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大明双影案 > 第72章 帝之挽留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宫灯的光晕在青砖上晕开暖黄的圈,宪宗望着凌云鹤挺拔却带着决绝的身影,指尖无意识摩挲着腰间的玉佩——那是英宗传下的旧物,此刻竟也透着几分怅然。他沉默片刻,语气放缓了许多,似在劝,又似在追忆:“凌云鹤,你且坐下,朕与你说段旧事。当年朕初登帝位,内有宗室猜忌,外有瓦剌扰边,夜夜难眠。直到后来启用你追查‘鬼胎案’,见你临危不乱,硬生生揪出幕后黑手,朕才第一次觉得,这江山有了可靠的支撑。”

凌云鹤依言坐下,却依旧保持着躬身的姿态,静静听着。他知道,陛下此刻的话语里,满是对过往的感慨,也藏着对他的不舍。

“你说朝堂如棋局,处处是权争算计,可你有没有想过,这棋局之上,也需有人守住底线?”宪宗话锋一转,目光落在他身上,带着几分恳切,“尚铭乱政时,满朝官员或畏惧权势,或明哲保身,唯有你敢挺身而出,追查到底;朱宸渊谋逆时,宗室人人自危,唯有你能厘清界限,既诛首恶,又不牵连无辜。这样的人,若都离开朝堂,日后再遇奸佞作乱、百姓受难,谁来替朕撑起这江山,谁来护佑这苍生?”

“陛下,”凌云鹤轻声回应,眼中满是敬意,“朝中并非无人可用。余子俊大人治军严明,可保边境安稳;万安大人深谙政务,能理朝堂琐事;裴远等人骁勇善战,可护京城安宁。臣并非唯一的选择,离开臣,朝堂依旧能正常运转,百姓依旧能安居乐业。”

“可他们都不是你。”宪宗打断他,语气带着几分急切,“余子俊擅军不擅谋,万安懂政却少了几分魄力,裴远勇猛却需人指引。你兼具谋略、胆识与本心,既能洞察阴谋,又能体恤民生,这样的人才,百年难遇。朕可以许你——不入内阁,不参机务,只做朕的‘帝师’,平日无需上朝,唯有重大国事时才请你商议。这样,你既能远离权争,又能为朕分忧,如何?”

这已是极大的让步,相当于给了凌云鹤“来去自由”的特权,既保留了他的身份,又免去了官场的束缚。一旁侍立的太监都暗自心惊,深知陛下对凌云鹤的重视,已远超寻常臣子。

可凌云鹤依旧摇了摇头,起身再次叩首:“陛下的厚爱,臣铭感五内。但臣所求的,并非‘特权’,而是彻底脱离朝堂的束缚。臣怕今日若应了陛下的提议,日后再遇危难,陛下召臣,臣不得不回;若遇不公,臣见之,又不得不管。长此以往,终究还是会陷入朝堂的纷争,违背初心。”

他顿了顿,从怀中取出那柄陪伴他多年的玉骨扇——扇面上已布满细密的划痕,那是历次凶险中留下的痕迹。“陛下请看,这柄扇子陪臣走过无数险境,也见证了太多生死。如今扇骨已钝,臣的心也累了。还请陛下成全,让臣带着这柄扇子,去看看江南的烟雨,去尝尝塞北的烈酒,做个逍遥自在的江湖人。”

宪宗望着那柄磨损的玉骨扇,心中的不舍愈发浓烈,却也渐渐明白,凌云鹤的去意早已如磐石般坚定。他想起凌云鹤追查“双影案”时,数次九死一生,却从未有过半句怨言;想起他受封定国公时,面对百官道贺,依旧谦逊低调。这样的人,既然已决定远离朝堂,强行挽留,反而会毁了他那份初心。

良久,宪宗发出一声悠长的叹息,声音中满是惋惜:“罢了,罢了……朕终究是留不住你。你既已下定决心,朕便不再强求。只是你要记住,无论你身在江湖何处,只要大明有难,只要朕派人相召,你定要回来。”

“臣遵旨。”凌云鹤闻言,心中一松,眼中泛起几分泪光,“若大明真有危难,臣必策马归来,万死不辞。”

宪宗点了点头,转身对太监道:“传朕旨意,准凌云鹤辞去所有官职,保留‘定国公’爵位,赐黄金千两、锦缎百匹,另赐良田千亩,供其养老。同时,命沿途官府好生照料,不得有丝毫怠慢。”

“奴才遵旨!”太监躬身领命。

凌云鹤再次叩首谢恩,起身时,望着宪宗略显苍老的面容,心中满是感激与不舍。他知道,这场君臣相知的缘分,虽以“辞官”落幕,却会成为他此生最珍贵的回忆。而此刻,他终于可以卸下肩上的重担,去追寻那向往已久的江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