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啸的目光如寒冰般扫过丹陛之下那些伏地不起的御史言官们,心中冷笑。
这些人的串联,他通过龙鳞卫早已洞若观火。原本计划在今天的大朝会上集体发难,劝谏皇帝“不可轻离九重,当坐镇京师,以安天下民心”?真是笑话。
他朱由校(朱啸)的天下,是走出来、打出来、变革出来的,岂是困守在这紫禁城中就能治理好的?
然而,他的处置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他没有直接驳斥,而是采用了更为高明的手段。
在迅速而果断地处置了带头串联的左都御史刘一燝和给事中钱象坤——“年高体弱,恩准还老还乡”后,他将目光投向了那些原本准备附议的言官们。
“至于尔等,”朱啸的声音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却又奇异地缓和了几分,“既然忧国忧民,心系社稷,整日在这京城之中空谈议论,弹劾这个,指责那个,未免屈才,也难免被人诟病为不识民间疾苦。朕,特命尔等为‘代天巡狩御史’,即日启程,分赴全国各地,乃至辽东四省、新设之乐浪省、东瀛五省!尔等之任务,并非风闻奏事,捕风捉影,而是要深入府县乡里,实地察访,为朕,也为这大明天下,看清真正的模样!”
此言一出,下方跪着的御史们内心顿时翻江倒海。
· 陈子骏(年轻气盛,原本热血上涌准备死谏): 陛下此举何意?是要将我等逐出京城,堵住悠悠之口吗?巡查地方……这……这并非我等言官本职啊!内心虽有不忿,但想到能亲见各地风土人情,或许能找到更确凿的弹劾证据,一股莫名的躁动又隐隐升起。他年未及而立,面庞棱角分明,眼中常带着审视与不服。
· 周文渊(老成持重,本就不愿强行谏诤,但迫于形势): 唉,果然如此。陛下天威难测,此举既是惩戒,亦是机会。离了这京城是非之地,或许能避祸也未可知。只是这巡查之责……千头万绪,责任重大,若有所差池,怕是……他年近五旬,鬓角已染霜华,眉头总是习惯性地微蹙着,显得忧心忡忡。
· 赵明远(善于钻营,原本想借此博取清名): 代天巡狩?持金牌?这……这权力可不小!若能办好差事,直达天听,岂不是比在京城空谈更有前程?只是这差事也险,地方上盘根错节,稍有不慎便是万劫不复。富贵险中求啊!他面容白净,三缕长须修剪得极为整齐,眼神灵活,时常闪烁着精明的光芒。
· 李崇文(理想主义者,真心认为皇帝不应离京): 陛下还是要去巡幸吗?即便将我等派出,京师空虚,万一……罢了,既然圣意已决,我等便去看看这天下也好。若真能为民请命,铲除奸邪,也不枉读这圣贤书!只是这内心,终究对皇帝离京之事充满忧虑。他气质儒雅,目光清澈,带着读书人特有的执拗与真诚。
朱啸无视他们脸上变幻不定的神色,清晰而冷峻地阐明任务,每一项都具体得让他们心头震颤:
“其一,民生根本,给朕细细看,如实报!”
“查看百姓餐食:米麦杂粮各占几何?市集粮价几许?土豆、玉米、番薯等新作物,在各地推广情形如何?亩产多少?百姓是乐于种植还是抗拒?储存可有良法?”
“查看百姓居所:房屋是土木是砖石?能否抵御风雨?各地推行之‘安居贷’,由皇家银行提供低息贷款助民修葺房舍,落实得怎样?有无胥吏从中克扣、盘剥?”
“查看道路桥梁:官道是否平整,雨季是否泥泞难行?桥梁是否坚固,沟通四方是否便利?偏远山村,百姓出行是否依旧如蜀道之难?”
“查看教化医药:各地蒙学、社学普及几何?适龄孩童,尤其女童,入学率有多少?百姓对读书识字态度如何?各地药铺数量、郎中医术、药材价格是否公道?乡间是否有缺医少药之情?”
“查看物产经济:辽东的人参、皮毛、东珠;乐浪的高丽参、海产;东瀛的木材、金银矿产;江南的丝绸、瓷器、茶叶。其生产、加工、销售环节,是否存在豪强把持、层层盘剥?寻常百姓、猎户、工匠,能否真正从这些物产中获利?”
