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逆流60年代 > 第373章 显露头角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师部的培训节奏,快得如同上紧了发条的陀螺。理论课程被高度压缩,厚厚的教材和那本令人心悸的《核、生、化武器损伤防护简易手册》内容,被教官用近乎填鸭的方式强行灌输。课堂提问频繁,答不上来者,往往伴随着严厉的训斥和课后加倍的理论抄写。无形的压力让每个学员都绷紧了神经,连晚上熄灯后,大通铺上都时常能听到有人借着窗外微弱的光线,偷偷默诵止血带使用口诀或是骨骼结构图。

廖奎凭借被系统强化过的记忆力和理解力,理论课学得相对轻松。但他并未表现出任何异样,答题时中规中矩,偶尔还会“恰好”答错一两个无关紧要的细节,维持着一个“有点基础、学习认真”的普通学员形象。他的主要精力,放在了观察和适应上。观察教官的教学风格,观察其他学员,尤其是同寝那两位老兵的言行举止,并默默将理论知识与自身掌握的特种兵战场急救经验进行对比、融合。

真正的考验,在培训开始的第四天到来。

地点是师部医院后面一片专门开辟出来的野外训练场。这里被刻意塑造成了简陋而逼真的战地环境——几段蜿蜒曲折、深浅不一的壕沟,锈迹斑斑、带着倒刺的低矮铁丝网(模拟敌方障碍),以及十几个分散在各处、身上军装被撕破、沾染着暗红色油漆(模拟血迹和伤口)的稻草人“伤员”。每个“伤员”身上都挂着一张不同颜色的卡片,标示着伤情:红色代表重伤危殆,需要立即处理;黄色代表中度损伤,可稍缓;绿色代表轻伤,能自行行走;黑色……则代表已无生命体征,无需浪费资源。

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腥气和一股淡淡的油漆味,更添了几分临场的压抑。

负责本次实操考核的,正是开班动员时那位面容冷峻的副科长,姓严,人如其姓,要求严苛到不近人情。他身边还站着几位来自师部医院的资深军医和护理班长,充当助教和考官。

“第一次实操考核,‘火线伤员抢救与后送’!”严副科长站在队列前,声音穿透清晨微凉的空气,“看到你们面前的场地了吗?这就是未来你们可能要去的地方!不是手术室,不是干净的病床,是泥地里,是炮弹坑旁边!”

他猛地一挥手:“考核开始后,模拟战场环境!会有枪炮声,会有烟雾!你们要做的,就是以小组为单位,在规定区域内,快速对所有‘伤员’进行检伤分类,然后根据伤情,实施最紧急、最有效的止血、包扎和固定!最后,将需要后送的‘伤员’搬运到指定的安全区!听清楚,我要的不是绣花,是速度,是效率,是在最短时间内保住最多弟兄的命!”

“明白!”学员们齐声应答,声音中带着紧张。

廖奎被分在了第三组,同组还有那位眉骨带疤的老兵(名叫赵铁柱),一个叫孙志国的知青,以及一个来自其他农场的、看起来有些憨厚的年轻职工王海。

第一组和第二组的学员先后上场。随着严副科长一声令下,训练场边缘,几个助教用铁桶点燃了鞭炮。

“砰!啪!轰——!”

突如其来的爆响在铁桶内回荡、放大,模拟出凌乱而刺耳的“枪炮”声。同时,几处事先布置好的发烟罐被点燃,浓密的、带着刺鼻气味的白色烟雾迅速弥漫开来,遮挡视线,刺激着鼻腔。

噪音、烟雾、紧张的时间限制,以及教官们锐利如刀的审视目光,瞬间构成了强大的压力场。第一组的学员明显慌了神,有人在烟雾中迷失了方向,跑错了区域;有人看到“红色卡片”的重伤员,手忙脚乱地去包扎一处并不致命的划伤,却忽略了真正大动脉出血的标识;有人在给“骨折伤员”固定时,笨手笨脚,差点把夹板掉在地上。严副科长的脸色越来越沉,不时厉声呵斥:“快!再快一点!你当是在逛公园吗?”“那个兵!你看清楚卡片颜色了吗?!”

