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王大爷拄着拐杖往前凑了凑,眉头还是皱着:

“蓁蓁丫头,卫诚小子,这糖坊办起来,真能往县里送?不会犯啥忌讳吧?毕竟是集体的营生,可得跟公社的章程对得上,别到时候出了岔子,让公社批评咱村。”

叶德山接过话,往石墩上站了站,让所有人都能听见:

“老王头,你就放心吧,这事啊,还是云县供销社里面的张主任主动和蓁蓁丫头他们俩兄弟提出来的,还说是县里面的支书,已经审批过这件事情了,这是合法合规的,等到这两天让蓁蓁和卫诚他俩去收集一下原材料,咱们糖坊就开工!”

人群里的疑虑渐渐散了,取而代之的是兴奋和期待。

叶振海大声喊:“愿意来糖坊干活的,等会儿去卫华家登记!卫华是村里的文化人,识文断字,让他给大家记名字——熬糖的、搓糖的、干重活的,分开记,别混了!咱尽快把人凑齐,明天就让李叔搭灶台,争取三天内开工!”

大家纷纷应着,簇拥着往叶卫华家走,嘴里还念叨着要去登记,有的说要去搓糖,有的说要去干重活,热闹得像赶年集。

叶蓁蓁看着热闹的人群,跟叶卫诚对视一眼,两人都笑了——糖坊的事,总算迈出了踏实的第一步,杏花村的冬天,要热闹起来了。

…………

天色渐晚。

人群散尽,仓库院里只剩下叶德山、叶振海、叶蓁蓁和叶卫诚四人。

地上还留着刚才大家踩出的杂乱脚印,墙角的碎砖旁,不知哪个孩子落下了一根狗尾巴草,被风吹得晃了晃。

叶德山从石墩上跳下来,拍了拍裤腿上的土,声音比刚才开会时沉了些:“蓁蓁、卫诚,你们俩可得把这糖坊的事盯紧了。

刚才人多,有些话没好说透——收原材料的时候,秤得准,账得清,谁家交了多少玉米、芝麻,都让卫华记明白,晚上收工前你们俩再核对一遍,别到时候出了岔子,村里人背后嚼舌根。”

叶振海也点了点头,烟袋锅子又在手里转了起来:

“明天一早,你们俩就挨家挨户去收粮。先从村东头开始,张婶子、李婶子家都积极,先收她们的,也好给其他人做个样子。价格就按蓁蓁说的,玉米四分钱一斤,芝麻一毛钱,花生九分,一分都不能少给,也别多给,按规矩来。我去大队部找会计领点零钱,再借个大秤,下午就能用。”

叶蓁蓁把蓝布包叠好,揣进怀里:“放心吧支书、振海叔,我和二哥记着呢。收粮的时候,每一户都让他们自己看着过秤,装袋的时候也让他们搭把手,这样大家心里都踏实。

对了,仓库里得腾块干净地方放原材料,下午我和二哥再去把墙角的杂物归置归置,铺上两层塑料布防潮。”

叶卫诚也应着:“我等会儿就去喊狗蛋和石头,让他们下午来帮忙搬东西。灶台那边李叔说明天一早来,我晚上去他家一趟,把尺寸再跟他对一遍,别砌错了。”

几人又说了几句关于开工后分工的话,叶德山和叶振海就往大队部去了。

叶蓁蓁和叶卫诚则留在院里,把刚才开会时散落的瓦片、树枝捡起来,堆在墙角,等明天一起运去杂屋。

太阳快落山时,两人总算把院子收拾利索,并肩往家走。

路上碰见不少村民,都笑着跟他们打招呼,问收粮的具体时间,叶蓁蓁一一应着,说定了明天一早准到。

到家时,院门上的竹帘正被风吹得晃悠,屋里传来李秀兰的声音:“卫东,把锄头放门后,赶紧洗手,饭快好了——今天队里分了点白菜,我给你们熬了白菜汤,还蒸了红薯。”

叶蓁蓁掀帘进去,就见大哥叶卫东正蹲在灶台边洗手,手上的泥渍顺着水流进木盆里,染浑了半盆水。

李秀兰系着围裙,正往锅里添柴,灶膛里的火映得她脸上红红的。

“娘,大哥,我们回来了!”叶蓁蓁笑着喊了一声,把蓝布包放在桌上。

李秀兰回头见是他们,赶紧站起身:“可算回来了,累坏了吧?早上开会的事,村里都传开了,张婶子刚才来借针线,说你们要收玉米做糖,真的?”

叶卫诚搬了个凳子坐下,拿起桌上的搪瓷缸喝了口水:

“真的娘,明天我和蓁蓁就去收粮,三天后糖坊开工。公社张主任都点头了,供销社也定下了,以后咱村的糖就往县里送,是公家的买卖。”

叶卫东擦着手走过来,脸上带着些惊喜:“这么好?那以后咱村的人,冬天也能挣工分了?我看刚才路上,好多人都在说这事,都盼着你们收粮呢。”

叶蓁蓁把收粮的价格和分工跟两人说了一遍,李秀兰听得连连点头:“按市场价多给一分,这主意好,谁也不会觉得亏。我明天也去糖坊帮忙,你教我熬糖稀,我肯定学得快。”

正说着,叶振海从外面走进来,手里拿着个账本:“秀兰,卫东,我来跟你们说声,明天收粮的秤和零钱我都准备好了,放在大队部。

蓁蓁、卫诚,你们明天一早先去我家拿账本,每收一户都记清楚,别漏了。”

几人又说了会儿话,叶振海就回去了。

晚饭时,一家人围着小桌,喝着热乎乎的白菜汤,吃着甜糯的红薯,都在说着糖坊的事,眼里满是期待。

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叶蓁蓁和叶卫诚就扛着大秤,拿着账本往村东头去了。

刘大春老早就站在门口等着,见他们来,赶紧喊屋里的男人:“当家的,快把院里的玉米扛出来!蓁蓁他们来收粮了!”

院里的玉米装在麻袋里,鼓鼓囊囊的。

叶卫诚把秤放在地上,叶蓁蓁打开账本,刘大春的男人扛着麻袋放在秤钩上,叶卫诚一边调整秤砣,一边喊着数:“三十五斤!蓁蓁,记上,张婶家,玉米三十五斤,四分钱一斤,一共一块四毛钱。”

叶蓁蓁在账本上一笔一划写着,又让张婶子看了一眼:“刘婶,您看对不对?没问题我就给您拿钱了。”

刘婶子笑着点头:“对!对!你们办事,我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