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谁让你带着工业邪神来大明的 > 第209章 免费的午餐?这个可以有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09章 免费的午餐?这个可以有

夕阳将金色的余晖洒在凤阳的街巷,为青石板路铺上一层暖光。

朱元璋摒弃了帝王銮驾,执意步行返回行宫,似乎想用双脚重新丈量这片孕育了他的土地,更多沾染一些故乡的乡土气息。朱高炽与王卓一左一右,稍稍落后半步,恭敬随行。

回想起方才席间老人们的直言不讳,朱高炽忍不住对王卓低声抱怨:“姑父,您刚才是没听见,这帮宿老可真是什么都敢说啊!不仅担心铁路坏了龙脉风水,连让家中女娃上学这等明明的好事,也推三阻四,观念着实陈旧得很。”

王卓的目光掠过道旁虽显朴拙却充满生活痕迹的屋舍,声音平和却带着深意:“殿下,变革最大的困难,在于思想观念的转变,生产力可以一日千里,但民众思想的疆域,却需细雨浸润,方能沃野千里。 我们若只在上层筑起高台楼阁,而忽略了下层根基的培育与同步,楼阁越高,反而越有倾覆之危。有时,步伐太快,也是一种无形的拔苗助长。”

走在前方的朱元璋忽然停住脚步,转过身来。

那双洞察世事的眼睛深深看了王卓一眼,缓缓道:“听到你这句话,咱现在才算真正确信,你是真的意识到之前的步子迈得太大、太急了。你的想法是好的,带来的也都是好东西,但再好种子,撒在未经耕耘的硬土上,也发不出壮苗。”

“咱大明,需要的是能扎根、能成长的参天大树,而不是一夜之间催生,却又可能一夜枯萎的幻景。确实需要停下来,等一等咱大明的子民了。”

王卓闻言,心头微震,一丝复杂的情绪掠过——有被理解的欣慰,也有蓝图受挫的淡淡失落。他躬身道:“陛下明鉴,是臣此前思虑不周,过于急切了。”

朱高炽敏锐地察觉到气氛的微妙,立刻将话题引开:“皇爷爷,姑父,过往得失暂且不提。眼下这女子入学之事,关乎教化之本,总需寻个稳妥的法子推行下去。强令不可取,放任也不是办法,姑父你向来办法多,有没有两全之策?”

朱元璋也顺势将目光投向王卓,带着考校的意味:“是啊,光看到问题不够,还得能解决问题。说说看,你这脑子里,又转了些什么念头?”

王卓收敛心神,仔细梳理了一下思路,开口道:“陛下,殿下,‘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早已经深入我华夏血脉。在朝廷宣布承担学杂费之后,百姓让家中男丁入学,没有太大的阻碍,百姓甚至是求之不得。”

“然而,对于女娃,他们潜意识里始终认为‘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重男轻女的思想同样根深蒂固,觉得为别人家培养媳妇是亏本买卖。朝廷若强行下令所有适龄女童必须入学,恐适得其反,引发民间巨大的抵触情绪,反而不美。”

“难道就听之任之?”朱高炽眉头微蹙。

王卓没有直接回答,他的思绪仿佛飘向了另一个时空,想起现代孩子上学的场景。他深吸一口气,道:

“或许,我们可以换个思路,用实实在在的利益,去触动他们心中那杆权衡利弊的秤。”

“哦?具体说说。”朱元璋也被勾起了兴趣。

“小孩子,尤其是正在长身体的学龄孩童,在家里其实干不了多少重活,反而因为处于发育期,饭量不小,对寻常家庭而言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王卓缓缓说道,“我们可以尝试,为所有处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提供一顿免费的午餐。”

他看向朱元璋和朱高炽,解释道:“这样一来,家长会算一笔账:孩子送去学堂,不仅不交钱,还能省下一顿饭。尤其是对于被认为是‘赔钱货’的女娃,这省下的口粮,或许就能成为推动他们送女儿上学的关键筹码。这虽非治本之策,但或许能在不引起剧烈反弹的情况下,有效提高女童的入学率。”

果然,一听要朝廷额外出钱管饭,朱元璋那“抠搜”……啊不,是“勤俭治国”的本能立刻发作。他眼睛一瞪,指着王卓道:“你这小子,真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又想一出是一出地胡乱花钱!张口就是全天下学子的饭食,这全天下适龄孩童有多少?一天一顿,一年下来要耗费多少粮饷?就算朝廷如今有座金山,也经不起你这么折腾啊!”

王卓心里默默吐槽:我给您找来的,何止一座金山……面上却不敢表露,只是恭敬地回道:“陛下息怒,臣岂敢轻易动用国库正项钱粮?臣有一策,或许可以解决经费的难题。”

“哦?”朱元璋收回手指,狐疑地看着他,“天下还有这等好事?你仔细说说。”

“我们可以不动用朝廷的财政预算。而是由陛下之内帑带头,捐出一笔巨款,设立一个‘大明皇家助学基金’。”

王卓侃侃而谈,“如今四海升平,藩王、勋贵、乃至地方士绅,皆因朝廷开海、新政而获利颇丰,享受了时代发展的红利。陛下可下旨意,或加以劝导,让他们也为此基金出钱出力,共襄盛举。此乃功德无量之事,想必也是无人敢轻易驳了陛下的面子。”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此外,还可鼓励藩王勋贵、地方士绅,仿效此例,直接捐资在各地兴建蒙学堂,可命名为‘希望小学’ 。谁捐建的,便可冠以其名号,如‘xx王希望小学’、‘xx伯希望小学’,既成全了他们造福乡梓、青史留名的心愿,也为朝廷分担了压力,更能让天下人看到陛下兴学育才之决心,实乃一举多得!”

朱元璋听着, 紧蹙的眉头渐渐舒展开来,手指无意识地捻着颌下短须,眼中精光闪烁,显然在心中飞速盘算着这其中的政治账、经济账和民心账。

不用动朝廷的预算,还能让那些富得流油的宗室勋贵和士绅们“自愿”出血,顺便把这件棘手的“女娃上学”难题给化解了,更能赚取天下读书人和百姓的称颂……这盘棋,怎么看都是稳赚不赔的买卖。

他没有立刻拍板,只是从鼻子里哼了一声,语气却缓和了许多:“哼,说得倒比唱得好听。此事关乎甚大,牵扯众多,待咱回去后,与太子、各部大臣详细议过再说。”

但侍立一旁的朱高炽与王卓交换了一个心照不宣的眼神,他们都明白,以这位洪武皇帝雷厉风行的性子,一旦认准了的事,这“希望”的种子,只怕很快就要在这大明的土地上破土而出了。

夕阳彻底沉入地平线,最后一丝暖光收拢,暮色渐浓。三人的身影在青石板上拉长、模糊,最终融入即将到来的夜色。