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 低沉的嗓音令青年如负千钧,不由将身子伏得更低。

朕恨不能灭其族裔!

随即却又摇头叹息。草原辽阔,胡人逐水草而居,秦军远征补给艰难。胡人可随时迁徙,不似中原城池固守。草原作战,胡人占尽地利,纵使强如大秦也难以根除。史载始皇帝修筑长城,虽屡挫胡人锐气,终未能绝其族脉。

继续密切监视。

青年领命退下。嬴政北望苍穹,喃喃自语:八十万胡骑...若先生能尽数歼灭...旋即苦笑摇头。先生终究不是神仙,胡人见势不妙必会远遁草原,届时徒呼奈何。

............

咸阳宫中,朝会正酣。

诸卿当协力筹措,务必落实阵亡将士抚恤。监国扶苏神色凝重。

谨遵监国令!

百官肃立。王绾出列环视群臣:若有胆敢克扣抚恤者,当知军法无情!将士浴血沙场,若身后之事尚且不能保全,何以激励三军?

冯去疾适时进言:丞相多虑了。此等关乎将士身后之事,臣等岂敢徇私?大秦律法昭昭,天理人心俱在。

众臣纷纷附和。扶苏见状,遂提出心中所想:本监国欲提高阵亡将士抚恤标准,诸卿以为如何?

王绾眉头微蹙,冯去疾亦默然。尉缭同样沉吟不语。战时增加抚恤虽可鼓舞士气,但眼下国库吃紧...

臣附议!

已有官员不假思索地表态。既无不妥,又能博得监国青睐,何乐不为?随即附和之声渐起。

新近料理完丧事的淳于越缓步出列。

“正如丞相所言,监国仁厚,体恤将士,此番提高抚恤必能使大秦将士感恩戴德。当然监国此举并非别有用心,纯粹是怜惜前线将士,臣赞同提高抚恤!”

扶苏微微颔首。

然而他心中另有盘算,提高抚恤不过是表面文章,真正的意图远不止于此。

这是他多日苦思冥想得出的计策。

“既然如此......”

“那......”

扶苏正欲下诏,尉缭却按捺不住了!

他始终铭记武安君的嘱托,更清楚自己肩负的责任。

丞相王绾年迈,或许会顾虑晚节而踌躇,但他无所畏惧。

绝不能任由这道诏令施行,否则此战必将虎头蛇尾!

“监国!”

“臣以为此时提高抚恤不妥!”

尉缭直言进谏。

此言一出,王绾与冯去疾相视叹息。反对此议者,必将背负民间骂名。

毕竟抚恤之事关乎千家万户,本是善政。

如今却有朝臣反对?

岂不让百姓唾骂?

他们方才犹豫不决,正是顾虑于此,内心不免愧疚。

扶苏神色一滞。

“国尉有何高见?”

尉缭继续道:“监国仁厚,提高抚恤本为军民福祉,臣本不该反对。然当下时机不宜,臣不得不谏!”

“如今大秦北境战事正酣,六十万大军每日粮草消耗甚巨。各地府库空虚,唯有以钱购粮,虽世家大族鼎力相助,仍捉襟见肘。”

“此战势在必行,大秦将士待遇已极优厚。若再提高抚恤,无异于雪上加霜。届时北境将士何以歼灭胡人?”

“我大秦反击,胡人必不敢南下,绝非我军敌手。”

“若此时后勤不济,岂非纵虎归山?岂非坐视胡人逃回草原?”

“故臣反对!”

“当下大秦诸事,皆应以北境战事为重!”

“监国心意虽善,然不合时宜!”

尉缭侃侃而谈。

话音方落,先前附议的臣子顿悟,懊悔失言。

王绾与冯去疾对视一眼,双双上前。

“臣王绾附议!”

“臣冯去疾附议!”

两位丞相的分量举足轻重。

扶苏暗自叹息。

他早料到此议难成,大秦群臣岂是庸碌之辈?他从不自诩才智过人。

他明白,若能速战速决,武安君、上将军、大将军绝不会给胡人喘息之机。

然战事拖延一日,便多一日伤亡。

...................

第171章 北方大捷

“监国之策顺应天意民心,乃不世之功!”

“一旦施行,必使万民归心!”

“此中利害,两位丞相与国尉岂能不知?”

“莫非尔等认为监国年少,不堪重任?”

淳于越厉声质问。

朝堂之上,众臣皆屏息凝神,暗自心惊。这番言论可谓字字诛心,普天之下恐怕也只有这位未来的帝师敢如此直言不讳了。

群臣心知肚明,此事已非他们所能置喙。

无论最终结果如何,他们只需遵命行事便是。

御史大夫冯劫长叹一声,转向淳于越道:淳仆射何须如此咄咄逼人?

难道淳仆射当真不知,国尉、丞相、右相三位大人绝无此意?

即便身为御史大夫,冯劫也实在看不下去了。

如今的大秦,淳于越究竟还要闹到何种地步才肯罢休?

下官岂能知晓?

人心隔肚皮,谁又说得准呢?

