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我为国家献科技 > 第379章 火星上的自给自足!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79章 火星上的自给自足!

在“曙光基地”全面点亮后的第三天,

伍思辰批准了新的指令——

“ISUR资源利用系统”全面启动。

那一刻,火星不再只是一个被点亮的行星,

它开始——自我呼吸。

【火星时间·08:00】

红色的晨光照在基地外环,

尘土在微弱的风中漂浮。

几台自动勘探车缓缓驶出气闸,

它们的车身印着明亮的金色标志:

ISUR-m01、m02、m03。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批用于行星级资源循环利用的系统单元。

全名——

In-Situ Utilization and Recycling:行星原位资源循环装置。

火星地表温度仍在零下二十度。

车队沿着能量信标的指引缓缓前行,

在基地外十公里处停下。

机械臂稳稳伸出,

钻头深入火星沙层。

微弱的振动声在无线频道中清晰可闻。

“核心传感器读数稳定。”

“发现冰层结构。”

“采样深度——一百三十米。”

几分钟后,钻头拔出,

透明的冰晶在阳光下闪烁。

那是火星地下的水源。

采集车自动分离杂质,

冰块被送入微型融化仓。

内部高温激光闪烁,

冰层化为纯净水蒸气,再被冷凝成液体。

监控中心传来欢呼:

“第一批火星水样回收成功!”

这些水不再只是实验数据。

它们将进入基地的生命循环系统,

成为空气、燃料和饮用水的源头。

【火星时间·13:20】

第二阶段启动。

氧气生成器在地下工区稳定运转。

电解装置将水分解为氧气和氢气。

氧气储罐逐渐充盈,

蓝色的指示灯一盏盏亮起。

“氧含量已满足基地两周需求。”

通讯频道里,

航天员笑着说:“呼吸火星空气的那天,不远了。”

与此同时,

氢气与火星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混合,

在“甲烷合成反应炉”中反应。

反应舱外壁闪烁着温度曲线的光。

伍思辰在地球太空城的指挥中心,

注视着那组实时数据。

“甲烷浓度上升,反应成功。”

技术官员汇报道。

伍思辰点点头:

“确认储存,作为下一批返航推进燃料。”

他看着屏幕上那一串数字缓缓上升,

低声道:

“这意味着,我们不需要带燃料去火星了。

我们可以——在火星自己造。”

火星基地的能量图谱再次刷新。

氧气、水、燃料,全都实现自给。

基地系统显示:

能源自给率:97.6%。

航天员们在基地大厅围坐,

屏幕上播放着地球总部发来的祝贺视频。

年轻的技术员忍不住笑出声:

“我们现在算是——火星原住民了?”

队长拍拍他的肩膀。

“还早,不过我们已经学会在这呼吸、喝水、加油。”

外面,机器人仍在忙碌。

采集车沿着环形路线运送冰晶,

自动运输臂将燃料管道延伸到储罐区。

红色的沙丘下,

隐藏着第一条火星能源通道。

而在基地外墙上,

新增的标语在阳光下闪烁:

“大夏·ISUR行星资源实验区——让星球自我循环。”

伍思辰在地月轨道的控制中心,看着整个过程的实时影像。

那一刻,他的神情中有一种近乎安静的满足。

助手低声汇报:“火星ISUR系统稳定运行,

氧气、水、燃料三线全部达标。

基地进入自给模式。”

伍思辰缓缓点头。

“好,”他道,

“现在,火星不再是一个基地——

它是一座城市的胚胎。”

他转身望向窗外那片星海。

阳光洒在他肩上,

像从遥远的太阳传来的问候。

“让它成长吧。

火星,会成为人类在星际的第一个呼吸。”

【鹰酱·白宫·能源战略中心】

凌晨两点,

总统办公室灯火通明。

墙上挂着巨幅火星图,

上面用红线标注着大夏的基地坐标。

能源部长面色惨白,

手里的报告纸张微微颤抖。

“他们在火星……造出了氧气。”

总统皱眉:“这不就是实验数据吗?我们也做过。”

部长深吸一口气:“不,先生。

他们造出的氧气能维持基地呼吸。

还有——他们从地下取水,从大气制燃料。

他们在火星实现了能源循环。”

总统的表情凝固了。

身后的幕僚低声补充:

“也就是说,他们不再需要从地球补给。”

总统的声音变得干涩:

“他们可以,永远留在那里?”

