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秀兰坐在院中的石凳上,面前摊开三个账本。
她先翻开龙虾馆的账本,指尖划过一行行数字,唇角微微上扬。
开店两个月来,除去所有开支,净赚六千八百元。
这笔钱在这一年年不是小数目,相当于普通工人十年的工资。
“妈妈!”团子穿着厚厚的棉袄,像只小熊般蹦跳着跑来,“今天幼儿园要交伙食费。”
沈秀兰从腰间的布包里取出钱包,抽出一张五元纸币。
团子接过钱,眼睛却盯着钱包里厚厚的一沓钞票,小嘴张得圆圆的。
“好多钱呀!”
沈秀兰轻轻合上钱包,摸摸团子的头:“快去吃饭,爸爸煮了粥。”
望着团子跑开的背影,沈秀兰的思绪飘远。前世这个时候,她正因为交不起房租被房东赶出门,带着招娣在寒风中无处可去。
而现在,她不仅有了稳定的收入,还有了能谋划未来的资本。
早饭后,叶昭送孩子们上学,沈秀兰独自留在院里继续算账。
上午九点,龙虾馆开始一天的忙碌。沈秀兰系上围裙,和王春梅一起清洗食材。
冬天的水流冰凉刺骨,她却浑然不觉,心里盘算着更大的计划。
“秀兰姐,今天要进多少虾?”王春梅一边刮鱼鳞一边问。
沈秀兰想了想:“和昨天一样,五十斤,另外多备些蔬菜,凉菜卖得好。”
王春梅点头,又压低声音:“对面老张饭馆昨天贴出转让告示了。”
沈秀兰手上的动作顿了顿,随即恢复正常:“生意不好做,冬天更艰难。”
中午生意高峰期过后,沈秀兰抽空去了趟银行。
柜台工作人员认识她,笑着打招呼:“沈老板又来存钱?”
沈秀兰从布包里取出一个布包,里面整整齐齐放着三千元钱。
“存定期一年。”她轻声说,眼睛扫过柜台后的利率表。
办好手续,她捏着存折走出银行。寒风吹起她的发梢,她却不觉得冷,反而感到一股暖流在胸腔涌动。
回到店里,她看见招娣正在教小凯做数学题。
两个孩子头挨着头,一个教得认真,一个学得专注。
“妈,你回来啦。”招娣抬头,脸上带着笑意,“刚才有客人问能不能预订年夜饭。”
沈秀兰眼睛一亮:“你怎么回答的?”
“我说得问老板,让他留了电话号码。”招娣从围裙口袋掏出一张纸条,上面用铅笔写着一个号码和年夜饭预订几个字。
沈秀兰接过纸条,心里盘算开来。年夜饭是个好机会,可以尝试更高端的菜品,也能提升店面档次。
下午三点,店里暂时清闲下来。沈秀兰取出深蓝色账本,王春梅和李爱华收拾完厨房,凑过来看她在写什么。
“秀兰姐,这是要开分店?”李爱华好奇地问。
沈秀兰摇头:“暂时不开分店,但要拓展业务。”
她合上账本,看向两个帮手,“过年期间生意会更好,你们愿意加班吗?加工钱。”
两人对视一眼,齐齐点头。
傍晚时分,叶昭下班来接他们。一进店就看到沈秀兰在黑板上写年夜饭套餐的菜单。
“要接年夜饭?”叶昭走近,低声问。
沈秀兰转身,眼睛亮晶晶的:“嗯,今天有人预订了。”
她指着黑板,“八菜一汤,每桌八十八元。”
叶昭眉头微蹙:“价格不低。”
“所以要做得精致。”沈秀兰信心满满,“咱们有这实力。”
回家的路上,沈秀兰一直默默盘算。路灯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团子和小凯在前面追逐打闹,招娣小心地牵着沈秀兰的衣角。
“你在想什么?”叶昭突然问。
沈秀兰回过神,轻轻叹了口气:“在想明年的计划,龙虾馆生意虽好,但终究是小打小闹。”
叶昭沉默片刻:“稳扎稳打好,别太冒进。”
沈秀兰点头,心里却有不同的想法。重生一世,她比谁都清楚未来几十年房地产会如何疯涨。现在不布局,更待何时?
