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之行,满载而归。“兴边富民行动示范区”和“跨境旅游实验区”虽尚未正式批复,但两部委核心司局的明确支持态度,已给西明镀上了一层耀眼的“政策金边”。消息不胫而走,在西明乃至云西省的投资圈内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政策只是引子,真正要让西明这架马车跑起来,还需要实实在在的项目和巨额的投资。林万骁的目光,投向了那些实力雄厚、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的大型央企。
回到西明的第二天,他立刻主持召开了市委专题会议,明确提出了“抢抓政策窗口期,主攻央企招商”的战略方向。会议决定,成立由他亲自挂帅的央企对接工作领导小组,下设能源、交通、文旅等多个专项工作组,针对西明的资源禀赋和规划重点,精准梳理项目清单,主动出击。
第一波攻势,指向清洁能源。西明日照充足,部分区域风力资源稳定,加之高原地区广袤的未利用土地,发展光伏、风电等清洁能源具有先天优势。林万骁瞄准了在国内能源领域举足轻重的“国电投集团”和“中广核集团”。
他并没有坐在办公室里等企业上门,而是亲自带队,分别飞赴两家央企的总部。面对这些“巨无霸”企业的负责人,林万骁没有空谈优惠政策,那对央企吸引力有限。他展示的是经过精心包装的“西明方案”:摊开地图,指明最适合建设大型光伏基地的戈壁荒滩和具备风电开发条件的山口;提供详尽的辐照数据、风力数据;阐述西明作为未来“西电东送”重要节点和面向南亚东南亚电力合作的潜在枢纽地位;更重要的是,他带来了国家层面支持边疆地区发展清洁能源的明确政策信号。
“我们西明,不是来‘化缘’的,是来寻求共赢合作的。”林万骁在国电投集团的会议室里,语气自信而诚恳,“我们提供最优质的资源、最高效的服务、最稳定的政策环境,希望借助贵公司的资金、技术和管理优势,共同将西明打造成国家级的大型清洁能源示范基地,这既是服务国家‘双碳’战略,也是我们地方发展的迫切需要。”
国电投的负责人被这位思路清晰、准备充分且气场强大的边疆市委书记打动了。他们原本对西明这类偏远地区兴趣不大,但林万骁描绘的蓝图和展现出的务实作风,让他们看到了巨大的潜力和合作诚意。
几乎同样的场景,在中广核集团再次上演。林万骁甚至还提出了“风光储一体化”、“清洁能源+生态治理”等更具前瞻性的合作模式。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一个月后,国电投集团与西明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计划投资超过两百亿元,分三期建设总装机容量达三百万千瓦的光伏发电项目,配套建设储能设施和特高压外送通道关键节点。中广核集团也紧随其后,签署了投资一百五十亿元开发风电和分布式光伏的项目协议。
两大能源央企的落子,简直就是在西明投下了两颗重磅炸弹,不仅带来了巨额投资,更带来了国际领先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瞬间提升了西明在全国能源格局中的地位。
紧接着,第二波攻势指向跨境基础设施。随着与勐拉市合作机制的初步建立,打通物理通道成为当务之急。林万骁将目标锁定在素有“基建狂魔”之称的“中铁建集团”和“中交集团”。
他亲自陪同两家央企的考察团,实地勘察规划中的孟连口岸升级改造工程、连接口岸的高速公路延伸段、以及设想中的跨境铁路前期路线。在颠簸的吉普车上,在尘土飞扬的工地旁,林万骁与央企老总们深入交流,倾听他们对技术难题、投资回报、跨境协调等方面的顾虑,并现场指示随行部门负责人记录、跟进、解决。
“困难肯定有,但办法总比困难多。”林万骁站在边境线上,指着对面的勐拉方向,对中铁建的负责人说,“这条路,修通的不仅是物资通道,更是友谊通道、发展通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西明愿意与贵公司一起,啃下这块硬骨头!”
他的决心和远见感染了考察团。中铁建和中交集团在经过严谨的评估后,分别与西明市签约,共同投资建设口岸基础设施和跨境交通骨干网络,总投资规模逼近三百亿元。这意味着,西明面向南亚东南亚的“门户”即将被彻底打开。
与此同时,朗曜投资联合其他几家知名资本,正式宣布对天龙县云雾苗寨进行保护性旅游开发,首期投入即达二十亿元,致力于打造一个世界级的原生态苗族文化体验胜地。沈星澜以投资方代表的身份,多次往返西明,与林万骁在工作场合保持着恰到好处的距离,但项目的快速推进,本身就蕴含着无声的默契。
短短数月间,数家大型央企和顶级民企的巨额资金如同汹涌的潮水,涌入西明这片曾经相对沉寂的土地。规划图纸上的清洁能源基地开始土地平整,跨境基础设施项目启动勘测设计,云雾苗寨的改造规划也进入了专家评审阶段。
西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姿态,站到了区域发展的聚光灯下。
站在市委办公室的落地窗前,林万骁俯瞰着这座正在悄然变化的城市。他能感受到脚下这片土地脉搏的加速,也能感受到四面八方投来的或赞赏、或羡慕、或审视、甚至忌惮的目光。
央企的入局,带来了资金和技术,也带来了更复杂的利益格局和更高的期待。他知道,这仅仅是开始,如何确保这些项目顺利落地、如何平衡发展与保护、如何让发展的成果真正惠及百姓,后续的挑战,丝毫不比引进它们时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