淳于越昂首挺胸,毫不退让。

尉缭三人对淳于越视若无睹,早已习以为常。加之淳家最后血脉被诛,淳于越若不疯狂反扑,反倒令人意外——他必定会针对武安君一派。

尉缭转向扶苏,郑重其事道:恳请监国明鉴,臣等绝无此意,方才所言句句属实。

此战若能重创胡虏,必使其无力南犯,可保边境百姓数十载太平。故臣以为,抚恤之事不宜操之过急。不妨先行记录阵亡将士名册,待战后再行抚恤,不过早晚之别罢了。

不知监国意下如何?

尉缭提出这个折中之策,却不知正中扶苏下怀。

扶苏眉头微蹙,话锋一转:国尉身为军中首脑,想必最清楚战场瞬息万变,每时每刻都有将士殒命吧?

尉缭略一沉吟:回禀监国,沙场征战,伤亡在所难免。

扶苏面色愈发凝重:在国尉眼中,性命就如此轻贱吗?武安君并非神仙,能击退胡虏已属不易。每况愈下,多少将士血染沙场!

国尉心中,难道就没有半分愧疚?

尉缭斩钉截铁:远远不够!

胡虏南侵,占我疆土,掳我妇孺,残杀幼童取乐!

仅仅击退?

这些蛮夷不知疼痛为何物,唯有将其彻底歼灭,方能令其刻骨铭心!

要让胡虏世世代代铭记:犯我大秦者,虽远必诛!

臣绝非轻视将士性命,但既为大秦军人,保家卫国、护佑百姓乃天职所在!

臣确有愧疚——愧不能持戈上阵,亲手为边境百姓 ** 雪恨!

尉缭昂首挺胸,言辞激昂,双拳紧握。

报——!

北方大捷!

忽然,宫门外传来一阵高过一阵的传报声。

那拖长的声调中,分明透着掩饰不住的喜讯。

满朝文武闻言,无不面露喜色。最后那句北方捷报,他们听得真真切切。

这是援军北上后的首场胜仗,自然令人欢欣鼓舞。

唯独扶苏神色如常,只是淡淡吩咐:

一名身负黑红旗帜的传令兵疾步入宫,满脸兴奋地行过礼后,双手呈上军报。

启禀监国,此为上将军亲笔所书!

特向监国禀报北疆战况!

传令兵恭敬地托着竹简。虽然陈麟与王翦对扶苏的某些理念持不同看法,但战事奏报乃是例行公事。若非陈麟坐镇,王翦几乎每日都要向咸阳呈报军情。毕竟统帅六十万大军,这已超过全国半数兵力。陈麟虽不主动汇报,但作为上将军的王翦却不敢怠慢,以免朝野对武安君再生非议。

殿上,扶苏接过军报展开细读。

突然!

他的眉头紧紧锁起。

这般神情让满朝文武收敛了喜色。

北方传来何等捷报?尉缭转向传令兵询问。沉浸在喜悦中的传令兵尚未察觉扶苏的异样,兴奋答道:回国尉大人,武安君率我大秦铁骑全歼五胡十万大军,自身仅损三万将士,实乃大捷啊!

哈哈哈!尉缭听罢开怀大笑,只觉胸中郁气尽散。

歼灭十万胡人仅折损三万,如此战果确堪称大捷!

妙极!这下胡寇怕是要闻风丧胆了!

正是!有武安君坐镇,上将军、蒙大将军及诸位将领皆是威名赫赫,真壮我军威!

先前杨端和大将军战死九原,胡人必定气焰嚣张。如今该是我大秦反击之时,定叫胡虏见识何为虎狼之师!

朝臣们纷纷附和,个个与有荣焉。对胡人的仇恨早已深入骨髓,这般大捷自然值得庆贺。

御座之上,扶苏听着群臣议论,缓缓合上军报。

百官渐渐察觉到异样,相互递着眼色。喧闹的麒麟殿逐渐安静下来,气氛变得凝重。侍立的宦官们惶恐跪伏,不明就里地左右张望。

扶苏将竹简重重置于案上,声响清脆。

诸卿因何欣喜若狂?

此言一出,群臣愈发困惑。这个问题的答案不言自明——以三万伤亡换取十万胡虏性命,岂非大喜之事?但无人敢贸然应答,能在朝堂立足者皆非愚钝之人。

扶苏声调渐高:

三万大秦将士殒命,诸卿竟不觉痛心?

这是三万个家庭啊!让这些将士的亲眷如何承受噩耗?

这也配称捷报?

冰冷的目光扫过殿中文武百官。

朝堂之上,群臣噤若寒蝉,纵有不满也只能强压心底。尉缭正欲进言,想劝诫君王当以大局为重,计较细枝末节实非明君所为。话未出口,便被王绾以眼神制止——此刻与扶苏公子相左绝非明智之举。尉缭只得作罢,闷声不语。

不料扶苏接下来的言论令他再也按捺不住:胡人十万亡魂,生灵涂炭之事,岂值得庆贺?在诸位眼中,胡人便不算人么?少年监国振袖而起,稚嫩面容却难掩激愤。此言一出,朝臣中不少人暗自攥紧拳头——胡寇豺狼之辈,安敢称人?北疆血债累累,死不足惜!

监国!尉缭昂首抗声,深居宫闱,怎知胡人可配为人?此言若传至边关将士耳中,该当如何寒心!请监国收回成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