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我大秦将士最盼止戈休兵,本监国定要化解秦胡世仇,还天下太平!扶苏双臂舒展,衣袖翻飞,俨然胸有成竹之态。尉缭垂首不语,唯恐失笑——与胡人言和?边塞数百万百姓的血海深仇,数百年的累累白骨,岂是一句和解能消弭?

传令武安君:每日呈报北疆战况,驱敌即可,不得滥杀胡人!扶苏不容置喙,拂袖而去。这道谕令顿时引发轩然 ** 。

监国此意......

战场生死相搏,岂同儿戏?

胡虏凶残,不施雷霆手段,必遗后患!

怀柔之策实非上计啊......

众臣交头接耳间,淳于越一声轻咳,众人即刻噤声退避。尉缭与王绾默契地移至殿角,未及开口,老丞相已了然颔首:国尉之意,老夫明白。

“武安君若接到这监国之令,依其性情,会作何反应?”

王绾扬了扬眉,将衣袖一甩负于身后。

他与武安君虽交往尚浅,却深知其为人秉性!

毕竟此人曾因分封与郡县之争,在朝堂上当众痛殴监国。

若此令传至武安君处...

呵呵。

尉缭当即会意。

目光投向殿外,低语道:昔年孙武子有言: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正是!

以武安君脾性,对待胡人岂会手下留情?

纵有监国之令,怕也只会视若无物。

王绾轻笑。

尉缭观其神色,忽问:丞相心中,莫非仍因亡秦者武四字存有芥蒂?

王绾略作迟疑。

说芥蒂倒也未必,只是蒙受 ** 厚恩,大秦基业,老夫定当竭力守护!

不过老夫亦不信此等谶语,武安君绝非赵高之流。

故而如今方能统领六十万大军。

言罢,王绾大步离去。尉缭莞尔,不再深思此事。

若丞相当真心存疑虑,当初武安君北上统兵时便会阻拦。

拥兵六十万,终究暗藏风险。

然彼时丞相未置一词,毫无阻挠之意。

尉缭心结既解,亦负手而去。

与此同时,一骑传令官自宫门疾驰而出,携扶苏诏令直奔云中郡。

............

十日后。

云中郡。

这半月间,主力大军与胡人交锋不下十次。

每战皆尸横遍野,各自收兵。

而今胡人气势愈盛,秦军节节退守至雁门郡城。

胡人士气因而更振。

此刻。

雁门郡!

武州城!

此城虽非郡治,却是军事重镇,规模堪比郡城。

如今城中百姓早已撤离,唯余数十万秦军驻守。

县衙内。

斥候匆匆入内,急报胡人进军动向。

胡人中计矣!

蒙武抚掌笑道。

王翦微微颔首。堂中诸将如蒙恬、王贲、李信、内史腾等皆面露困惑。

他们不明战略,却严守军令。

这半月来着实憋闷。

仿佛有力难施,眼见胡人气焰嚣张,实在令人扼腕。

然为将者,更深知军令如山!

唯有遵令而行。

王贲忍不住向上座的陈麟请教:先生,不知究竟是何妙计?

他对陈麟素来信服,心知此乃诱敌之策。然越是明白,心中越是焦灼难耐!

蒙武见陈麟示意,便笑道:容末将代为说明。

秦军虽后勤无虞,却难与胡人持久周旋。

先生深谋远虑,故以退为进,示敌以弱,欲速战速决。

遂定下一城换数十万胡人性命之策……

蒙武言及此处,蒙恬脱口而出:“火攻!”

蒙武瞥向王翦,眼中得意之色尽显,惹得王翦瞪了王贲一眼。

王贲连忙接话:“难怪城中两侧堆满干草,连假粮草内亦藏干柴!”

他思绪渐明,继续推演:

“我军佯装不敌,因先前歼灭十万胡人,使其既恨又惧。近日屡屡退让,令胡人轻视我军实力。”

“胡人士气正盛,斥候来报,其已逼近武州城,半日即至。”

“待其攻城,我军诈败,以粮草诱敌深入。”

“届时,屋顶干草遍布,天干物燥,久未逢雨。只需胡人入城,城外火箭齐发,烈火骤起,胡人必溃退。我军后队转前队,速堵城门。”

“此役胡人虽难全歼,但必损兵折将。依其习性,定会北撤草原。”

“此时,先生当调骑兵追击。末将 ** 率铁骑,誓取头曼首级!”

王贲越说越激昂,单膝跪地请战。

“哈哈哈!”王翦朗声大笑,得意回望蒙武。

蒙武挑眉不语,暗叹王家虎子确得真传。

上首,陈麟暗自感慨:青史留名者,果然不凡。

此计脱胎于火烧博望坡。大军团作战,欲重创敌军,需出奇谋。否则鏖战数月,拼的便是后勤——而大秦粮草,耗不起。

武州城,便是胡人葬身之地。

半月来将士殒命,实非得已。他魂穿现代,心尚未冷硬如铁。

然王翦曾言:为将统兵,若惧牺牲,反致更多袍泽赴死。

战场,本就是生死场。

谁非血肉之躯?