“其二,新政实效,给朕明察暗访,不得虚言!”
“《考成法》推行后,地方官吏是勤勉任事,还是怨声载道,或阳奉阴违?漕运、盐政革新试点,进展如何,阻力何在?”
“《开拓条例》颁布,鼓励移民实边、开矿建厂,民间反响如何?有无商贾大户、贫苦百姓积极响应?辽东、乐浪、东瀛等地,移民安置是否妥当,屯田是否顺利?”
“各地官营、民营工坊,如纺织、冶炼、造船等,发展情形如何?新式机械应用可广泛?工匠待遇、技艺传承可有保障?”
“其三,吏治与地方势力,给朕睁大眼睛,竖起耳朵!”
“明察暗访,看地方官吏是勤政爱民,还是贪墨枉法,尸位素餐?有无与地方豪强、宗族势力勾结,欺压良善,侵吞田产,把持诉讼,垄断市场?”
“特别注意辽东四省,野人女真早已剿抚并用,尽数归化安置,或迁入内地分散居住,其地已设府县管辖。 尔等需重点勘察军屯情况,卫所官兵是否懈怠,屯田产出能否自给?边关贸易,主要是与蒙古诸部、朝鲜及海西残留部族的互市,是否有序?有无走私、违禁物品交易?移民至此的百姓,生活是否安定,农业开发进展如何?学堂、药铺是否按朝廷规制建立?”
他顿了顿,声音陡然提升,带着凛冽的杀伐之气:“朕,赐尔等金牌一面,所至之处,如朕亲临!可凭此金牌,调动当地龙鳞卫力量协助查证!遇有贪官污吏,证据确凿者,可先行羁押,并通过驿站电报系统,即刻将案情摘要及证据链上报京师!遇有地方恶霸,欺压良善,民怨沸腾者,查实之后,可借调当地驻军,就地正法,以儆效尤!”
这番话如同惊雷,在奉天殿内炸响,更是狠狠撞击在每一位巡御史的心头。
· 陈子骏内心: 先斩后奏?!调动龙鳞卫?!这……这权力也太大了吧!若遇贪官恶霸,我……我真能下得去手吗?手握生杀大权,一念之间便是人命……年轻的心中既感兴奋,又充满惶恐。他下意识地握紧了拳,指节有些发白。
· 周文渊内心: 祸兮福之所倚啊……陛下这是将我等架在火上烤!办好了,简在帝心;办砸了,或是借此徇私,必是灭顶之灾。这金牌,既是护身符,也是催命符!须得万分谨慎,如履薄冰。他暗暗叹了口气,感觉肩上的担子重逾千斤。
· 赵明远内心: 机会!天大的机会!有了这金牌,有了龙鳞卫协助,还有电报直通陛下,那些地方官谁敢不敬?正好可以……他心中已经开始盘算如何利用这次巡查结交“有用”之人,或是打击潜在的对手。脸上虽竭力保持平静,但微微上扬的嘴角还是泄露了一丝心绪。
· 李崇文内心: 陛下虽未纳谏留守京师,但此举亦是心系天下!若能以此权,为百姓除掉几个祸害,清查几桩积案,则不负圣恩!只是,这权力如此之大,必须秉持公心,证据确凿,绝不能滥用。内心那份对皇帝离京的担忧,似乎被这沉甸甸的责任冲淡了一些。他深吸一口气,目光逐渐变得坚定。
朱啸特别强调了汇报机制,将他们的退路彻底堵死:“尔等需将沿途所见所闻,尤其是关乎民生各项数据、新政推行利弊、地方吏治实情,定期、详细行文记录!寻常观察,每旬通过驿站系统以电报形式简要汇报一次;遇重大事项,如发现大规模贪腐、民生疾苦急需解决、或值得推广的良政善治,必须立即通过电报密奏!所有巡查记录,需在奉旨回京前整理成详实文书,呈报御前!不得敷衍塞责,不得徇私枉法!若有懈怠或借此扰民者,严惩不贷!”