无人作声。

只有那张火星地图上,

大夏基地的红点一闪一闪,

像是在跳动着另一种文明的心跳。

【布鲁塞尔·欧联航天理事会】

会议室空气凝重到近乎凝固。

法国代表死死盯着投影上的数据曲线:

水样、氧气浓度、甲烷生成率,全线达标。

“他们把火星,变成了一个活的星球。”

德国部长苦笑:“而我们,还在争论预算。”

意大利代表压低声音:“

这意味着,他们掌握了行星级能源独立技术。

如果他们在火星能造燃料……

他们就能在任何星球生存。”

有人喃喃道:

“他们不再需要地球。

而我们,还离不开空气。”

会议陷入彻底的沉默。

【纽约·《经济学人》头版】

封面是一张卫星影像:

火星曙光基地外环亮着柔光,

冰层开采车正在作业。

标题只有一句话:

《他们在火星呼吸》

社论里写道:

“当我们还在讨论能源安全,

他们已经将生命延伸到另一颗星球。

我们的恐惧,不是落后于科技,

而是被新文明彻底抛弃。”

【伦敦·bbc特别节目】

主持人坐在直播桌后,

表情近乎呆滞。

“刚刚确认,

大夏在火星利用 ISUR系统实现氧气、水与燃料的循环。”

他停顿几秒,艰难地挤出笑容。

“各位观众——这意味着他们能‘在火星呼吸’。”

演播室一片死寂。

屏幕切换到直播画面,

火星表面那一片灯火在闪烁,

机械臂正在钻探、融冰、发光。

评论区被刷爆:

“他们不只是去火星——他们在那活下来了。”

“我们被迫旁观另一颗星球的文明起点。”

“人类的未来,从东方发射。”

【东京·防卫能源部】

大臣面色铁青,

会议桌上堆满了情报照片。

每一张都是火星基地运转的画面。

“确认他们的能源来源?”

技术官低声回答:

“轨道供能、地表采水、电解制氧、甲烷反应。

他们形成了行星生态循环。”

大臣的指尖轻轻敲着桌面,

声音沙哑:

“这不是基地,这是殖民地。

他们不是在登陆火星,

他们在点燃火星。”

【巴黎·神学研究院】

几位学者围在电视前,

看着火星基地那一圈光。

一位老神父缓缓说道:

“上帝在七天内创造地球,

而他们——

在十年里,让火星复苏。”

另一个教授轻声补充:

“也许,这才是新的‘创世纪’。”

【社交媒体风暴】

#火星呼吸#ISUR系统#大夏文明

连续三天霸榜全球热搜。

网友留言刷爆评论区:

“他们在另一颗星球造了空气。”

“我们以为他们在做科研,

他们其实在写未来。”

“地球的边界,已经不再属于西方。”

一个被疯转的帖子写着:

“我们失去能源霸权的时候,还能靠贸易;

可当他们掌握空气——

我们还能靠什么?”

与此同时,

地月轨道上的太空城指挥大厅灯光柔和。

伍思辰站在观测舱前,

望着火星传回的实时画面。

那一片红色的沙地上,

机械臂正在运转,灯光闪烁如星。

助手汇报:“西方震动,全球舆论一片哗然。”

伍思辰淡淡一笑:

“他们震惊,是因为还在用地球的思维看火星。

而我们,早已在为整个太阳系思考。”

镜头拉远,

火星基地在阳光下闪烁着微光,

能量波沿着地表延伸,

仿佛星球本身在苏醒。

那一刻,

旧世界的恐惧,与新文明的黎明,

在宇宙的两端——

交替闪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