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燕国元老级将领,太史慈凭威望、官阶与独断作风压人,四人自知难与其争锋。况且,他们也清楚太史慈并非仗势欺人之辈,只是嗜战如狂,索性退让。
然而,并非人人愿退——赵云冷声插话:“子义此言差矣!王上本意是公平推选,你这般强索先锋之职,岂非打压后进?更何况,这位置,我赵云也想争一争!”
论资历,燕国众将无人能及赵云。他自幼追随王上,几乎参与所有大战,官拜安东将军,威望不逊三大将。太史慈以势压人,他便以势还击。
御座上的刘凤见爱将争执,笑着打断:“子义、子龙,不必再争!既然你们都愿为先锋,便同领此职吧!”
---
**这一次就由你们二人比试一番,看看谁能做得更出色。日后若还有征战“九零零”的机会,表现优异者将继续担任先锋大将之职。
不过!倘若有人失职损兵,此后便再无资格统领先锋军。
“微臣叩谢王恩!”听闻王上钦点他们兄弟二人为先锋大将,两人喜不自胜,连忙躬身行礼。
“众卿且去准备吧,明日拂晓大军开拔!”
话音未落,刘凤已起身离座,在宫女宦官的簇拥下阔步走出宣明殿。殿中文武百官齐齐俯首:“恭送王上!”
………………
永汉元年(188年)八月初二,燕国正式对辽东宣战。燕王刘凤亲率二十五万大军征讨叛贼公孙度,誓要收复辽东四郡。
依照惯例,燕国出兵前需向天下昭告大义。既得“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执笔,这篇讨逆檄文自然字字铿锵。
檄文开篇便道:
天垂慈晖,泽被众生;地载厚德,哺育万灵。
禽兽蒙昧,生杀由人。既沐君恩,自当效忠,岂同畜类?
然辽东公孙氏,身受国恩,反怀不臣之心……
此檄文洋洋万言,历数公孙度十大罪状,更痛陈其祸国殃民之害。文中特意强调:为剿此獠,燕国上下已无暇他顾。即便收复辽东,亦将付出惨重代价。
但字里行间更彰显燕王护持汉室纲常之志——纵使国力大损,也定要涤荡逆贼,还天下清明!
燕王讨逆诏书以隐晦言辞宣告:凡触犯燕国利益之敌,必将承受雷霆之怒!
刘凤此举实为昭告天下:本王将亲征辽东逆贼公孙度,收复四郡疆土,各路诸侯休要痴心妄想!
更借此严正警告各方势力:纵使本王远离都城,亦不可对燕国存半分非分之想。若有诸侯胆敢公然挑衅,便要做好迎接燕国举国复仇之准备。
这份讨逆诏书同时抄送洛阳、长安两朝,彰显燕国平定叛乱之赤胆忠心。
此次征辽二十五万雄师分为四路进发:
先锋太史慈统五万黄金火骑直取徒河关;骁将赵云率五万幽燕轻骑绕道草原,经高岗、白狼二城奇袭无滤,断敌退路;水师都督甘宁领五万海师封锁渤海,绝其海上补给;燕王刘凤亲率十五万中军,携典韦、周泰、陈到、魏延、张辽、高顺六虎将,军师贾诩、刘晔随行策应三路大军。
辽东平襄城内,自伐燕败归后,公孙度率十万残部安然撤回,不仅保全主力,更收编公孙瓒数万辽西败卒,竟成联军中损失最微者。
辽东视角下,此次伐燕虽以失利收场,却在撤军途中给扶余与**两国亲身示范了何为背刺盟友的兵法奥义,更趁机吞并数万骁勇善战的辽西精锐。对公孙瓒而言,这场败仗反倒成了名利双收的好买卖——既扩充了数万精兵,又重创了扶余与**的国本。
按常理推断,元气大伤的扶余与**本该谨小慎微,对辽东惟命是从才是。奈何现实总爱扇人耳光——当两国**得知远征军全军覆没竟无一生还,当即遣使直抵平襄城,要向这位讨个说法,索赔阵亡将士抚恤金五万九千两。
两国使臣趾高气扬的做派,气得公孙度险些背过气去。虽说伐燕损兵折将,可辽东铁骑收拾这两个附庸国仍是绰绰有余。暴脾气的公孙度懒得废话,直接拿使臣祭了军旗,亲率十五万大军挥师北上——他誓要把两国国君塞进囚车,让辽东各族瞪大眼睛看明白,谁才是这片黑土地的 ** 子。
(带着十五万雄师出征的公孙瓒,原以为收拾两个小弟不过探囊取物。谁知接踵而至的东北大混战,直教这位辽东霸主惊得眼珠子都要瞪出眶来。那些蛮夷将士在沙场上的凶悍表现,简直闪瞎了辽东全军将士的眼睛......
两**军队展现出非凡的勇猛与胆识,不仅掌握了中原兵法的精髓,更在排兵布阵上运用得炉火纯青。
他们对辽东军的动向洞若观火,凭借临时集结的十二万联军,竟与十五万辽东精锐打得难分高下。
战事陷入胶着时,公孙度内心懊悔不已——早该采纳幕僚的建议,休养生息、振兴民生,通过海外贸易积蓄力量,锻造更精良的兵器铠甲。
此刻他陷入两难境地:
其一,若不能彻底征服**与扶余,辽东统治权威将面临崩塌;
其二,辽东世家大族见战事失利,已暗中联络燕国官员,显露出投奔燕王的意向。
高显战场上,两军厮杀惨烈,尸骸堆积如山。初期联军凭借对辽东布防的透彻了解,一度压得守军节节败退,兵锋直指平襄城。
但公孙度毕竟雄踞辽东十余载,麾下士卒素质更胜一筹。凭借精良装备与训练优势,辽东军逐渐扭转颓势,反制联军攻势。
历经数月鏖战,辽东军终以综合实力碾压联军,再度迫使两国臣服。
这场胜利代价惨重:
既延误了原定的休整计划,又耗尽积攒的军备物资,使得辽东军力大幅衰退。
公孙度正欲休养生息,恢复民生商贸,不料燕军突袭渤海湾,屡次骚扰沿海城镇。
燕国公然发布讨伐檄文,传遍大汉疆土,公孙度案头亦见此文。
燕军频繁调动,令公孙度及幕僚顿感战事迫近。
永汉元年八月,辽东平襄城内,太守府中众臣齐聚,共商抵御燕国二十五万大军之策。
公孙度将檄文递给首席谋士:“诸位且观,此乃燕国战书。”
柳毅接过细阅,随即传阅众人。
待檄文传遍,堂上文武议论纷纷。
长史王烈上前谏言:“数月前,主公联合四十万大军趁燕王南下伐董,仍未能攻克燕都,反遭幽燕铁骑击溃。如今燕国吞并并州,收复辽西,坐拥十七郡,百姓逾五百万,兵锋之盛,天下莫敌。
而主公数月来征战**、扶余,虽再平叛乱,却错失扩军备械之机。以辽东现有兵力,实难抗衡燕军。
臣请遣使携重金往燕王帐前议和,或可免此兵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