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收阵列的提示音还在回荡,主控屏上的新脉冲序列已经铺开。前三个π谐波稳定如钟摆,后面叠加的四个额外信号呈现出规律递增的能量曲线。李维的手指悬在键盘上方没有落下,林小满盯着解码窗口里的波形图,呼吸放得很轻。
陈默睁开眼,钢笔还插在终端接口里,笔身微微发烫。他没拔出来,只是用指尖轻轻压了下笔帽,意识顺着连接通道再次接入星轨。系统已经开始自动比对信号结构,进度条在视野边缘缓慢推进。
“不是攻击信号。”他说,“是通道确认。”
林小满立刻调出通信协议模型,手指在控制面板上快速滑动。她把接收到的数据流导入隔离区,重新排列时间轴。李维同步启动深空监听阵列的频谱分析程序,确保没有隐藏的次级信号被遗漏。
“他们愿意谈。”李维低声说,“但得看我们怎么接。”
陈默靠在椅背上,喝了一口葡萄糖口服液。刚才那次深度解析消耗不小,太阳穴还有点胀。他闭上眼,让星轨回溯过去七十二小时的所有信号记录。能量谱图逐一闪过,b-1文明的方向没有出现任何反向扫描或频率锁定的痕迹。对方始终处于被动接收状态。
“没有探测行为。”他睁开眼,“可以降一级警戒。”
林小满摘下眼镜擦了擦镜片,又戴上。“那下一步呢?等他们再发一次?”
“不。”陈默坐直身体,“他们给了开口,我们必须回应。不然就是退缩。”
李维转头看他,“你要主动提合作?”
“不只是提。”陈默打开主控台的加密分区,调出一份标着“非核心应用技术”的文件夹,“我要让他们看到价值。”
屏幕上列出十几项已完成的技术原型。磁约束等离子体稳定算法排在第一位,这是从魔法符文调控场域的原理中提炼出来的数学模型,外表看起来完全符合麦克斯韦方程组的推导路径。普通人就算拿到代码也看不出来源。
“这个。”陈默点了进去,“作为首轮共享内容。”
林小满皱眉,“它效率太高了。现有物理框架解释不了这种稳定性。”
“所以要重构。”陈默让星轨生成三套优化方案,最终选定了一种加入人为误差的版本。调整后的算法依然比地球现有技术领先十年以上,但多出了几个可解释的中间变量,足以让人相信这是理论突破而非超常现象。
“伪装成计算模拟的结果。”他说,“不提实验数据,只给公式和仿真流程。”
李维看了眼传输模块,“怎么发?”
“分十二包。”陈默设定动态分片规则,“每包独立加密,经不同卫星链路发送,间隔随机。完整结构只有对方按序重组才能还原。”
林小满开始调试储能装置的输出功率。这次传输需要持续四十七秒的高能发射,必须保证能源稳定。她关闭冗余模块,将备用电池组切换至待命状态。
李维负责打包和路由配置。他的机械键盘指示灯转为蓝色,双手在键位上快速移动。每完成一个数据包的封装,屏幕上就跳出一个绿色标记。
“第一包准备就绪。”他说。
“等一下。”陈默调出星轨的安全评估界面,“先确认对方是否仍在接收状态。”
系统扫描深空信道,b-1方向的能量波动保持平稳。没有关闭信号源,也没有增强监听强度。对方像是在等待。
“发。”陈默下令。
李维按下回车。
第一个数据包离开发射端,通过量子纠缠信道传向预定坐标。紧接着是第二个、第三个……十二个独立信号依次进入传输队列。主控屏上,进度条稳步前进。
三十秒后,最后一包成功发出。
三人盯着接收阵列的反馈窗口。没有立刻回应,频道安静得像真空。
五分钟过去。
十分钟。
林小满的手指无意识敲着桌面。李维的虹膜颜色开始交替闪烁,左眼灰蓝,右眼琥珀,他在用神经直连模式感知背景数据流的变化。
陈默没动。他知道这种事不能急。跨文明交流不是发个消息就能回的聊天。对方可能需要时间验证,也可能在内部讨论。
又过了十一分钟。
接收阵列突然响起短促提示音。
新信号来了。
这一次不是简单的脉冲序列。数据流密集而有序,携带的信息量远超之前。李维立刻启动Emp屏蔽罩,切断所有外部网络接口,只保留量子纠缠信道的基础识别功能。
“有异常编码。”他说,“嵌在第三段数据里。”
陈默连接星轨,授权进行0.5秒深度解析。警告标志在视野中亮起——那段编码的结构不符合已知任何信息压缩格式,带有类似意识投影的递归特征。
“危险?”林小满问。
“不像。”陈默盯着解析结果,“更像是跨维度语义转换的残留标记。他们试图把高维概念压进低维载体。”
李维迅速调整接收协议,在隔离区建立新的解码环境。他把异常部分单独剥离,尝试用多层逆向映射还原原始结构。
二十分钟后,第一部分内容浮现。
一张星图。
标注的是银河近臂区域,几十个亮点分布其中,每个都附带元素光谱标识。氢、氦之外,还有地球上极为稀有的几种重元素,集中在特定星体周围。
“资源分布图。”林小满凑近屏幕,“他们给了采矿坐标。”
第二部分是一套通讯协议。基于低维空间折叠原理设计,能在不依赖中继站的情况下实现跨光年信息传递。虽然无法直接用于地球现有设备,但理论框架清晰,具备改造潜力。
“双向交换完成了。”李维松开键盘,“我们给了技术,他们回了东西。”
陈默看着屏幕上正在生成的草案标题:《地球—b-1联合研究框架(初版)》。这不是正式条约,也不是军事同盟,只是一个技术协作的起点。双方都没有暴露核心能力,但迈出了最关键的一步。
林小满开始测试外星通讯协议与储能装置的兼容性。她修改了几组参数,将输出频率逐步匹配到新协议的要求区间。面板显示能量匹配度从63%上升到87%,仍在继续提升。
李维持续监测深空信道。虹膜颜色稳定在浅灰,说明当前没有高强度数据流冲击。他把最新的信号记录归档,标记为“首次技术交换事件”。
陈默没有离开主控席。钢笔依旧插在接口里,温度比刚才更高了些。他让星轨维持低频链接,随时准备应对下一波信号。生物电储备还没完全恢复,但他不能断开。
外面天快亮了。
指挥中心的灯光依旧明亮。仪器运行平稳,主屏滚动着“监听中……无新信号”的提示。空气里只有电流声和键盘偶尔的敲击。
突然,接收阵列再次响起。
不是短促提示,而是连续三声蜂鸣。
李维猛地抬头,手指搭上机械键盘。林小满看向主屏,手停在控制键上方。陈默睁开眼,目光落在刚刷新的数据行上。
一段全新的信号正在进入缓冲区。
这次没有脉冲,没有谐波。
只有一个不断跳变的坐标值,每隔0.7秒更新一次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