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婶子狗蛋呢,今天不是不上工吗?怎么他还不在家?”叶卫诚没看到狗蛋,有些好奇,随口问了一句。
“你说狗蛋啊,这孩子是个闲不住的,知道今天不上工,就去后山摸鱼去了。”刘婶子数着钱笑呵呵的回答:“我说你俩也忙一天了,要不在我家喝喝水,吃个午饭啥的。”
“不用了,刘婶子,我们这原材料还没收够呢。”
“好好好,那你俩快去,等一下天黑就不好了。”
叶卫诚把麻袋放到小推车里面,两人合,刘婶子聊了两句,就推着小推车准备去下一家。
先是张寡妇家,再到王大爷家……最后又是老李头家,两人一上午跑了十几户,麻袋堆了小半车,账本上记满了名字。
中午回家吃饭时,刚走到院门口,就见奶奶张老太和三叔叶全来站在门口,脸色不太好看。
叶蓁蓁心里咯噔一下,先是想起前阵子找小白的事——那天太过着急,没顾上打招呼,直接冲进老宅院子里喊,事后总觉得莽撞,
如今两人找上门,八成是为了糖坊,倒正好让她把这事了了。
“蓁蓁,卫诚,你们可算回来了!”张老太拄着拐杖,声音拔高了些,“办糖坊这么大的事,怎么不跟家里说一声?你们眼里还有我这个奶奶,还有你三叔吗?”
叶全来站在一旁,搀扶着张老太,脸上带着些不满:
“蓁蓁,我听说糖坊要招人,还记工分,怎么没给你三婶留个名额?她手巧,搓糖球肯定行,不比张寡妇差。
还有收粮,我家也有玉米和芝麻,怎么不先收我家的?”
叶卫诚皱了皱眉,刚要说话,叶蓁蓁拉住他,抬眼看向张老太,语气比刚才缓和了些:
“奶奶,三叔,先别急。其实我早想找机会跟你们说件事——前阵子小白跑丢,我急着找它,没敲门就冲进老宅院子,事后越想越不妥,一直没好意思来道歉,这是我的不是。”
张老太愣了一下,没料到她会提这事,嘟囔着:“那猫的事……倒也不是多大事,就是你办糖坊不跟家里说,让人心里不舒服。”
叶蓁蓁顺势接话,目光转向叶来:
“三叔说的三婶的事,我记着呢。糖坊招搓糖球的人,本是按登记顺序来,但前阵子我莽撞闯了老宅,一直想补偿。
三婶性子实在,平时在村里帮衬邻里也勤快,搓糖球的活计,我直接给她留个名额,不用排队等登记,明天开工就能来,一天八分工,跟张婶子她们一样。”
这话一出,张老太的脸色立马缓和了,叶全来也愣了,显然没料到她会这么说,他记得他这侄女脾气,向来不是个吃亏的,没想到叶蓁蓁今日竟然这么简单就松了口。
叶蓁蓁又补充道:“至于收粮,今天收的是村东头,三叔家在西头,按顺序明天一准到,到时候我让二哥多盯两眼秤,保证斤两不差。
熬糖的活是技术活,我娘跟着试了好几次才上手,三婶要是想学,等糖坊稳定了,我手把手教她,但现在刚开工,得先保质量,您看这样成不?”
这时,李秀兰从屋里走出来,手里拿着个板凳:“娘,三弟,有话进屋说,别站在门口。蓁蓁这孩子实诚,知道前阵子找猫莽撞了,一直记挂着。
三弟妹能去糖坊,也是好事,那活计轻快,还能挣工分,比在家闲着强。”
张老太这下彻底没了脾气,拉着叶蓁蓁的手拍了拍:
“还是蓁蓁懂事,知道疼自家人。那我回去跟你三婶说,让她明天一早准到。”
叶全来也松了口气,嘴上嘟囔着“早这样说不就完了”,脸上却没了刚才的不满。
几人进屋坐了会儿,李秀兰给他们倒了水,张老太又念叨了几句“好好干,给叶家争口气”,才带着叶泉走了。
送走两人,叶卫诚才开口:“你倒是会顺水推舟,把找猫的事和三婶的名额扯在一起,她们倒也没话说了。”
叶蓁蓁笑了笑:
“三婶本就比三叔和奶奶实在,让她来干活,既能补偿前阵子的莽撞,也不怕她偷懒耍滑,比给三叔找活强多了。再说,按规矩办事是底线,但也得顾着点人情,不然往后村里的闲话更多。”
李秀兰拍了拍她的肩:“你想得周到。快进屋吃饭吧,下午还得接着收粮,别耽误了正事。”
叶蓁蓁点点头,看着桌上的账本,心里踏实了不少。
下午收粮时,叶蓁蓁特意绕到西头,先去了三叔叶全来家。
三婶马桂英正在院里翻晒去年剩下的稻谷,竹耙子划过摊开的谷堆,去年的陈谷粒虽不如新粮饱满,却也透着干爽的黄,扬起的细碎谷糠落在她的粗布围裙上。
见他们扛着秤来,三婶赶紧停了手,手里还攥着竹耙子柄,脸上堆着笑迎上来:“蓁蓁、卫诚可算来了,快进屋歇会儿?我刚烧了开水,泡点去年秋天摘的野菊花茶。”
话音刚落,叶全来就从屋里掀帘出来,手里攥着个擦得锃亮的铜烟袋,没等他们开口,先哈哈笑了两声:
“我当是谁呢,原来是咱村的‘大功臣’来了!就是来说我家的粮食了吧,我说你们可得记仔细啊,毕竟咱可是一家人。”
他这话听得叶蓁蓁心里有数——三叔这是故意绕开上午的不快,先把“亲情牌”打出来,比直来直去的抱怨圆滑多了。
叶蓁蓁也笑着接话:“三叔说的哪里话,三婶手巧,搓糖球的活计正缺她这样的人,本来就该留名额。再说前阵子找小白,我冒冒失失闯了老宅,还没跟您和奶奶赔罪呢,这也算是我一点心意。”
叶全来眼睛一亮,拍了拍大腿:“嗨!那点小事值当提?倒是你们办糖坊这事,才是咱村的大事——我听振海说,供销社都定了长期货?以后咱杏花村的糖,要卖到县里去?”
叶卫诚把秤放在院角的石磨上,接过话头:“是呢三叔,过几天老李同志就来拉第一锅货。您家留的那些芝麻和玉米,看着都干爽,熬糖肯定出味,比去年队里分的口粮还实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