第二组的表现稍好,但依旧磕磕绊绊,烟雾和噪音的干扰效果显着。

轮到廖奎所在的第三组。

“第三组,准备!”严副科长的声音不带丝毫感情。

廖奎深吸一口气,眼神瞬间变得专注而锐利。他微微活动了一下手指,感受着身体肌肉的细微调动。身旁,赵铁柱也眯起了眼睛,身体微微前倾,像一头即将扑出的猎豹。孙志国和王海则明显紧张,呼吸都有些急促。

“开始!”

鞭炮声再次炸响,烟雾滚滚而来。

“跟我来!”赵铁柱低吼一声,显然在小组中自发承担了指挥角色,率先冲向最近的一个“伤员”。他的动作迅猛而直接,带着老兵特有的实战气息。

廖奎没有争抢,而是迅速扫视全场。几乎是同时,系统赋予的【危机预警】被动技能让他皮肤微微发紧,潜意识里对模拟“敌火”最可能来袭的方向(鞭炮声最密集、烟雾扰动最剧烈的区域)产生了清晰的感知。而【精准轨迹指引(初级)】则在他视野中,于烟雾和障碍物之间,勾勒出一条条若隐若现、相对安全且高效的行动路径。

他没有像无头苍蝇一样乱撞,而是依据系统的无形指引,避开“火力”集中区和烟雾最浓处,如同一条滑溜的泥鳅,迅速而精准地扑向第一个挂着红色卡片的“伤员”。

这是一个模拟“腹部中弹,肠管外露”的假人。廖奎手指飞快地检查卡片,确认伤情(红色),随即从随身携带的急救包里取出三角巾和敷料。他的动作没有丝毫拖泥带水,覆盖、包扎、固定,一气呵成,标准得如同教科书,但速度却比教科书演示快了近一倍。

“绿色,左臂划伤,能自行走动!”他快速对赶过来的孙志国喊了一声,示意这个轻伤员可以稍后处理或自行前往安全区,自己则毫不停留地扑向下一个目标。

赵铁柱那边也处理得极快,他负责的一个“胸部穿透伤”假人,被他用绷带和军装卷成的卷加压包扎,手法老辣。

烟雾中,人影绰绰,鞭炮声震耳欲聋。王海显然被这阵势吓住了,在一个模拟“腿部骨折”的黄色卡片伤员前有些手足无措,拿着夹板不知该如何下手。

“固定上下两个关节!用绷带缠绕,别太紧!”廖奎从他身边掠过,语速极快地提醒了一句,同时目光已经锁定了下一个红色目标——一个模拟“股动脉破裂”的假人。假人大腿根部的位置,被油漆染红了一大片,卡片上明确标注着“锐器伤,股动脉破裂,大出血”。

这是战场上最凶险的情况之一,若不能在一两分钟内有效止血,伤员必死无疑。

廖奎冲到近前,单膝跪地。系统的【失传部位精准定位术】瞬间发动,他甚至不需要用手去触摸定位,目光所及,脑海中已清晰无比地浮现出股动脉在体表最精准的投影点,以及其下骨骼的支撑结构。

他没有丝毫犹豫,右手食指和中指并拢,精准地按向了那个无形的“点”。同时,左手已从急救包中抽出了止血带和绷带。他没有像标准教程那样先垫敷料再上止血带,而是直接用巧劲将止血带的卡扣绕过“伤肢”,在定位点上方一丝不差的位置勒紧!旋紧绞棒的动作稳定而迅速,模拟的出血态势(以油漆流淌速度暗示)瞬间被遏制。

紧接着,他用绷带进行辅助固定和包扎。令人惊讶的是,他使用的绷带长度,比标准教程所教授的,节省了接近三分之一!但打出的结扎和包扎效果,却异常牢固,既有效压迫了“出血点”,又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伤员”其他部位的束缚和影响,还节省了宝贵的急救材料。