晚饭后,孩子们睡下,沈秀兰独自坐在灯下。
她摊开一张bJ市地图,目光在西城区的一片区域停留。
那里现在还是老旧的平房区,但几年后就会拆迁改建,房价翻十倍不止。
她从抽屉里取出一个铁盒,打开锁,里面是存折和一些重要文件。
手指在地图上划过,最终停在一个叫百花胡同的地方。
这里离她的龙虾馆不远,都是老四合院,但地段好,将来肯定是黄金地段。
第二天一早,沈秀兰就去百花胡同转了一圈。
冬天的胡同显得萧条,不少院子门口贴着出租或出售的告示。
她默默记下几个联系电话。
回到店里,她第一时间打电话咨询房价。一个姓赵的房主很热情:“院子不大,但位置好,只要两万五。”
沈秀兰心里一动,这个价格在十年后连个卫生间都买不到。
但她现在手头只有几千流动资金,远远不够。
中午忙完,她坐在柜台后盘算。如果把龙虾馆抵押贷款,应该能贷到一些钱,但风险太大。
她摇摇头,否定了这个想法。
下午,她抽空去了趟房管局,咨询购房政策。
工作人员告诉她,私人买房可以申请贷款,但需要单位担保。
沈秀兰的心沉下去。她没有固定单位,龙虾馆是个体经营,很难找到担保。
回来的路上,她经过一个新建的商品房小区。
售楼部门口挂着巨幅广告:“首付三成,轻松安家”。
她站在广告前看了很久,直到手脚冻得发麻。
晚上打烊后,她罕见地没有立即算账,而是坐在空荡荡的店里发呆。
王春梅收拾完厨房,看见她一动不动地坐在那里。
“秀兰姐,遇到难事了?”
沈秀兰回过神,勉强笑笑:“在想扩大经营的事。”
王春梅在她对面坐下:“我说句实在话,现在生意稳当,慢慢来就好。”
沈秀兰没有接话,她明白王春梅的好意,但更清楚时代的机会转瞬即逝。
第二天是周日,叶昭轮休。他看出沈秀兰心事重重,主动提议:“带孩子们去公园走走?”
沈秀兰本想拒绝,但看到三个孩子期待的眼神,还是点头答应了。
公园里,孩子们在结冰的湖面上溜冰,笑声传得很远。
沈秀兰和叶昭站在岸边,呵出的白气在空气中消散。
“你看那边。”叶昭突然指向湖对岸的一片工地,“听说要建新小区。”
沈秀兰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工地上塔吊林立,一栋栋楼房已经初具雏形。
“房价会涨的。”她轻声说。
叶昭有些诧异:“你怎么知道?”
沈秀兰抿嘴笑了笑:“猜的,城里人越来越多,房子肯定越来越贵。”
回家后,沈秀兰重新振作精神。她想到一个折中的办法:先租院子,等攒够钱再买。
周一早上,她再次来到百花胡同,找到那个要卖院的赵房主。
“赵大爷,院子租吗?”
老人有些失望,但还是点头:“租也行,月租八十。”
沈秀兰仔细看了院子。虽然旧了些,但结构完好,稍加修整就能用。
她心里盘算着:这里可以改成特色民宿,或者做私房菜馆。
“我能看看房产证吗?”
赵大爷取出一个红本子。沈秀兰仔细查看,确认产权清晰后,下了决心。
“我先租半年,押一付三。”她从布包里数出三百二十元钱,“如果以后您要卖,优先考虑我。”
签完租赁合同,沈秀兰站在院子里,冬日的阳光照在她身上。
虽然离买下院子还远,但总算迈出了第一步。
傍晚,叶昭来接她时,察觉到她的心情明显好转。
“遇到好事了?”
沈秀兰眼睛弯成月牙:“租了个院子,在百花胡同。”
叶昭有些惊讶,但没有多问,只是点点头:“有用就好。”
夜里,沈秀兰睡不着,索性起床继续规划。灯光下,她在地图上圈出几个重点区域,这些都是未来会大幅升值的地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