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陈衍突然开口,除了颜师古之外,其他人包括李世民在内都感到意外。
因为这样的场面陈衍经历过好几次,也算是很熟了,可从前陈衍几乎不怎么说话,除非有人开口询问他。
大多时候,陈衍基本在旁边默默听着。
今日竟然反常地主动开口了。
“子安心中有合适的人选?”
李世民直接问道。
“是!”陈衍坦言道:“就像杜大人所说,报纸事关重大,今后报纸的内容更是重中之重,负责报纸之人首先品性一定要硬,必须是一块敲不碎、折不弯的硬骨头!”
“否则的话,如果心存私心,写下的报纸内容有失偏颇,后果难以预料。”
众人闻言纷纷点头附和。
李世民给了他一个鼓励的眼神,示意他接着说。
陈衍清了清嗓子,站起身,“首先,这个人一定要刚正不阿,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其次,这个人要敢于直言,不唯上,只唯实,能立于公正角度书写报纸内容。”
“再一个,这人还必须拥有足够的学识与见识,能简单明了地将陛下的政策解释、分析到位......”
陈衍嘴巴不停,滔滔不绝地说着,大臣们起初一个劲地点头附和,皆认为陈衍所说在理。
然而,越听到后面,大家就越来越觉得陈衍说的人好像有点熟悉啊。
殿内,不光是大臣们,连李世民偶尔都会向坐姿板正的魏征投去目光。
魏征太阳穴直突突,连他自己都觉得陈衍好像在说自己。
面对大家时不时投来的目光,表情险些没崩住。
“臣认为,符合上述要求的,当属魏征,魏大人!”最后,陈衍给出了大家猜测中的答案。
李世民、颜师古、杜如晦......不禁沉默,全在思考陈衍所说的话,以及魏征是否合适。
殿下一下子安静了下来。
房玄龄想了想,摇头,“陛下,臣认为不妥,魏大人乃秘书监,总管一省,如果将魏大人调去负责报纸,秘书省怎么办?”
李世民听后微微皱眉,有些为难。
官职的调动不是小事,特别是像魏征这样的三品官员,位置调动更是要慎之又慎。
其中需要考虑的东西太多,不是一时半会可以决定下来的。
可他又觉得陈衍说得很对,魏征这不怕死的田舍翁的确是非常合适的人选。
“魏卿,你怎么想?”
半晌没什么好办法,李世民索性将问题丢给正主。
魏征沉默两息,拱手道:“臣听从陛下的安排,无论是秘书监,或者去负责报纸,臣皆毫无异议。”
此话一出,不止李世民,几乎所有人都无语了。
这说了跟没说有什么区别?
魏征自然注意到了大家的神色,可他就是这样想的,目前做秘书监也好,还是去管理报纸也罢,实际上无论哪个都不亏。
所以他只要听从李世民的安排就好。
房玄龄给了杜如晦一个眼神,再度开口:“陛下,臣有一个提议,不知可否。”
李世民伸手,“房卿直言便是。”
正在杜如晦有些搞不懂老友什么意思时,房玄龄开始了侃侃而谈,“此前渭南伯说得确实在理,臣同样不是反对渭南伯的提议,反之,臣亦觉得魏大人是极其合适的人选。”
“只是,魏大人身居要职,实在不好动,此事一旦纠结起来,恐怕十天半个月都没什么结果。”
“有这么多时间,报纸估计都发行出去了。”
“所以,臣又想到了渭南伯,听说他在渭南县建了一所图书馆,号称渭南书海,每天吸引的学子不计其数......”
听到这里,陈衍顿时有了种不妙的预感。
而李世民和杜如晦却纷纷眼睛大亮,差不多猜到了房玄龄的意思。
秘书监,主要负责掌管国家的书史典籍、档案文书以及修撰国史等事宜!
既然如此,让陈衍这个开图书馆的人来接替魏征不就好了?
岂不正好合适?
他们能猜到,陈衍哪里猜不到?
顿时坐不住了,干咳一声,“渭南县关乎咱们今后很多计划,许多政策都得在渭南县试点......”
一句话,瞬间点醒了李世民等人,脸色有些失望。
房玄龄不依不饶:“那渭南伯还有什么好办法吗?”
“有的!”陈衍重重点头。
这种时候就算没有也必须有,否则的话自己就要成牛马了。
“魏大人博学多才,满朝文武谁不赞叹?”
陈衍义正言辞道:“庄子曾言:能者多劳,而像魏公这般国之砥柱,仅仅只负责一个秘书省,岂不大材小用?”
“正所谓能力有多大,责任便有多大,而魏公的能力显然超出了一个秘书省,分内事宜处理得井井有条。”
“再加上一个报纸的内容把控又能如何?”
“况且,臣认为报纸放在秘书省非常合适,二者处于根本之上,可谓同源同流,血脉相连。”
魏征脑门已经浮现出了几条黑线,可陈衍在夸自己,他不好多说什么。
陈衍小嘴还在继续叭叭,“吾等身为朝廷命官,在陛下需要,百姓需要时自当挺身而出。”
“目前,魏大人是最为合适的人选,相信诸位大人同样是这样想的,既然如此,我也相信以魏大人的为人,断不会拒绝此事!”
我相信你m。
魏征在心里破口大骂,这小子在给自己戴高帽啊。
话特么都说到这个份上了,我还怎么拒绝?
李世民忍俊不禁道:“魏卿,你认为如何?”
魏征额头绷出两根青筋,深呼吸一口,一字一句道:“臣,听陛下安排!”
“好,那就这样愉快地决定了!”李世民当即拍板。
“接下来,咱们聊聊关于今年科举之事......”
下方,房玄龄颇为可惜,本以为能把陈衍整回朝堂呢。
没想到这小子这么能说。
杜如晦倒是跟房玄龄有不同的看法。
目前的渭南县确实太过重要,今年定下的几个政策都得在渭南县试点,没有一个人把控肯定是不行的。
而又有什么人,比提出这些政策的陈衍更合适呢?
再说了,陈衍在渭南县待不了几年,不必着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