欲少伤亡,唯有多杀敌。

陈麟这才稍感宽慰。此计虽由他提出构想,但主要靠王翦运筹帷幄,凭借丰富经验将其完善。

他低头望去,见王贲仍目光炯炯,不禁莞尔。

本君只拨你二十万骑兵。

王贲咧嘴一笑:足矣!

连日激战过后,胡军仅剩五十万兵力,秦军也减员至四十万。这二十万骑兵已是全军精心保存的全部机动力量。

能尽数交予他指挥,实在出乎意料。

先生放心,末将言出必行,定取头曼首级来献!

陈麟颔首道:胡人倾巢而出,五部联盟八十万大军南下。

若能一战全歼,可保大秦边疆数十年安宁。

有劳诸位将军了。

他起身向众将抱拳。

万死不辞!

诸将齐声应和,纷纷离座回礼。想到即将创下全歼八十万敌军的旷世奇功,个个热血沸腾。这等功业,足以光耀门楣,青史留名!

忽然——

咸阳监国诏令!

............

第174章 边陲永靖

传令兵的高喝传入厅内,众将领神情骤变。有人喜形于色,有人眉头紧锁,更有人面露复杂之色。十余名高级将领的反应,竟如庙堂议事般纷呈。

军中规矩时严时松,议兵之时倒不必讲究朝堂礼仪。

内史腾笑道:想必监国闻知武安君全歼十万胡虏,特来颁赏了。

蒙恬却摇头:未必。他想起出征前朝堂上监国的态度。

内史腾一怔。

未及多言,陈麟已淡然道:

传令兵入内行礼:参见武安君,诸位将军。

免礼。陈麟目光落在那卷帛书上,心中已然明了。以扶苏性情,赞成全歼胡人反倒奇怪。不过自他率铁骑歼灭十万胡兵那刻起,军中威望已如铁甲护身,虽无形却坚不可摧。

传令兵正欲呈上诏书,陈麟抬手道:当众宣读便是。

监国诏曰——传令兵略顿,众将齐齐拱手。唯陈麟安坐如常,传令兵自不敢置喙,继续朗声诵读......

“武安君之威,本监国以为剿灭胡人过于残暴,有伤天理,违背仁德,以致招致天谴。今日本监国下令,命武安君不必以屠戮胡人为己任,只需驱逐胡虏,收复大秦疆土即可。本监国深信,日后大秦与胡人必将化解仇怨,使天下再无战事!”

“另,北方军情须每日呈报,不得延误!”

传令兵的声音愈发颤抖,额前渗出细密汗珠,心中暗叹倒霉,怎会轮到自己宣读这等诏令。待念完最后一个字,他如同从水中捞出一般,浑身湿透。朝堂之上气氛凝重至极,若换作新兵,只怕早已吓得双腿发软。

片刻沉寂后,内史腾颤抖着接过帛书,反复查验,直至确认盖有监国大印,才强忍将其掷于地上的冲动。

“早有所料。”蒙恬语气平淡。朝中武将谁不对这位监国失望?可失望又能如何?

“可笑至极!胡人残害我大秦百姓时何等凶残,如今监国竟怜悯这些畜生!”王贲冷笑讥讽。

王翦瞪了儿子一眼。王贲素来畏惧父亲,见状立即收敛神色,却心知肚明——若非父亲同样对监国失望,此刻早该厉声呵斥了。

“武安君妙计在前,胡人已入彀中,眼看就要成为瓮中之鳖,偏偏监国......”李信紧握双拳,满脸无奈。外行指挥内行,实乃将领之悲!

监国竟说要与胡人修好?杨端和将军的尸首还高悬九原城头!此言若传至军中,该令多少将士心寒!

“先生,火烧武州之策......”

“尚可施行。但为向监国交代,后续不必再派骑兵截杀突围胡人。”王翦沉吟道,想出这折中之法。

王贲欲言又止,在父亲目光逼视下终未敢多言,只是满脸不甘。他刚夺得领兵之权,转眼就要拱手相让,更将错失全歼数十万胡军的良机——此战若成,可保大秦边境数十年太平啊!

这一切已无需多言!

却也只能徒叹奈何。

王翦的话语刚落,

不仅王贲神色凝重,其余将领亦皆肃然。大好战机当前,

满堂将士的目光尽数聚焦于上首处神色淡然的陈麟。

身为三军统帅,

自当执掌生杀予夺之权。

此刻,武安君一言便可定乾坤!

先生......

王贲仍欲进言,陈麟抬掌虚按,他当即噤声。

陈麟环视诸将神色,

缓缓道出八字真言: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

第175章 武州城破

轰——

此言既出,满座将领连同王翦蒙武俱露喜色,齐声喝道:末将谨遵武安君号令,生死与共!

声震屋瓦,气冲霄汉。

王贲踏前抱拳,甲胄铿锵作响:末将 ** 出击!

自西门出兵!内史腾、李信为副将!

得令!

得令!

二将欣然领命,三人疾步出帐。

择西门而出,正因胡人斥候潜伏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