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两日后,礼部官员率衙役持圣旨前往使馆区。这片特设区域汇集着各国使节,近如扶余、鲜卑诸部,远若丁零、骠国等。当今大汉国势之盛,可谓旷古绝伦。

礼部官员策马而至,各国使者纷纷避让。下马后,官员径直朝某国使馆行去,面色肃穆令人生畏。

王大人何事前来?某国小吏迎面遇上。

陛下圣旨到,速唤王川郝接旨。官员手捧圣旨冷声道。

那小吏急忙通传,不多时王川郝便率众跪迎圣旨。

** 受我大汉恩惠,不思感恩,近日竟胆大包天偷袭我边境驻军,致使四名无辜百姓丧命。朕心痛不已,尔等如此行径,可对得起大汉往日的援助?百姓性命何其珍贵!

鉴于此,朕正式向东川王宣战,两国即日起进入战争状态。唯有武力,才能告慰枉死百姓的在天之灵。 ** 必将承受我大汉的雷霆之怒。

这份诏书的核心意思很明确: ** 偷袭杀害了大汉子民,为替百姓讨回公道,决定对其开战。

这...这怎么可能?王川郝听完诏书内容后如遭雷击,满脸难以置信,我 ** 向来敬重大汉子民,怎会做出此等 ** ?定是误会!

当他确认消息属实后,内心顿时被巨大的恐惧吞噬。大汉要对 ** 开战?明明两国关系一直最为亲密,当年统一三韩时还多亏大汉暗中援助——虽说那些援助都折算成了租借岛屿的费用。

王川郝怎么也想不通,往日交好的两国为何突然兵戎相见。他绝不相信 ** 会主动袭击大汉平民。可悲的是,他忘了自己虽深知大汉的强大,但国内大多数人从未亲眼见识过,自然缺乏敬畏之心。

王使者,请接旨吧。礼部官员冷眼看着他呆若木鸡的样子,丝毫不愿多言。

当王川郝战战兢兢接过诏书时,还想辩解什么,但官员已带着随从扬长而去。周围各国使者见状,无不暗中讥笑:活该!谁让你们胆大包天杀害汉人?

王川郝强忍周围幸灾乐祸的目光,匆忙召集随从商议对策。

582. 刘苍再访市井

如何是好?大汉竟要与我大**开战,那刘苍当真胆大包天!

一名**官员又惊又怒,语气中透着慌乱。

那可是威震四方的大汉!自圣武帝刘苍登基以来,国力日盛。

回想刘苍尚未称帝时,便已横扫大漠、平定内乱,最终一统河山,开创盛世。先灭倭国设东瀛都护府,占银山签租借条约,四海升平,万民安乐,大汉天威煌煌。

如今纵观寰宇,哪国不惧?哪族不惊?纵使**一统三韩后日益骄狂,动辄以大**王国自居,可明眼人都清楚——若无大汉暗中扶持,莫说统一疆土,早在南北对峙时便已 ** !

此刻**民生未复,竟要迎战如日中天的大汉?使团中有人恨不得飞马回朝,痛斥那帮狂妄之徒:大汉岂是现下**能招惹的?

为何不敢?另一官员冷笑道,大汉兵强马壮,咱们统一三韩全仗其扶持,如今倒要反咬恩主?说罢狠狠瞪向挑起事端的同僚。

众人吵作一团时,王川郝厉声喝止。他环视着一张张殷切的面孔,眼底泛起绝望:速将实情禀报朝廷吧,其余...听天由命。

王大人!您素来足智多谋...

是啊大人,您可不能坐视不理啊!

王川郝苦笑摇头。纵然他才学出众,可大汉俊杰如云,岂是**可比?

堂中顿时哀叹四起,有人捶胸顿足,有人面如死灰。

洛阳东城区集市上,往日趾高气扬的城防治安官个个像换了个人似的,不但态度殷勤有礼,连往日收受好处的陋习也几乎绝迹。

这情形说来好笑——前些日子有位将军府公子请治安队「行个方便」,偏生撞在天子手上。私自调用军伍可是触了逆鳞,震怒的 ** 当即下令彻查,不仅惩处了涉事官员,更牵连出朝中几位显贵。这场整肃风潮自上而下席卷官场,如今连基层胥吏都战战兢兢。

市井百姓却拍手称快。中原子民向来淳厚,只要衣食有着便甘作载舟之水,除非活不下去才会揭竿而起。街边茶摊飘来闲谈声:

「听说番邦使节见了陛下的战书,吓得连夜收拾行囊呢!」歇脚的脚夫们讨论着近日朝局,这正是刘苍乐见的——他要让子民既开眼界又长志气。

「弹丸小国也配与我大汉相提并论?」新来的茶客啐了一口,仰脖灌下凉茶,「给咱们陛下提靴都不配!」

「要我说,什么尧舜禹汤...」黝黑汉子挠头傻笑,被身旁老者打断:「那些古圣贤君啊,论开疆拓土、论惠民实政,可比不得咱们圣上!」

在不远处的馄饨摊,便装出巡的天子正在热汤氤氲中微笑。他身后十余名精壮侍卫看似闲坐,实则目光如炬。

(下接暮色渐浓时,刘苍再度踏出宫门。褪去冕旒的 ** 带着典韦等亲卫,像寻常富家公子般逛起了夜市。这倒怪不得他——当年未登大宝时,怎知这龙椅坐着反不如从前自在?