这一连串动作,如行云流水,精准、迅捷、高效,带着一种近乎艺术的节奏感。尤其是那节省绷带的巧妙手法和精准无比的止血点压迫,让一直在烟雾外围默默观察的严副科长,眼神骤然一亮!他原本冷峻的脸上,闪过一丝极难察觉的讶异和欣赏。

“时间到!考核结束!”助教的哨声尖锐响起。

鞭炮声停歇,烟雾渐渐散去。第三组的四人站在原地,或多或少都带着汗水和烟尘。王海喘着粗气,孙志国脸上还残留着紧张,赵铁柱气息稍显粗重,但眼神依旧锐利。唯有廖奎,除了额角渗出细密汗珠,呼吸依旧平稳,眼神沉静,仿佛刚才那场在噪音和烟雾中的高速作业,对他而言只是寻常。

助教和考官们迅速上前清点、检查。

结果很快出来。

“第三组,有效处理红色伤员三名,黄色伤员两名,绿色伤员指引到位。全员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区域搜救和后送任务……综合评定,用时最短,伤员‘存活率’最高!”宣布结果的助教声音中也带着一丝意外。

严副科长迈步走到第三组面前,目光首先落在了廖奎身上,那眼神如同探照灯,上下扫视着他。

“第七农场的廖奎,”他开口,声音依旧没什么温度,但那份冷硬中,似乎掺入了一丝别的东西,“有点本事。”

他顿了顿,问道:“以前学过?家里有人是医生?”

瞬间,所有目光都聚焦在廖奎身上。赵铁柱也侧头看他,眼神深邃。

廖奎心中早有预案,他微微挺直身体,脸上适当地露出一丝被领导表扬后的局促与朴实,用带着点东北口音的普通话回答:“报告教官!家里祖辈传下来懂点皮毛,主要是治牲口的。在场里,一直跟着秦大山老兽医学习,处理过不少大牲口的伤情,止血、缝合、固定骨头……都干过。这人身上的道理,和牲口……有些地方是相通的。”

他这番说辞,半真半假。家传屠宰分解技术是真,跟秦大山学习也是真,但将人的急救技术归功于兽医经验,则是精心准备的掩护。既解释了能力的来源,又显得合情合理,甚至带着点底层劳动者的质朴和“土法上马”的智慧。

严副科长盯着他看了几秒,似乎想从他脸上找出破绽,但最终只是点了点头,没再追问,转而看向赵铁柱:“赵铁柱,以前在部队干过卫生员?”

“报告!当过几年兵,打过仗,跟老班长学过几手野路子!”赵铁柱回答得干脆利落。

“嗯,野路子有时候比死板的教程管用。”严副科长难得地表示了一句认可,随即目光扫过全组,“你们组今天配合得不错,尤其是廖奎和赵铁柱,起到了骨干作用!但是,别骄傲!这只是最基础的模拟,真正的战场,比这残酷一百倍!都给我打起精神,继续练!”

“是!”四人齐声应答。

解散后,孙志国和王海围过来,由衷地佩服廖奎刚才的表现。赵铁柱则走到廖奎身边,递过来一根自己卷的烟叶,声音不高:“兄弟,手上活儿真利索。你那止血的手法,不像是光治牲口能练出来的。”

廖奎接过烟,没有点燃,只是捏在手里,笑了笑,笑容依旧朴实:“赵大哥过奖了,就是手熟罢了。以前在场里,牲口不老实,动作慢了就得挨踢,逼出来的。”

赵铁柱深深看了他一眼,没再说什么,只是拍了拍他的肩膀,那意思,像是心照不宣。

廖奎知道,自己的表现已经引起了注意。严副科长的关注,赵铁柱的试探,都意味着他不能再像之前那样完全隐藏于众人之中。但这未必是坏事。在军队体系里,有能力的人,只要根脚“干净”,往往更容易获得信任和一定的自由度。他需要把握好这个度,既展现出足够的价值,又不能暴露系统赋予的超凡能力。

这次考核,只是一个开始。他如同一块逐渐被拭去尘土的璞玉,开始在这师部大院里,显露出不容忽视的光芒。而这光芒,既能照亮前路,也可能吸引不必要的目光。如何在其中平衡、周旋,将是他接下来培训,乃至未来行动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