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已持续整整一天一夜,阵地几度易主。暗夜中,敌军突然发起突袭,厮杀声、枪炮声与刺刀入骨之声彻夜未绝。
直至次日中午,官兵们已击退敌人二十多次疯狂进攻,阵地上尸体遍布,活着的战士军装也浸透了硝烟与血垢。
就在众人凭借残存意志苦苦支撑时,命令终于传来:林译下令140高地守军放弃现有阵地,全体退守山顶,依托山顶工事组织反击。
这道命令让所有经验丰富的老兵心头一沉。谁都知道,山顶地势相对平缓,缺乏天然屏障,死守无疑更加艰难,极有可能彻底丢失阵地。
但林译仍然做出了这个看似冒险的决定。他刚刚接到电报,二十二师的先头部队已经抵达战场。他的目光扫过电文末尾,紧绷的嘴角终于松了一分。
带队的是二十二师的廖副师长。
有他指挥包抄,这一仗,稳了。
是时候收缩防线,诱敌深入。林译毫不犹豫地下令:凸出在最前的两个高地守军佯装溃败,逐步后撤,将鬼子主力牢牢吸引上山。战场,即将迎来逆转的时刻。
接连受挫的进攻部队正弥漫着焦躁与迟疑,突然之间,他们察觉山坡上那令他们伤亡惨重的凶猛火力,减弱了。
前沿观察哨透过望远镜,清晰地看到对方士兵正匆忙向后运送伤员,身影在焦土与硝烟间穿梭。消息立刻被上报至指挥部。
师团参谋仔细研判眼前的情报,沉吟片刻,做出了推断:“敌军虽持续向阵地增兵,但在我军日夜不停的猛烈攻击下,显然已疲惫不堪,战力濒临极限。再者,若只是小股部队增援,其弹药补给必然难以维持如此高强度的防御。我认为,我们应当立刻发起一次试探性进攻。
他嘴角浮现出一丝克制的笑意,“如果我没猜错的话,那么,最终这片战场的,必将是我们笑到最后。”
十分钟后,一个中队的鬼子向着山顶方向发起了一次试探性突击。战斗迅速打响,尽管仍遭遇了顽强的阻击,但冲锋的部队明显感觉到——山上的火力稀薄了,那曾令他们寸步难行的密集弹雨已然减弱。
同样的信号,也在负责压制的41、42高地上同步显现。三处阵地守军火力的同步衰退,让日寇师团长终于确信不疑:眼前的敌人已弹尽援绝,伤亡殆尽,不过是强弩之末。
他不再犹豫,豁然起身,下达了最终决断:“炮兵集群,集中火力覆盖三处高地!所有预备队全部投入进攻!胜负在此一举!”
他的声音透过无线电,传令至每个军官,“告诉帝国的勇士们,武运在此一战,正是建功立业之时!”
总攻的号角凄厉地响起。鬼子如同浪涛一般,一波一波向三处高地发起前所未有的凶猛攻势。炮火轰鸣地动山摇,守军阵地在一片焦土中接连失守,残余部队被迫撤往最后一道防线。
眼看部队即将完全占领高地,对彬文那的合围之势转眼即成。师团长仿佛已经看到胜利的曙光:只要三处高地尽落己手,里应外合,全歼对面那支美械师,便不再是问题。
然而他们全然不知,二十二师的一个加强团已悄然而至,如同一条悄然而至的巨蟒正吐着蛇信。指挥这支精锐的,正是那位名声不显的廖副师长。
他早年毕业于黄埔六期,后又远渡重洋深造军事,是军中罕有的学术型将领。虽此前长期担任师部参谋长,鲜少亲临一线搏杀,但他的战术想定和战前分析报告却每每令人拍案叫绝,深得三位师长的共同推崇。
更关键的是,林译在记忆里看到——这位廖副师长未来将晋升军团司令,其指挥能力毋庸置疑。由他率领二十二师最锋利的刀刃执行此次反击,绝无失手的可能。这正是林译敢于放手诱敌、豪赌一场的底气所在。
果然,就在师团主力疯狂涌上高地、自以为胜券在握之时,廖副师长出手了!
他早已派出精干的小股部队多路渗透,如水滴渗入沙地,无声逼近。待进攻部队完全暴露于开阔地带、攻势正酣之际,一声令下,猛烈打击骤然从侧翼爆发——正是他那套日后被编入内部教材、军中推广的“小部队进攻法”!
这套战法强调以炮兵火力集中打击,小股轻步兵随即高速突进,集中优势火力于一点,以迅雷之势割裂敌方阵型。它是一种大胆而凌厉的进攻艺术,而此刻,正被它的创造者完美演绎于战场之上。
“他们上钩了!”林译凝视着最新战报,嘴角难以抑制地扬起一丝冷峻的笑意,随即斩钉截铁地下达命令:
“命令各部,全线反攻,死死咬住敌人!卫司令的援军已在路上,我们必须坚持五个小时。今晚,我们包顿饺子!”
为了这场决定性的反击,卫司令早已下达严令:战区所有卡车,统一征调,不计代价地将生力军快速投送至前线。
此前因粮仓转运事件而暴露的各派系运输力量,此刻再无理由推诿躲藏,只能将全部家底押上战场。两个已完成整编的新编师,已如利剑般悄无声息抵近阵地,即将完成那最后一击。
与此同时,花旗战机也悉数投入战场,持续不断地提供强有力的空中支援。轰炸机群呼啸而过,对日寇进攻部队实施猛烈打击,有效地遏制了其疯狂攻势,死死将三处高地牢牢护在我军手中。
鬼子的致命短板,在此刻暴露无遗。其实力早已今非昔比:侵华战争前三年,日军所消耗的4000万吨汽油中,有高达七成由花旗供应。
如今太平洋战争爆发,其陆军在整个上半年仅获得50万吨汽油。如此匮乏的资源,使得他们根本无法维持持续的空中掩护和机械化运输,弹药补给严重依赖骡马驮运。
而财力雄厚、资源充沛的花旗,只需凭借其强大的空中优势持续施压,便足以将陆航逼进无油可用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