登上帝位后,刘苍发现待处理的政务堆积如山。无论是朝堂议政还是后宫批阅,总有办不完的国事家事。

这哪是当皇帝?后世明思宗朱由检每日仅歇三四个时辰便要起身理政。虽因时运不济未能中兴大明,但其勤政之态无可指摘。

刘苍自认并非朱由检那类事必躬亲的君主,索性将常规政务下放臣属,仅保留重大事项的决策权。当然,军权始终牢牢握在掌中——枪杆子里出政权的古训,他比谁都清楚。

作为系统加持的绝世武将,他骨子里渴望着沙场征战。可 ** 身份束缚着他,唯有在皇宫演武场与典韦等将领过招时,才能稍解战意。

此番微服出巡,他想亲耳听听市井之声,检验这些年新政的成效。结果令他欣慰:街头巷尾的百姓面色红润,言谈间充满生机,与过往麻木之态天壤之别。

围观民众越聚越多,赞颂之词不绝于耳。在这些淳朴子民心中,能让他们吃饱穿暖的君主便是天大的恩人。得此民心,任何野心家都难掀风浪。

恭喜老爷!典韦龇着大白牙憨笑。这位忠心护卫比自家主子还开心。

分内之事罢了。刘苍假意谦逊,翘起的嘴角却暴露了得意。

当议论到征讨邻国时,百姓们异常热情:就该灭了他们!虽说山地贫瘠,但能安置流民,又临海可兴渔盐,长白山还能作药圃......七嘴八舌算下来,竟列了十余条战利好处。

刘苍注视着**时,心中已有盘算。

此番征讨**与先前攻打倭国截然不同。

倭国距大汉终究遥远,即便如今添置了些许蒸汽船只,但漫长的海路仍易生灾祸。真要彻底攻占实属得不偿失,况且倭国人口众多,征服后反成负担。

不若先设据点,徐徐图之为上策。

而**则不然,仅凭地理之近便足以令大汉放手吞并。更妙的是,取得**后既可充作跳板,又能作为后方基地向四方拓展。

**百姓较之倭国更为稀少,刘苍盘算着只要将其尽数迁往内陆,不出数载便能彻底消化,令**民族消泯于无形,尽数归化为大汉子民。

莫要误解,更勿小觑大汉的包容同化之力。

典韦,走吧,再逛逛。付钱。

听闻市井百姓对自己的崇敬,以及对大汉征伐的信心,刘苍颇为满意。于他而言,能听见底层百姓的心声便是最大欣慰。

哎,掌柜的,结账!

典韦麻利地抽出纸币递去,在掌柜欢喜的目光中豪爽摆手示意不必找零。

漫步街头,望着行人脸上洋溢的蓬勃朝气与红润面色,刘苍笑意更浓。能让百姓安居乐业,便是对他最好的嘉奖。

584.为大汉觅得守门犬

崇山峻岭间,林木葱郁。

某处开采已久的矿山里,数千衣衫褴褛、半剃发型的瘦弱农夫正在监工注视下,不断弯腰挥动工具采掘矿石。

监工们个个面色红润,衣着齐整,与矿工形成鲜明对比。

这些矿工多为乱民、降卒及对大汉心怀不满的**,为防止 ** ,自不能与监工同等待遇。

矿区两里外,驻扎着一支千五百人的黑甲部队,专司镇守监察之责。

军营旁另设小型营地,驻扎着最早归降的倭人崇也家士兵。

在大汉王朝的鼎力相助下,崇也家政持续扩张势力范围,不仅频繁征讨周边地区,还将捕获的逃亡百姓及降卒悉数押往矿场充当劳力。

中军大帐内,甘宁高坐首位,神色间透着几分不耐。帐下文武分列左右,臧霸等将领与谋士程昱、司马懿各就其位。居中跪伏的崇也家政双手高举捷报,谄媚道:托大汉天威,新降五千六百名矿工已至,采掘量必将大涨,以报 ** 恩德。

甘宁颔首道:甚善。赐尔三百铁甲、百柄战刀,退下吧。崇也家政喜出望外——他这般卖力搜罗劳力,所求正是大汉精良军械。临行前又献上粮秣鲜果犒军,遂再获百副铁甲赏赐。

待倭使退去,司马懿进言:将军,为何以精刃资敌?臧霸笑答:司马多虑了。所赠皆是报废旧械,以废铁换实利,岂不划算?司马懿仍觉不妥:纵是旧械,于倭国亦属神兵。原来大汉冶铁技艺日新月异,即便淘汰的兵甲,在异邦眼中仍是难得的利器。

“不急,司马。崇也家政此人颇有心机,这批军械能大幅提升他的实力,到手后定会继续征伐,为我大汉充当马前卒。此人不过是我大汉豢养的守门之犬,扔几根骨头让他摇尾效命,足矣。”

程昱淡然道:“无妨,此事早已议定。”

“此外,三批银矿已运出,但矿石未经提炼,仍需送至大汉加工。若能在当地粗炼,既可增加运载量,又能省去一道工序。”司马的建议令甘宁略作沉吟,随即望向程昱。

“司马之策,可行。”

既能多运矿石,又可精简流程,岂有拒绝之理?“即刻着手,但须严防技术外泄。待冶炼炉建成,所有参与劳作的倭人——就地掩杀。”甘宁见程昱首肯,众人无异议,当即下令。

至于那些因筑炉而死的倭人劳工,不过蝼蚁尔,非我族类,何须在意?此乃刘苍铁律:技术外泄者,死。

刘苍深知技术乃立国之本。掌握先进技艺,便能迅猛发展,令敌难以企及;若技术外流,昔日之蚍蜉转瞬即可比肩。届时,纵有百万雄师,亦难抵此消彼长。

后世欧罗巴诸国对华夏之技术封锁,正是如此:粗劣之物可售,核心技艺绝无可能。此乃以技制人,纵你耗尽十年心血,仍望尘莫及。待你千辛万苦仿制成功,彼早已更上层楼——终究难逃一步落后,步步落后的困局。

故刘苍历来严防死守:凡敢以“友邦睦邻”“藩属归化”之名泄技者,杀无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