝杯凉茶歇一歇,等这边妥当了,孤立刻让人去唤你,可好?”
阿蛮点点头,“那阿蛮就听公子的。”
裴玄看着阿蛮离开后,才抬脚进了进了椒房殿的门槛。
殿内熏着淡淡的檀香,燕王后端坐在椅上,手里捧着茶盏,漫不经心地摩挲着杯沿。
见裴玄进来,她眼皮都未抬一下,脸上半分惊讶也无。
好似早已知晓他会此刻到来。
裴玄在殿中站定,依着礼数弯腰行礼:“儿臣参见母后。”
燕王后这才缓缓放下茶盏,抬眸看向他:“思远每次为了阿蛮的事情,脚步倒是从来都快。”
“母后今日这般做,不就是盼着儿臣能早些来么?儿臣这便来了,也算合了母后的心意。”
燕王后脸上的闲适褪去,嘴角紧绷起来。
“既然你心里清楚,那便直说吧。北疆之事,你究竟是为何用意?你明明知道,陆家算是本宫的母族。可你倒好,居然为了外头那个魏国女子,做出这般糊涂之事。”
裴玄身侧的手微微收紧,面无表情,淡声道:“母亲是误会了。”
燕王后显然不信他的话。
“本宫问你,北疆戍守的那件事,举荐陈将军领兵的人,是不是你?”
“是。”
她强压着怒意,“既然是你,那还有什么误会?本宫看,你就是外头的女人勾了你的魂。本宫就是想不通了,从前是那个姜柔,如今又是阿蛮,怎么?你这魂就偏偏只认魏国来的女子?”
“母亲,与她无关。”
“还想替她遮掩?本宫都已经知道了,前些日子,阿蛮与舒宁发生了误会,你是在给阿蛮出气。你不仅罚了舒宁,竟还借着北疆的事,甚至动了整个陆家。你眼里,到底还有没有本宫这个母后?”
“母后,儿臣倒想问问,您口口声声护着的母族,背地里又在做什么?”
“此话是何意?”
裴玄抬眸,肃色道:“您可知,阿玉能顺利封侯,背后正是陆家在暗中推波助澜?他们不仅帮着阿玉,更有意将女儿许配给他,好与他结成姻亲,稳固势力。”
燕王后脸上的怒意瞬间僵住,满是错愕:“你……你说什么?陆家?他们怎会与裴玉扯上关系?”
“母后久居深宫,或许未曾察觉。陆家靠着您的关系,在朝中安插了多少人手?吏部,兵部皆有他们的人,早已成了气候。此次北疆调兵,若再让陆家把兵权攥在手里。母后觉得,这对儿臣,对整个燕国,是好事吗?”
这字字千钧,砸在燕王后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