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我为国家献科技 > 第380章 防护层建设计划!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火星的太阳升起得极慢,

那一抹红光从地平线探出时,

整个“曙光基地”已经进入了新阶段的建设。

这一次,伍思辰下达的指令——

是“防护层建设计划”。

目标:

让火星的第一批居民,拥有一处真正安全的“地下家园”。

【火星时间·06:40】

基地外环,机器人群开始行动。

二十余台多功能掘进机在晨光下排列成线,

机械臂缓缓升起,钻头开始旋转。

火星的沙土松散,却含着细微的金属粉尘,

每次钻入,都会激起淡红色的尘浪。

通讯频道中,指挥员声音稳重:

“防护洞区 A1至 A4开挖同步进行,目标深度二十五米。”

“结构机器人开始喷涂防辐射层。”

舱内的航天员透过舷窗看着那一幕,

那种场景,既像施工现场,又像人类在火星上重新雕刻自己的庇护所。

火星表面的辐射量,是地球的两百倍。

长时间暴露意味着任何生命系统都无法持久维系。

因此,伍思辰早在地球时便设计了“地下栖居体”方案——

地表上是光能与能源枢纽,

地表下,是生命循环与避难层。

【火星时间·09:10】

第一批地下舱体的支撑骨架组装完成。

半圆穹顶由钛基复合材料构成,

每一块构件都由AI机器人原地打印。

无人焊接臂沿着接口滑动,火花闪烁。

空气循环管道与氧合系统开始接入。

地表采集的氧气经过过滤后,被缓缓注入舱内。

“气压上升到标准值。”

“温度维持在十五摄氏度。”

一位工程师轻轻抚过舱壁,

那冰冷的金属正悄悄传递出一丝生命的温度。

与此同时,

第二梯队在地表搭建“微陨石防御罩”。

巨型气囊状的防护膜从运输舱内展开,

缓缓覆盖在基地的上方,

外层嵌入磁性纤维材料,

能在遭遇高能粒子撞击时自动释放反向磁场。

“防护罩能量环运行正常。”

“宇宙射线干扰降低 89%。”

从轨道上看,

整座基地就像被一层淡金色的光膜包裹,

在红色沙漠中闪耀出奇异的光泽。

【火星时间·14:00】

指挥中心内,航天员们聚集在全息投影前。

模型显示:

地表的能量母港与地下居住区,

通过七条能量通道相连,

形成一个完整的封闭生态循环。

“空气、水、燃料、辐射防护——全系统稳定。”

工程总指挥汇报道。

基地指挥官笑着道:

“我们不只是登陆了火星,

我们在这里——建了第一座城市的地基。”

众人轻轻鼓掌,

掌声在狭窄的舱室里回荡,

像是人类在异星呼出的第一口长气。

而远在地月轨道的太空城,

伍思辰注视着这一切,

目光如光,语气平静:

“表面的光,属于太阳;

地下的温暖,属于生命。

我们要让火星既能见天,也能安居。”

助手轻声汇报:“防护系统通过全部测试,

地表辐射降低到地球标准以下。”

伍思辰点点头,

“很好。告诉他们,

从今天起,

火星上终于有了‘夜晚能安心睡觉的地方’。”

【轨道影像·远景】

火星的天空泛着金红,

“曙光基地”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外层光膜反射出淡淡的金线,

而地表下方,那些闪烁的蓝色灯光,

标记着人类在火星的第一个地下世界。

微型无人机拍摄的画面通过卫星回传地球,

直播弹幕瞬间刷爆:

“他们在火星挖出了地下城!”

“人类第一次在别的星球盖房子!”

“伍神,咱这是真·移民火星啊!”

【西方的反应】

白宫的紧急简报会上,能源顾问苦笑着念出报告:

“大夏在火星建立了地下生态栖居区,

防辐射指数达到地球居住标准。”

总统喃喃道:

“他们不只是生存……他们在定居。”

欧洲理事会的航天顾问沉声说:

“那意味着,他们的文明已经具备‘行星扩张能力’。

我们,还困在轨道实验。”

伦敦记者在节目中声音发颤:

“他们在火星挖洞,我们在地球挖油。

一个向上,一个向下——

这就是时代的分界线。”

镜头回到火星。

地下舱室的灯光一盏盏亮起,

金属走廊里传来轻微的脚步声。

航天员在记录日志:

“这里没有夜色,

但我们第一次感到安全。

火星的地下,

有了家的味道。”

【鹰酱·白宫·全球安全理事会】

凌晨三点。

总统的办公桌上堆满了报告,

最新一份来自火星观测站的卫星图像。

图像上,“曙光基地”外层的防护膜正闪烁微光,

地表下方的能量热图显示:

整片地下结构已经形成。

能源部长哑声道:

“他们在火星……建了城市的雏形。”

总统抬头,双眼布满血丝。

“地下?”

