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网游动漫 > 重生汉灵帝:开局斩十常侍 > 第19章 刘宏定计释兵权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子时的南宫,万籁俱寂,唯有温德殿内依旧灯火通明。巨大的《大汉北疆坤舆图》悬挂在侧壁上,而龙案之上,堆积如山的并非寻常奏疏,而是一卷卷颜色、质地各异的密报。有的来自御史暗行,有的来自军中监军,有的甚至是通过张让等残余宦官渠道辗转送入的私密信息。

刘宏独自坐在案后,指尖无意识地敲击着光滑的紫檀木桌面,发出沉闷而规律的“嗒、嗒”声,在寂静的大殿中显得格外清晰。他俊朗的面容在跳动的烛光下显得有些晦暗不明,唯有那双深邃的眼眸,锐利如鹰,正飞速地扫过面前刚刚由心腹宦官呈上的最后几份密函。

一份来自西园军,详细记录了袁绍近日频繁与部分原何进旧部、甚至一些皇甫嵩麾下不得志的中级军官“偶遇”、“宴饮”的情形,言辞虽隐晦,但其结交军心、扩张势力的意图已昭然若揭。

一份来自大将军府外围的监视记录,何进在接到皇后传话后,虽闭门不出,但其府中采买奢华依旧,且其子何咸曾密会城门校尉赵融,虽不知具体内容,但鬼祟行径足以引人警惕。

最后一份,则让刘宏的目光微微凝滞。这是来自安定郡的暗行密报,并非关于皇甫规,而是关于其家族在地方上的动向。密报称,在皇甫规那封告诫信送达洛阳的同时,安定皇甫氏的几名旁支子弟,竟与当地羌人豪帅有过数次“正常”商贸往来外的秘密接触,所涉金额不小。

“树大根深,盘根错节啊……”刘宏轻轻吐出一口气,身体向后靠在龙椅的靠背上,闭上了眼睛。脑海中,各方信息如同无数条溪流,最终汇集成一条汹涌的大河,冲刷着他决策的堤岸。

荀彧的“升其位,分其权,移其势”是稳健之策,符合他力求平稳过渡的初衷。贾诩的“驱虎吞狼”虽显阴鸷,但也不失为分化瓦解的有效手段。曹操的“强干弱枝”直指核心,但手段若过于刚猛,易生激变。皇甫规的家信,则代表了一部分识时务的军方元老的态度,这是一种可以争取和利用的力量。

而暗行源源不断送来的情报,则像一面冰冷的镜子,映照出水面下的暗礁与漩涡——士族不甘寂寞的撩拨,外戚残存势力的蠢动,地方豪强与将门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边疆与异族那说不清道不明的暧昧……所有这些,都交织在“兵权”这两个字周围。

不能再等了。

刘宏猛地睁开双眼,眸中闪过一丝决断。局势的发展,比他预想的还要快一些。袁绍的小动作,何进残余势力的不安分,乃至皇甫家族在地方上那可能只是经济往来、却足以引人疑窦的行为,都在提醒他,必须尽快落子,锁定胜局。

“和平转权……”他低声重复着这四个字。这是底线,也是目标。他不想重现高祖诛杀功臣的惨烈,那会寒了天下将士的心,也会在他励精图治的新政上蒙上一层阴影。他需要一场不流血的权力交接,一场足以载入史册的、体现君王气度与臣子忠义的典范。

那么,“明升暗降”就是唯一的选择。给予功臣极高的荣誉和地位,剥夺其实际的、最核心的军队指挥权。这需要技巧,需要时机,更需要一个足以让所有人都无法拒绝的“舞台”。

一个场景在他的脑海中逐渐清晰起来——一场盛大的宫廷宴会。不在严肃的朝堂,而在相对轻松,却又足够正式的宴会场合。气氛要热烈,要彰显皇恩浩荡,要在所有人都沉浸在太平盛世的喜悦与对功臣的赞誉中时,抛出那个看似顺理成章、实则石破天惊的提议。

麟德殿……那里足够宽敞,足够华丽,适合举办最高规格的宴会。

他需要与会的人员……皇甫嵩、卢植、朱儁(已致仕则需特别邀请)这几位功勋最着、影响力最大的统帅必须到场。曹操、袁绍、淳于琼等西园八校尉代表新生代力量,也要在场见证。何进作为大将军,即便已是虚职,名义上仍是武官之首,不能缺席。还有杨彪、袁隗等士族代表,让他们亲眼看着皇权是如何巩固的。宗室重臣、在京的主要两千石以上官员……都要来。

这场宴会,他要把它变成一场公开的、温和的“杯酒释兵权”仪式。

思路既定,刘宏不再犹豫。他坐直身体,提起了朱笔,却没有立刻书写,而是先在脑中勾勒着整个计划的每一个细节。

首先,是名目。以什么理由举办这场盛宴?庆祝平定黄巾、肃清内患的伟大胜利?庆贺新政初见成效、四海升平?还是……以此为契机,酬谢功臣,共商盛世蓝图?最后一个理由最好,将“酬功”与“议政”结合起来,显得顺理成章,也能为他后续提出人事调整做铺垫。

其次,是流程。宴会不能直奔主题,那样太突兀,容易引发抵触。必须先营造气氛,极尽荣宠。他要亲自致辞,回顾峥嵘岁月,肯定每一位功臣的汗马功劳,给予他们极高的赞誉。赏赐是必须的,金银绢帛、珠宝珍玩,甚至提前准备好加封爵位、食邑的诏书,在宴会上当场宣布,将他们的荣誉推到顶峰。

