崭新的校舍、整齐的民房、整洁的街道。
还有那每天机器轰鸣的工厂,处处透着生机与希望。
人们脸上的愁容渐渐被笑容取代。
提起周文琪和陆黎辰,无不竖起大拇指。
周文琪和陆黎辰也再次被县里表扬,成了人人夸的模范夫妻。
他们的名字被写进报告,他们的故事被媒体报道,成了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典范。
可他们从不因此骄傲,依旧像从前一样低调做事,踏实做人。
可话说回来,月亮圆到极点就会亏,水满了就会溢出来。
老话说得好,盛极必衰,福祸相依。
就在他们俩事业顺风顺水,村里发展蒸蒸日上的时候,新的麻烦又悄悄来了。
钢厂改革后,新设备顺利上马,管理也全面升级。
生产效率大幅提升。
原本每月产出一千吨,现在翻了三倍,达到三千吨。
然而,产量上去了,货却卖不出去!
订单寥寥无几,仓库堆得满满当当,资金链开始吃紧。
经销商不买账,说市场饱和,价格压不下来。
一时间,厂子里人心浮动。
工人们也开始担心会不会发不出工资。
他的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发出沉闷的“哒哒”声。
尤其是库存那一栏,红字格外刺眼。
“厂长,这个月钢材堆得多得仓库都快塞满了,上个月的还没出货呢!”
助理小朱站在旁边,满脸愁容地汇报。
他手里拿着最新的库存清单,纸张被捏得有些发皱。
“销售科那边说,客户订单没上来,几家大厂也压着不签新合同……咱们现在,真的卖不动了。”
产能过剩,这事儿,陆黎辰压根儿没想到!
他原本以为,只要产量上去了,订单自然会跟上来。
毕竟钢材是硬通货,国家基建项目多,市场不会缺需求。
可现实却狠狠扇了他一耳光。
以前厂子效益平平。
每个月产量刚好够完成任务,不多也不少。
机器老旧,工人干一天歇半天,勉强维持运转。
但至少账面平稳,没有积压,也没有亏损。
日子虽然清苦,但没人喊饿,没人闹事。
现在听了媳妇周文琪的建议,效率上去了,效益也上去了。
可产量太多卖不掉,反倒成了头疼的大问题。
引进国外先进设备,更新生产线,优化流程。
工人们从三班倒变成两班满负荷运转。
一开始,出货量翻倍,收入激增,上级还专门发了表扬信。
可这才过了几个月,市场饱和的信号就一个接一个地传来。
价格战打不起来,合作方犹豫观望。
钢材像雪一样堆在仓库里,越积越高。
摆了摆手,陆黎辰脸色严肃,勉强稳住语气。
“这事我来想办法,你先去传个话,这个月车间不用赶工了。”
他知道,这句话一旦传出去,人心就要乱。
可再不控制产量,厂里的资金链就要断了。
小朱应了一声,低头看了看手里的文件,也只能叹口气,转身离开。
他知道,停工意味着什么。
不只是工资缩水,更是士气的崩塌。
如今厂里的制度是按件算钱。
干得多,挣得多。
活儿少了,工资自然就缩水。
每吨钢材的加工费算得清清楚楚,多干一吨,多拿一份钱。
工人们拼了命地加班,就为了月底能多领几张红票子,给家里孩子买双新鞋。
可现在,活儿没了,钱也没了。
钢材卖不动,厂子赚不到钱,工人们的收入也跟着受罪。
上个月还人人脸上带笑,这个月就愁眉苦脸。
厂门口的小卖部生意也冷清了,烟酒没人买,方便面也滞销。
连带着,厂外的小摊贩都少了吆喝声。
消息传开后,车间里顿时炸开了锅,大家唉声叹气。
原本轰鸣的机器声停了下来,只剩下几个老钳工坐在角落里抽烟。
空气中弥漫着铁锈和烟草混合的气味。
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
“唉,这月的货又压着了,仓库都快堆不下了吧?”
一个年轻工人蹲在墙角,手里捏着半截铅笔,在地上划拉着算这个月的收入。
他算了又算,发现到手的钱可能连房租都不够,眉头拧成了疙瘩。
“可不是嘛,再这样下去,饭都要吃不上了!”
旁边一个中年女工抹了抹眼角,声音有些发颤。
她家里还有两个孩子在上学。
丈夫前年工伤在家养着,全靠她这份工撑着。
如今活儿少了,她连买菜都开始精打细算。
“我说那个周同志,本事是有点,可都是表面功夫。花大价钱买外国机器,搞什么新管理法子,结果呢?”
一个老师傅叼着烟,愤愤地吐出一口浓烟。
他干了三十年,从学徒干到高级技工,见多了风浪。
在他眼里,这些“新花样”不过是瞎折腾,劳民伤财。
“刚开始还行,现在不就露馅了?时间一长,全垮了。”
另一人附和着。
他们并不真正了解周文琪的改革方案。
只知道机器贵、规矩多、活儿累。
至于背后的管理逻辑和市场预判,没人去想,也没人愿意去想。
车间主任孙昊皱着眉头,满脸不爽。
他靠在车间的铁皮门框上,手里捏着一只旧怀表,机械地拨弄着表链。
那表是他父亲传下来的,陪了他整整二十年。
他看着空荡荡的生产线,心里像压了块石头。
他家两代人都在这厂干活,性格也保守,向来不喜欢变来变去。
他父亲是老劳模,一辈子没出过错。
退休前还被厂里评为“铁人标兵”。
而他,也习惯了按部就班的日子。
到点上班,按时交接,不多事,不冒头。
当初周文琪提出改革那会儿,他就第一个反对。
他在会上拍着桌子说:“老机器用得好好的,干嘛换新的?工人适应不了,出了事故谁负责?”
可陆黎辰力挺妻子,改革还是推行了。
如今厂子效益下滑,他心里更是一万个不服气。
“周同志想法是新,可她根本不懂咱们厂的底细。这局面,也不知道陆厂长下一步咋办。”
他不怪陆黎辰,毕竟是厂长,上有压力下有员工,难做。
可他觉得,周文琪就是个“外行指挥内行”。
“行了行了,别说了,下班吧,这些事轮不到咱们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