“臣……臣等领旨!”声音参差不齐,带着难以掩饰的复杂情绪。他们原本准备好的慷慨陈词,在皇帝这雷霆万钧而又细致入微的安排下,显得如此苍白无力。离京巡查已成定局,他们必须面对一个完全不同的“战场”。
大朝会在一种极其复杂微妙的气氛中结束。百官怀着各不相同的心情,默默退出奉天殿广场。
而几乎在朝会结束的同时,最新一期的《大明日报》特刊,就以最快的速度印制发行,遍布京城的大街小巷,并通过驿道、电报系统迅速将消息传往全国各地。
报纸的头版头条,是用加粗特大号字体印刷的醒目标题:
“陛下心系黎庶,特遣御史代天巡狩!持金牌,调龙鳞,查民隐,除奸恶!”
报道详细阐述了巡御史的权责,尤其突出了对民生细节(粮价、住房、教育、医疗)、新政实效(《考成法》、《开拓条例》、工坊发展)以及地方吏治的考察,并点明了利用电报系统确保信息畅通。对于刘一燝、钱象坤的离去,仅以“年老体衰,荣归故里”轻描淡写地带过。舆论的焦点,被成功引导向了这场规模空前的全国大巡查。
消息传出,京城内外,一片哗然,随即是百姓们由衷的欢呼和期待!
“圣天子明鉴万里!早就该派钦差下去看看了!”
“好啊!让那些老爷们也尝尝风餐露宿的滋味!看看咱们老百姓过的是什么日子!”
“金牌御史,还能用电报直接告御状!这下看那些贪官污吏、地主恶霸还怎么嚣张!”
“陛下连咱们吃什么、孩子上不上学、生病有没有地方抓药都管!这才是真龙天子啊!”
民间欢声雷动,而各地的官员、胥吏、豪强则感到一阵刺骨的寒意。尤其是辽东四省的军屯将领、边贸官员,乐浪省的旧族势力,东瀛五省的藩王府属官及地方代官,更是风声鹤唳。谁也不知道这些手持金牌、拥有电报密奏之权的巡御史,会何时到来,又会查到些什么。
接下来的几天,被点名的御史们忙碌异常。领取关防印信、沉甸甸的金牌、以及至关重要的电报密码本。他们被划分了巡查区域:
· 陈子骏被派往江南,那片富庶但利益关系错综复杂之地,考验着他锐利的目光能否看透繁华下的暗流。
· 周文渊被派往西北,民风彪悍,边备重要,需要他老成的经验去应对复杂的民族关系和军屯事务。
· 赵明远被派往漕运、盐政革新的试点区域,那里充满了机遇与陷阱,正合他钻营之心,却也步步惊心。
· 李崇文则主动请缨,前往最需要推行教化、体察新附民情的乐浪省,与他理想主义的抱负相契合。
而此外,还有其他几位被点名的御史,如:
· 孙定边(性格刚毅,通晓军事)被派往辽东四省,重点勘察军屯、边贸及移民实边情况。
· 沈墨轩(心思缜密,精于计算)被派往东瀛五省,考察矿业开发、藩王治理及资源管理。
· 王守仁(名字恰与先贤同,注重实务)被派往湖广等农业大省,深入了解新作物推广及农业状况。
三日限期一到,这些昔日高谈阔论的言官们,怀揣着金牌、密码本和复杂难言的心情,或踌躇满志,或忧心忡忡,或战战兢兢,纷纷离开京城,奔赴各自的“战场”。
他们知道,从这一刻起,他们的奏章将承载着血与火、民生与吏治的真实重量,他们的所见所闻,将通过笔端和那神奇的电报线路,直接呈现在御前,决定无数人的命运,也决定他们自己的仕途乃至生死。
朱啸站在宫城高处,俯瞰着这座庞大帝国的中枢。他知道,这仅仅是一个开始。
将言官派出去,是一步妙棋,也是一步险棋。既能监督地方、反馈实情、剪除弊政,也能锻炼和甄别人才,更能将朝堂的注意力引向实干。
遍布全国的电报网络,是他掌控全局的神经脉络。而他自己,即将开始的巡幸,则是要向天下展示一个锐意进取、强大自信的大明,亲自去推动那些最深层次的变革。
帝国的车轮,正沿着他设定的轨道,伴随着巡御史们奔赴四方的马蹄声和电报线路上穿梭的电波声,轰然向前。
一场席卷每一个行省,触及社会每一个角落的宏大考察与变革,就此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