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镜头里的单身舞步 > 第113章 星轨酿酱色·豆香越光年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13章 星轨酿酱色·豆香越光年

第一百一十三章:星轨酿酱色·豆香越光年

3024年的苏州,已是悬浮于太湖之上的空中城。反重力装置让老城区的青砖灰瓦悬在百米高空,“豆香居”的木质招牌嵌在能量幕墙里,“非遗豆干”四个字用古法烫金,旁边浮动着全息投影的酱缸——那是用135年前傻妞太奶奶的缸体数据复刻的数字孪生体。

豆苗的曾孙女,小星,正用神经接口连接酱缸的生物传感器。她的指尖划过虚拟屏幕,酱汤里的微生物活性以数据流的形式涌入脑海。“太姥姥,第7号缸的乳酸菌浓度降了0.3%。”小星的瞳孔里映着跳动的绿线,“我刚注入了从傻妞太奶奶日记里提取的‘情绪因子’,据说当年她揉豆子时的心跳频率能促进发酵。”

坐在竹椅上的豆苗(此时已通过意识上传技术留存形态),伸手触碰虚拟的酱缸壁。指尖穿过能量场,触到那道百年前的裂纹时,数据流突然泛起涟漪——那是1903年傻妞用竹耙子划缸时的力道数据,被量子存储器完整保存至今。“数字能记浓度,”她的声音带着电流的微颤,“但记不住阳光晒在酱缸上的温度。去把顶楼的日光模拟器调到‘光绪年间谷雨’模式,老法子不能丢。”

小星调出气候数据库,空中城的穹顶立刻模拟出1903年的春日阳光,金箔般的光线落在实体酱缸上(这是用当年缸土3d打印的复制品),缸沿的虚拟青苔竟泛起了真实的潮意。“火星殖民地的订单又催了,”小星看着全息订单,“他们要‘穿越套餐’,想尝尝带着1889年雨水味道的豆干。”

豆苗的虚拟手指在酱缸里搅了搅,虚拟酱汤溅起的水花里,闪过傻妞蹲在运河边洗豆子的影像。“让他们等七天,”她说,“1889年的雨是黄梅雨,得在模拟器里下足48小时,掺了太空水可不行。”

这日上午,一位穿着生物纤维服的访客站在“豆香居”门口。她的皮肤是淡蓝色的——那是在冥王星空间站出生的标志,手里捧着个量子保鲜盒。盒内悬浮着半块透明的豆干,在能量场中微微发光。“这是我曾曾祖母的遗物,”访客的声线经过翻译器处理,带着金属质感,“她是2150年从地球撤离的,说这豆干里封着苏州的风。”

小星启动物质溯源程序,半块豆干立刻展开全息家谱:2150年封装于苏州,原料来自最后一批在自然土壤里生长的黄豆,制作者是小豆子爷爷的孙子。“您看这里,”小星指着豆干边缘的分子结构,“有当年运河水的同位素标记,像指纹一样。”

访客的瞳孔突然收缩——那是冥王星人表达激动的方式。“曾曾祖母说,嚼这豆干时,能听见运河上的橹声。”她打开个人终端,投影出一段全息记忆:老年女性坐在冥王星的环形山旁,手里捏着豆干,窗外是零下229c的星空,“她让我问,当年晾豆干的竹匾还在吗?”

小星领着访客走向顶楼的“时光窖”。恒温恒湿的空间里,陈列着从1889年沿用至今的竹匾——竹丝已被纳米材料替换,但编织纹路严格遵循古法。“您看这根竹丝,”小星指着其中一缕,“里面嵌着1950年的阳光粒子,是太爷爷特意收集的。”她从虚拟货架上取下一块新豆干,“尝尝这个,用冥王星的冰晶莓果调味,保留了苏州的酱香,加了点你们那边的星尘味。”

访客咬下豆干的瞬间,突然捂住胸口——生物纤维服显示她的心率回到了地球标准。“是这个感觉,”她的翻译器里混进了哭腔,“曾曾祖母说的风,原来是甜的。”

午后,小星在元宇宙直播间开课。虚拟酱缸前,数万用户的虚拟形象围着她,有穿汉服的地球原住民,有带触须的火星移民,还有长着透明翅膀的泰坦星人。“今天教大家做‘黑洞豆干’,”小星举起虚拟竹耙,“把豆子放进引力模拟器,用1889年的压力参数,能做出黑洞般的密度。”

突然有个虚拟形象举手——那是个顶着土星环的用户:“为什么你们坚持用实体酱缸?数字模拟不是更高效吗?”

小星调出傻妞揉豆子的肌电数据,数据流在虚拟空中组成一双布满老茧的手。“因为这双手的力道,每克豆子承受3.7克的压力,持续11.3秒,”她说,“数字能模拟参数,却模拟不出太奶奶怕豆子疼,揉到第三秒会轻轻松劲。”

元宇宙里响起虚拟掌声,土星环用户发来了打赏——一颗虚拟的黄豆,上面刻着“1889”。

傍晚时,伦敦分号的负责人通过意识传输来到后院。他的虚拟形象带着维多利亚时代的礼帽,手里捧着个全息账本:“火星的新配方太受欢迎了,他们说尝到了‘地球母亲的味道’。”他点开一组数据,“不过量子检测显示,年轻工匠的揉豆力度偏差了0.2克。”

豆苗的虚拟手指在账本上敲了敲,调出1903年的训练视频:傻妞握着二柱的手揉豆子,竹篮里的黄豆蹦跳着,像撒了把活蹦乱跳的阳光。“让他们每天看三遍这个,”她说,“力道在心里,不在手里。当年你太爷爷学揉豆子,手腕肿了三个月,才找到对的感觉。”

负责人的礼帽突然泛起红光——这是伦敦分号的紧急信号。“不好,”他说,“仙女座星系的订单出了问题,他们说豆干里少了‘人味’。”

豆苗走向实体酱缸,伸手摸了摸缸壁。3d打印的陶土带着微弱的温度,那是模拟傻妞体温的36.5c。“把这个发过去,”她摘下缸底的一枚芯片,里面存着百年来所有工匠揉豆子时的脑电波,“告诉他们,加在酱汤里,每搅动一次,就播放一段。”

深夜的空中城,星轨在“豆香居”的能量幕墙上流淌。小星给虚拟的豆苗梳辫子,就像当年豆苗给傻妞梳头。“太姥姥,”小星问,“我们会一直做下去吗?到宇宙的尽头?”

豆苗的虚拟手指拂过虚拟酱缸,缸里的虚拟酱汤突然泛起真实的涟漪——那是1889年傻妞倒入的第一瓢运河水,经过量子纠缠,至今仍在波动。“你看这豆子,”她说,“当年在村里的石磨上转,现在在星舰的储藏室里转,转的都是同一个道理:得有人把日子的味道,揉进时光里。”

远处的反重力引擎发出低鸣,像极了当年运河上的船歌。实体酱缸里的新豆正在发酵,裹着1889年的雨,1950年的阳光,2150年的星光,还有此刻小星落在缸沿的、带着体温的指纹。

或许在某个遥远的星系,正有人咬下一块豆干,突然停下脚步——在那酱香里,他听见了苏州的橹声,看见了晾在竹匾上的阳光,摸到了一双揉了百年豆子的手,温暖得像从未离开过的家。而“豆香居”的故事,还在酱缸里慢慢酿着,和星轨一起,绕着时光,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