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文宗端坐在龙椅上,目光扫过阶下群臣,最终落在曾某人递来的捷报上,嘴角扬起一抹难得的笑意:“曾爱卿率领湘军东进,连克湖口、彭泽两县,又取东流小镇,战功卓着!”
殿内群臣立刻躬身附和,高呼“万岁”。清文宗抬手示意众人平身,
声音清晰而坚定的说道:“朕心甚慰,特擢升曾国藩为兵部尚书,赐双眼花翎、黄马褂一件,以彰其功。”
说罢,
他目光转向肃顺,语气沉稳:“豫章巡抚文俊,着即组织赣省兵马赶赴彭泽,随时支援湘军。不得有误。”
肃顺微微躬身,眼神中闪过一丝疑虑,但随即坚定回应:“臣领旨,定当督促文俊迅速组织兵马,支援湘军。”
清文宗又转向僧格林沁,神色严肃:“传旨江淮按察使袁甲三,速组织皖省兵马,全力配合曾国藩攻打安庆。”
僧王爷闻言眉头微皱,有些不情愿清文宗把自己节制的人马调走。
但仅仅迟疑不到疫苗,马上抱拳领命:“臣即刻传旨袁甲三,命其全力配合曾某人,确保安庆之战胜利。”
接着,文宗看向惠亲王绵瑜,语气稍缓:“传旨湖广总督花沙纳,着令其组织两万湖广兵马出兵支援,配合曾国藩攻打太平军,防止太平天国围攻湘军。”
惠亲王绵瑜微微点头:“臣遵旨,定令花沙纳火速调兵,支援前线。”
最后,文宗目光落在军机领班大臣文庆身上,声音坚定:“传旨,即日起,江淮军队直接受曾国藩节制!文俊与花沙纳组织的军队则与曾某人协商着来。”
军机领班大臣文庆神色庄重,躬身领旨:“臣等即刻拟旨,传谕各督抚,务必遵旨行事,不得延误。”
安排妥当之后,清文宗起身,就要高兴的准备回去吸两口时,不倒翁穆荫弱弱的问道:“皇上,新军不出动吗?”
“新军?”清文宗本能的停下脚步,反问道:“南洋六镇编练完成了?”他问出这话的时候,本能的看向了肃顺。
肃顺先是眼眸深邃的看了一眼穆荫,好似要看穿对方想什么。
但对方一脸坦然,
只能转头面向清文宗,苦笑着回答道:“回禀皇上,还没有!”
“这没钱没粮的,编练南洋六镇,还真把绍圃难住了,现在第二镇才刚刚组建了一个框架,第三镇还是湘军…。”
“湘军这次打得不错,改编成第三镇的事情就此作罢!”清文宗也是随性而为,还是高兴喊爱卿,不悦喊名字的德行。
“这不好吧?”
作为李世安的靠山,面对清文宗如此朝令夕改,本能的想争取利益,“湘军改编第三镇的命令才下达不久…。”
“肃中堂此言差矣!”肃顺还没说完,僧王爷就站了出来:“朝廷什么时候下达过让湘军改编第三镇的命令了?”
“湘军改编成第三镇,这只是他李世安的提议罢了,军机处只是批示可以尝试,可没有下达过改编命令!”
“僧王爷说的不错!”翁泰北也站出来附和道:“朝廷从来没有下达过改编湘军的指令,只是批示可以尝试而已!”
“目的也是很明显,扶持湘军牵制新军第一镇,加强湘军的战斗力!”
“仅此而已!”
“但是现在湘军已经展示了它的实力,连下三个重镇,表明湘军不比新军弱,也就没有必要屈居于之下。”
说罢,翁泰北满脸喜色的面向清文宗,拱手道:“皇上,微臣建议,把湘军置于新军同等地位,直属兵部!”
“反正资金有限,新军六镇难以实现,不妨集中力量编练第二镇?”
“让第二镇这一支完全以八旗子弟组成的新军,与李抚台的第一镇,还有曾部堂的湘军三足鼎立岂不完美?”
“可以!”不等肃顺给李世安争取,想起一出是一出的清文宗直接就点头同意了这个意见,只是看着肃顺着急的眼神,又补充道:“不过,要等收复安庆之后!”
“给朕传话,告诉曾某人,一旦打下安庆,湘军与新军平级!”
“到时候,朕让他兼任南洋五省财税协办大臣,财税与新军平分!”
稍作停顿,看向穆荫又说道:“至于这次打安庆,公平起见,新军就不要参与了,让花沙纳酌情安排即可!”
肃顺见到大局已定,张了张嘴,最终在盟友怡亲王示意下没有再说什么,只想着散朝之后,怎么安抚李世安。
……
李世安得到肃顺的消息时很平静,朝廷的忌惮他心中早有预料。
他并没有肃顺担忧的不满,反而心中大喜,毕竟湘军直属兵部也好,可以分担他的风头,减少一些忌惮。
哪怕这个风头只是短暂的。
而另一边的主角则是高兴的飘了,当众赶走了不忍心他和湘军出事,又一次拉下面子亲自赶赴东流镇的左工。
气的左工当众与他绝交了。双喜临门的曾某人,却丝毫没有在意左工的想法,左工离开,也没有安排人护送。
这个双喜临门,其一,他刚刚收到消息,他病危的父亲康复了。
至少短期内不会再出事。
其二,他不仅升了从一品的兵部尚书,还马上就能实授江淮巡抚。
还能与李世安平分五省财税。
作为官场老狐狸,
他自然知道,只要打下安庆,他与李世安马上就能平起平坐了。
到时候两人都是实授巡抚。
虽然江淮比不上荆楚省,但江淮强的是没有一个总督与他同省。李世安名头虽大,却处处受到花沙纳的节制。
他则是因为隔着太平天国,自主性极强,只需直面太平军即可。
这些他也不担心,毕竟,只要打下安庆,面对太平军的可不仅仅是他与湘军,还有湖广兵马和豫章兵马。
他此时手里头上,除了留守九江的,连续大胜扩军后,还有三万。
按照朝廷的圣旨,湖广总督花沙纳需要组织两万大军过来。
加上文俊的一万,那就是六万大军。
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他的同年进士好友也归他节制。
这个好友不是别人,正是名气不如他,但能力丝毫不弱于他的袁甲三。
说袁甲三,可能很多人不知道。
但北洋六镇大家应该都熟悉,而袁甲三,正是六镇创始人的叔祖父。
袁家也是此时真正崛起的。
要不是李世安的出现,此时的袁甲三已经是江淮省巡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