然后,在酒至半酣,气氛最热烈,所有人都被皇恩和喜悦包围的时候,他再以关怀、体恤的口吻,提出“众卿劳苦功高,如今天下初定,朕不忍再见诸位奔波劳顿,欲使诸位入朝辅政,共享太平,将征战之苦,交由年轻一辈……”之类的话。

具体的人事安排,必须提前准备好。皇甫嵩,升任太尉,参录尚书事,这是三公之首,名义上的百官之长,足以彰显其地位。卢植,升任司空,同样参录尚书事,负责文化教育、律法礼仪,符合其大儒身份。朱儁,若已致仕则加封太傅等荣誉衔,若尚未则考虑司徒或其他高位。至于他们空出来的军队实权位置,则由讲武堂出身的新生代将领和西园军军官填补。

想到这里,刘宏的笔终于落了下去。他没有撰写正式的诏书,而是先在一张素笺上罗列要点。

· 时间: 三日后,酉时(傍晚)。

· 地点: 麟德殿。

· 名目: 钦定“昭宁靖难庆功宴”,酬谢平定黄巾、重整河山之功臣,共商国是。

· 与会人员: (他列出长长一串名单,涵盖了军政两界所有关键人物)

· 流程:

1. 皇帝御驾亲临,升座。

2. 太常引导,奏雅乐。

3. 皇帝致辞,高度肯定功臣业绩,渲染太平气氛。

4. 内侍宣读首批封赏诏书(财物、荣誉性赏赐)。

5. 御宴开启,歌舞助兴,君臣同乐。

6. (关键节点)酒过三巡,皇帝再次举杯,发表以“体恤功臣,培养新人,共筑盛世”为核心的第二轮讲话。

7. 内侍宣读第二轮,也是最重要的人事调整诏书。

8. 观察反应,及时安抚,确保顺利过渡。

· 安保与后备: 殿外侍卫由羽林军中绝对忠诚的讲武堂子弟负责,由曹操暗中协调。西园军其他各部由蹇硕、袁绍等统领,原地待命,但需提高戒备。同时,御史暗行严密监控洛阳各处兵营及关键人物府邸,一有异动,立即上报。

写到这里,刘宏停顿了一下。他需要考虑几个可能出现的变数。

皇甫嵩和卢植,他基本放心,这两人都是识大体、懂进退的忠臣,尤其是有了皇甫规的信,皇甫嵩那边应该不会有大问题。但他们的部下呢?那些依靠主将获得权势地位的旧部,会甘心权力被剥夺吗?会不会有人煽动闹事?

何进那边,经过皇后的哭诉和自己的安抚,以及其本身的愚蠢怯懦,大概率不敢有异动,但也要防其被手下怂恿。

最需要警惕的,是袁绍。此人野心勃勃,结交广泛,在西园军中已有根基。这次人事调整,他并未获得实际好处(蹇硕仍压他一头),反而可能因为皇甫嵩等人的离开,使得其在军中的潜在影响力相对上升?不,不能让他钻空子。需要想办法在宴会上,或者之后,对其稍加安抚,或者……将其调离洛阳?比如,以协助整顿地方郡兵的名义,派他去青州或冀州?

还有那些士族代表,袁隗、杨彪等人,他们虽然无法直接干预军权,但他们的舆论影响力不容小觑。必须在宴会上,将这次权力交接塑造成一种“君臣相得、共安社稷”的美谈,堵住他们的嘴。

刘宏放下笔,将写满要点的素笺拿起,凑近烛火,仔细地又审视了一遍。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可能出现的反应,以及相应的应对策略,都在他脑中反复推演。

这不仅仅是一场宴会,这是一场精心编排的政治戏剧,而他,是唯一的导演和主角。他要借助这场戏剧,兵不血刃地完成帝国军事权力的世代交替,将潜在的威胁消弭于无形,将整个军队,彻底牢牢地抓在自己的手中。

“呼——”他轻轻吹了一口气,烛火摇曳了一下。

计划已定,剩下的,就是执行了。

他沉声唤道:“来人。”

一直侍立在殿外阴影中的心腹老宦官,如同鬼魅般悄无声息地滑入殿内,躬身听命。

“传朕口谕,”刘宏的声音平静无波,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明日一早,召尚书令荀彧、枢密副使皇甫嵩(暂领,实则刘宏自任枢密使)、以及……将作大匠陈墨,入宫见驾。”

荀彧负责总体协调和文官系统的稳定,皇甫嵩需要提前沟通(至少是部分),以确保他能在宴会上带头响应,起到表率作用。而陈墨……这场宴会场景的布置,也需要一些别出心裁的东西,来彰显“昭宁新政”的气象。

老宦官记下,低声应是。

“另外,”刘宏的目光再次扫过龙案上的密报,尤其是在袁绍和安定皇甫氏那两份上停留了一瞬,“令御史暗行,这三日,给朕盯紧名单上的每一个人!尤其是他们之间的往来接触,朕要事无巨细!”

“老奴明白。”老宦官头垂得更低。

吩咐完毕,刘宏挥了挥手。老宦官躬身退下,殿内再次恢复了寂静。

刘宏站起身,走到殿门口,望向窗外沉沉的夜色。洛阳城在他的脚下沉睡,而一场关乎帝国命运转折的暗战,已到了图穷匕见的时刻。

三日后,麟德殿。

那杯酒,能否如愿饮下?那些功勋赫赫的将帅,是否会心甘情愿地交出兵权?袁绍等人,又会玩出什么花样?

一切都还是未知数。但刘宏的嘴角,却勾起了一丝冷峻而自信的弧度。他铺好了舞台,只待各方角色登场。这出戏,只能按照他写的剧本演下去。

夜色,更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