“是的,先生。

多层结构,防辐射,带空气循环,

并且能长期维持温度。

他们在火星上修了家。”

那一刻,

所有人都沉默。

国防顾问喃喃自语:

“我们曾以为他们在建基地,

没想到——那是文明的胚胎。”

【布鲁塞尔·欧联航天与防务委员会】

会议厅灯光惨白。

几国代表围在中央屏幕前,

屏幕上显示着火星地下舱的剖面图。

法国部长咬牙切齿:“他们居然能在火星地下施工?!”

德国代表声音发抖:“他们用AI施工群。

全自动掘进、3d打印、金属喷涂,

不需要人力,

而我们——连地球上的隧道都超支。”

意大利代表无奈地笑了笑:

“他们在火星建房,我们在欧洲修桥。”

英国首相顾问敲着桌面,

语气冷而绝望:

“当他们的孩子在火星的地下睡觉时,

我们的科学家还在争论预算。”

会议室陷入死寂,

只有屏幕上那片闪光的红色地层在不断闪烁,

像是在嘲讽整个旧世界的迟缓。

【伦敦·《经济学人》特别封面】

封面是一张热成像图——

火星地下那片温暖的能量层,

在寒冷的宇宙背景下格外显眼。

标题是:

《他们在火星盖了房子,我们还在地球吵房价》

社论中写道:

“大夏不是在探索宇宙,

他们在迁移文明。

当西方仍以地球为坐标,

东方已在为太阳系设计城市。”

【巴黎·神学科学院】

数位学者聚在一起,

看着火星地下栖居区的剖面影像。

一位白发教授声音低沉:

“上帝为人类造了地球,

而他们,正在造第二个伊甸园。”

另一人叹息道:

“他们不是仰望星空的人,

他们是星空的建筑师。”

【纽约·华尔街】

金融频道的主持人表情僵硬。

背后大屏幕上是火星地下生态示意图。

“刚刚确认,大夏火星基地防护系统全面运转,

宇宙射线干扰降低到地球标准以下。”

财经评论员苦笑:

“这意味着他们可以长期居住,

而且是——安全地居住。”

另一人补充:

“他们掌握了太空能源、生态循环和行星建筑,

我们现在连供应链都不稳定。

这场竞赛,我们已经失去了定义权。”

【东京·防卫航天厅】

部长看着火星地下的图像,

眼神空洞。

“他们用AI在火星挖洞?”

助理点头。

“是的,自动挖掘系统。

每层都有生态循环与防护结构。

内部温度恒定,氧气可持续供应。”

部长深吸一口气,

语气颤抖:

“他们在火星修地铁,

而我们在地球修数据中心。

他们的文明在向外扩张,

我们的文明在向内萎缩。”

【西方舆论风暴】

#火星地下城

#曙光基地

#他们在火星住下了

连续三天霸榜全球热搜。

网友沸腾:

“他们在火星挖出家园,我们还在地球挖油。”

“这不是太空计划,这是人类迁徙。”

“谁能想到,未来的‘房地产’,在火星。”

有人讽刺地留言:

“他们拥有阳光、氧气、水、燃料和房子,

我们拥有……会议。”

【鹰酱总统·深夜备忘录】

文件上只有短短一行字:

“我们以为他们在模仿我们,

结果他们在创造未来。”

而在火星那边,

地下基地的灯光柔和亮起。

宇航员们脱下防护服,坐在餐桌前喝着过滤的火星水,

墙上的温控灯闪烁着微光。

他们在笑,在交谈,

有人在记录,有人种下第一盆植物。

而他们不知道,

此刻在地球另一端,

整个旧世界——

正望着他们那片光,

陷入深深的沉默与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